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關系探討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研究緒論
【2.1 2.2】發展哲學視域的國外發展觀
【2.3 2.4】科學發展觀的反思與建構精神
【第三章】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發展哲學透視
【第四章】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四個維度
【結語/參考文獻】發展哲學下的科學發展觀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4 科學發展觀新進展的四個維度--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重要指向
4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developmentof new progress -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t DevelopmentPhilosophy important point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基本原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各個階段中,逐漸形成了以黨的領導人為核心的發展理論與發展路線,指導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實現了巨大發展,但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并且在發展中我們面臨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協調、發展不可持續問題還依然比較突出,即歸結為“三個沒有變”與“三個依然突出”.筆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面臨諸如發展倫理問題、發展代價問題、發展主體性問題、發展整體性問題等一系列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正確處理好發展過程中“人”的問題,沒有將“人”作為發展的核心和最終價值歸宿,沒有通過切實有力的措施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如果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目標,那么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也無從談起;如果黨對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只是一句空談。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創新驅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法治建設是社會發展的規范;