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關系探討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研究緒論
【2.1 2.2】發展哲學視域的國外發展觀
【2.3 2.4】科學發展觀的反思與建構精神
【第三章】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發展哲學透視
【第四章】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四個維度
【結語/參考文獻】發展哲學下的科學發展觀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3 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透視
3 Scientific development Research Based on Developmentphilosophy view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發展理論也成為了我黨科學發展觀思想理論的重要來源??茖W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經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充分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
所以,只有深入解析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真正地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包含諸多內容,而本節正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整體論、歷史觀、方法論照對當前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為核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原則、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對它們進行逐一解讀,以期能夠在理論上真正明晰馬克思發展哲學視閾下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內涵。
3.1 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People-oriented - On theSubject of Marxist philosophy development)
3.1.1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群眾主體觀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指出:“歷史只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盵59]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是指從實踐的、現實的、具體的人出發,將人看作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一切發展依靠人,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在發展過程中,人需要發揮自身主體性作用,因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尊重人在歷史社會進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對于“人”的解釋,馬克思是這樣認為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60]
馬克思所提到的“人”即是人民群眾,而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群眾主體觀即是發展哲學主體論思想的具體體現。馬克思的群眾主體觀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歷史活動的真正創造者是廣大人民群眾,而不是所謂的少數英雄?;鶎尤嗣袢罕娡ㄟ^自身在創造社會財富、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也促使著社會大眾利益的實現。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人類社會通過被壓迫階級反對壓迫階級的階級性斗爭,推動著歷史的發展。隨著社會革命越泛、越深入,作為革命名副其實的參加者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性得到不斷提高,進而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大。所以,誰如果對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進行否定,就是對人類歷史的全部否定,也是對人類未來歷史的全部否定。歷史唯物觀念認為,人類的思想是對客觀存在物質的反應。先進的思想反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代表著進步階級的利益,指導了正在進行歷史活動的群眾,從而對社會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但是“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盵61]
人類社會中的任何思想都離開了群眾的實踐活動,否則將毫無作為。在階級社會里,社會的發展是靠先進的階級思想來推動的;而代表沒落階級利益的思想,則不僅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反而起著相反的作用。所以,拋開社會實踐的具體作用來談論“思想”的作用,是完全不正確的。
第二,廣大的基層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中堅力量。從社會進步的一般規律及趨勢上來講,社會發展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實踐互相交錯的表現。首先,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生存需要,人民群眾發明創造了適宜生產的勞動工具,對自然資源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創造了人類的物質財富,進而建構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創造社會財富的勞動者又分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者,他們各有分工,他們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共同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其次,人民群眾通過自身精神財富的不斷創造,促使社會各個階層的全面進步。人類社會所積累的精神財富是人民群眾通過自身實踐活動直接或間接創造的。他們利用自身創造的物質生產資料對前人總結的經驗進行深加工或由此產生靈感形成新的精神產品;勞動人民還在社會活動中直接發明了繪畫、雕刻等作品,它們是人類藝術寶庫的重要部分。最后,歷史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社會的生產力決定著社會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生產關系又會反作用在社會的生產力上,這個矛盾的發展變化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進步的內在動力,更進一步明確了是廣大的基層人民群眾決定和主導著我們的社會變革。社會歷史上的所有矛盾可以歸結為人與人的具體矛盾,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直接參與才可以去解決,才可以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發展??v觀歷史,很多社會制度的變革本質上都是基層人民群眾通過推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社會制度來解決。
3.1.2“以人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的根本體現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提出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這一核心問題。
首先,“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中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主體的思想。社會由無數的個體組成,個體的交往互動促使了社會的形成,因此可以說社會的發展實質上是人的發展。當今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科技在給經濟帶來發展動力和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人日益被科技所控制,人性日益被壓抑并日趨冷漠,出現價值虛無狀態,科技理性成為一種控制人的工具,這種趨勢無疑是對人的主體性規律的蔑視,造成社會倫理道德的混亂與滑坡,因而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重新樹立起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才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此外,我國早期的現代化建設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人的全面發展的策略也給我國社會進步帶來了諸多阻礙,歷史的經驗教訓也告訴我們要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另外,在發展觀念上確立“以人為本”,改變了以往將人純粹看作是發展手段的觀點,而將人看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茖W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這一核心問題。它明確要求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牢固確立人民群眾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營造全體人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
其次,“以人為本”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中群眾史觀的體現?!吧鐣髁x的性質決定了群眾與個體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而是否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也是區分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的重要標準?!盵62]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群眾主體的價值,強調人性的全面發展,尊重社會個體的利益,并將其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確立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性,還能夠進一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以說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具體實踐中的體現??茖W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原動力,“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的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3],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個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參與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事務的管理;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醫療保障條件,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體質??傊?,科學發展觀倡導的“以人為本”,不僅是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價值歸宿,而且揭示了其動力源泉;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性思想,而且豐富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一思想的時代內涵。
最后,“以人為本”的思想深刻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主體論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在科學發展觀中,人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經濟的發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人的發展又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人的發展意味著其技術水平與綜合素質的提高,而這些恰恰是促進生產力提高的重要要素,生產力的提高自然帶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既是發展的目的同時又是發展的手段。在以往的發展觀中,往往以經濟發展的角度去解釋社會發展的現象,試圖以經濟的發展來解決社會出現的問題與矛盾,而科學發展觀改變了對發展的研究角度,開始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社會發展的目標,將人的發展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這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入認識,是發展理論的進步。
3.2 全面、協調--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整體論(Comprehensive andcoordinated –Marxist development philosophy Holism )
3.2.1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社會整體觀
“整體論”一詞公認是由英國在南非聯邦的統治者施穆滋于 1926 年創造的。上海辭書出版社的《辭?!分性敿氈赋鍪┠伦虒φw論的釋義:“它把宇宙看作神秘的‘整體系統',強調并宣稱’整體‘不能歸結為它的組成部分?!盵64]
此后,人們對整體論又有了不同的理解與解釋。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對整體論條目作了這樣的概括有如下看法:
“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由各部分、或各種要素組成的,但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整體的性質大于其組成部分性質的總和,整體的規律不能歸結為其組成部分的規律?!盵65]
馬克思基于前人對整體論的理解,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整體論思想作出厘定,形成了馬克思的社會整體觀。馬克思同樣認為社會是一個有序、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但其認為社會并非如同自然主義中的生物體一樣,他從人類實踐的角度,重新對社會的整體論做出解釋:
首先,從社會歷史角度來看,社會囊括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所有關系,而這兩種關系又組成了一個整體,而唯物史觀也是從整體上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的。在社會這個整體中,一種要素總是和其他要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要保持社會的正常運行,任何一種要素都不能被排除在社會這個有機整體外。其次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來看,社會作為一種形態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整體。最后,可以說社會是一個統一整體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含義,其是諸多生產關系的總和所構成的整體或是社會經濟形態與結構所構成的整體。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人的實踐創造活動與交往活動促成了社會有機整體的形成。人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人能夠主動的去改造客觀世界,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社會能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源自于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又以語言或工具等為中介,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也逐漸復雜化,可以分為經濟交往、精神交往與政治交往等活動類型,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社會運行中的經濟制度、思想制度以及政治制度。這三種制度在不斷磨合、協調、規范化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社會不斷成熟完善的過程中,其所形成的制度和規范又會反作用于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因此也可以說,人的創造活動造就了社會的整體性,而社會又反過來創造了個體。
第二,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具有自我意識,它能夠感知自身組織以及其不斷協調平衡的過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意識形態都是社會自我意識的體現,社會意識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以及法律等精神現象和觀念形態,是人的一切意識要素的總和,而意識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其是由社會的物質基礎決定的,因而其是社會物質生活在觀念上的一種反映。社會自我意識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夠控制和調節社會的內在各個部分,使之成為一個具有自我調節、組織功能的自覺性整體。
第三,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存在和發展需要達到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人自身生產三者的統一。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自身若想存在并獲得發展就必須以自然為對象進行物質生產實踐,而人的存在是社會保持整體性的前提。精神生產在社會整體中處于樞紐地位,其主要體現為意識、思想以及觀念的生產,精神并不是一種直接能夠進行物質生產的要素,但一旦其被廣大群眾所掌握,其便成為一種促進物質生產的力量,而且精神生產是調控和維系社會各種復雜關系的一種重要社會力量,對于社會整體性有著維系粘合作用。人的自身生產主要是指繁衍活動,這是社會發展存在的決定性因素。生命的繁衍一方面是指通過勞動獲得自己生命的存在與延續,而另一方面指通過生育而生產生命,這兩種繁衍活動對應兩種社會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自身的生產是社會物質以及精神生產的動力,因此其也是社會整體存在與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
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生產,這三者在社會有機整體中是相互依存和不斷相互促進的關系,三者的平衡和有序發展是促進社會整體不斷更新和進步的重要保證。
3.2.2 全面、協調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整體論的必然要求
第一,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整體論的內在要求。社會作為有機整體,其最為基本的要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要素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要素,這幾個要素間是一種相互作用且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任一個要素的發展都會促進社會其它方面的進步,而社會的整體性要求各個要素能夠全面、整體的發展。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要堅持全面發展,就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全面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社會要素的發展,這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并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我國以經濟為中心進行小康建設的同時,必須推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經濟建設是我國政治、文化建設的基礎,而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保障和發展動力,這三者在社會有機整體中實現統一,從而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盵66]
科學發展觀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整體論思想。經濟發展無疑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但經濟發展并不完全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與發展之間是互為前提的關系,二者應該協調發展。因此,當下中國的發展不能夠以 GDP 的增長作為社會進步的標準,例如汽車發生車禍需要修理,其可以帶動汽車修理業、零件制造業等行業的 GDP 增長,但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GDP 并不是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社會真正的進步是需要全面的發展而非只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也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導向,因此只有經濟與社會同時進步與發展,中國才能夠真正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第二,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整體論的必然要求。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構成部分是復雜的,而其各個組織部分之間具有辯證性,他們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這就決定了社會各個子系統之間必須保持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整個社會有機體的正常健康運行。因此科學發展觀中,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和國內外發展,就是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社會整體能夠有序前進??茖W發展觀堅持協調發展還在于社會有機整體的主體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自然、人與社會這三者之間應該協調發展,如果只談自然會導致自然中心主義,而如果只關注社會發展則造成人類中心主義,無論是偏頗哪一方都不利于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因而馬克思強調人、自然與社會這三者的統一關系。人的能動性驅使人類以自然為對象進行實踐活動,實踐是人類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人的實踐成果最終可以以自然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此也可以說社會的發展是自然的延伸,但人的能動性與實踐活動并非無所不能的,其仍然受客觀規律的制約,因此要想人的實踐活動能夠促進人的發展,其必須與自然等要素協調一致,達成和諧狀態。
協調發展的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協調發展包含著諸多方面的內容: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內部,包括各個行業及地域之間的平衡協調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持續向前推進,我國的就業形勢和結就業構得到很大改觀,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也有所改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還是不能全部解決社會矛盾,會導致社會沖突與動亂。如果有這樣的現象的話,這反過來也對社會的發展進步、財富的分配、矛盾的化解有著不利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持續走高的基礎上,更加可以深刻的看待社會全面進步,切實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協調問題,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文明體系的建設,提高現代文明程度,總之,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調并進。
3.3 可持續--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歷史觀(Sustainable- Marxistdevelopment philosophy History)
3.3.1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人化自然觀
人化自然是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的一個重要范疇。后經包括馬克思本人在內的一代又一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進一步詮釋與闡發, 這一思想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一個價值充盈、頗具經典意義的重要理論成果。馬克思從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條件出發,在實踐的基礎上去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他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自然具有先在性,但不歸結為這種先在性;勞動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自然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是與主體具有直接統一性的自然;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內容,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通過這兩方面才能正確地表達出來?!盵67]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將自在的自然轉變為自為的自然,只有這種在人類社會歷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現實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化自然界,才是對人有意義的自然界。值得一提的是,在馬克思關于人化自然的相關著作中并未出現過“可持續發展”這一名詞概念,但筆者認為,馬克思在對人化自然觀的相關論述中卻充滿著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闡釋,深刻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 “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聯系,也就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68]
人類社會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和自然界進行各種物質、信息的交換。由此可見,馬克思始終認為是人和自然關系的最高形式是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在此也得到具體體現,其內涵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勞動實踐中實現物質變換。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概念的理解,“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盵69]
通過這個對勞動的定義,可以看出勞動是發展自然界和發展人本身的過程,又是人類互動與自然規律直接結合起來的社會過程,因而是人、社會和自然統一的表現。從馬克思對“勞動”一詞的概念解釋可以看出,勞動這一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既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結紐帶,又是人與人關系交換和深化發展的過程。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勞動實踐的本質內容,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內涵,轉變物質交換形式、提升物質轉換質量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要求。
第二,人類應承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體責任。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具有同一性的,其表現在“人對自然的關系受人的社會關系的制約;同樣,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受人與自然的關系制約?!盵70]
馬克思的觀點充分說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同時,馬克思更加強調人在社會關系中處于的根本地位,認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盵71]
社會關系之間如果沒有達到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也無法達到和諧。所以,人類需要承擔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體責任。
第三,尊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和價值。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類社會,馬克思這樣說道,“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72]
馬克思的這句話充分表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給人類提供了生命活動的外部環境和人類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也提供給人類生存、發展、享受的其他資料。所以,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優先地位,樹立自然價值理念,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思想基礎。
第四,警惕自然報復與尊重自然規律。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自然斗爭的歷史,但是實踐證明,如果人類過分破壞自然界的平衡,那么必將遭到自然界的懲罰。馬克思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線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線和第三線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它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盵73]
3.3.2 可持續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歷史觀的本質訴求
第一,可持續發展思想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基礎。在舊的人與自然的發展觀念中,認為自然界外在于人,是純粹客觀事物的集合,而可持續發展思想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重新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解讀,他承認人的優先性以及目的性,但他認為實踐是不能離開自然界憑空產生的,自然對于人的實踐活動具有先在性,人在作用于自然的實踐時需要尊重自然的規律,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可持續發展思想承認主體的合理性并且尊重自然,其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辯證關系。人是一種共生群體,又具有歷史存在性,因而在論證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既要考慮到當代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還需要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做出考量。為此,科學發展觀中提出了“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的理念,這對以前的發展理念來說是一個極大地創新?!翱沙掷m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盵74]
這一思想一方面強調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生存權利的同時,應當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既要實現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又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和生態之間的關系,實現各方利益均衡發展,達到各方利益最大值效應,而不應當憑借技術和投資,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等方式來追求經濟的增長。也就是要實現當代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強調當代人之間在實現自身利益,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不對其他人的利益構成危害;當代人在追求今世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更應該努力使自己享有和利用資源的權利與后代人的機會平等,即當代人對資源的利用與消耗不以犧牲后代人平等的機會為前提,要追求代際公平。
第三,可持續發展思想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人與自然關系對立的問題??沙掷m發展是實踐歷史觀的內在要求體現,只有在既合規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基礎上才能促進發展。實踐力求合理性是為了減少違背自然規律而帶來的損失,從而盡可能最大限度的將客觀現實改造的更加符合人性。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需要改變對自然的固有片面認識,不能夠自得于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因為這勝利背后往往都埋藏了自然將會對人類實施的報復禍根,而這種報復與最初所取得的成果來看,其是能將成果抵消并給人類生存帶來災難的。
因此,今后在發展過程中要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人類的自然實踐活動中,要理性把握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
3.4 統籌兼顧--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方法論(Overall consideration-Marxist development philosophy Methodology)
3.4.1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辯證決定論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方法論是關于人們正確認識、評價社會發展的一般方法的理論。它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方法論主要包括:辯證決定論方法、社會本體論方法、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群眾路線特別是人民利益標準、階級階層分析方法、社會評價方法、系統 (矛盾) 分析方法、歷史主義方法。其中,辯證決定論方法是總方法,其他方法則是其展開和補充。無論是對自然、社會、思維領域的矛盾運動規律的宏觀把握,還是對實際工作中錯綜復雜的矛盾的細微分析,辯證法哲學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其中在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認知事物最根本的方法。毛澤東指出:“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食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p>
具體來說,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求在觀察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抓住事物變化發展的關健與主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做到統籌兼顧。
3.4.2 統籌兼顧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方法論的根本思想
早在 1958 年,毛澤東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等著作中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江澤民等黨的核心領導也對統籌兼顧的思想在各自時代背景下作了深入的闡述。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就是統籌兼顧,“就是要從整體的角度把握構成這個整體的各個局部以及局部的相互聯系,在謀求發展時統一考慮這些局部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兼顧各個局部和每個局部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能夠代表各個局部要求的整體發展合力和共同的價值取向,使各個局部在實現整體發展中各得其所?!盵76]
科學發展觀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發展思想,創造性的提出了“四位一體”全面發展理論,所謂“四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方面。在黨的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我黨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又作出了“五位一體” 的總體布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平衡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要求我們不能與不斷發展的社會生態文明背道而馳,需要我們通過各種途徑促進生存環境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上文提到,根據國情,科學發展觀還提出了“五個統籌”的具體思想,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這有助于促進國內矛盾的解決,使人民幸福感更加強烈、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五個統籌”的思想會為今后國家經濟建設、政治穩定、社會發展打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八奈灰惑w”和“五個統籌”思想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深入研究而提出的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的理論,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不僅是對馬克思社會發展整體論的合理繼承,還是繼承基礎上的有力創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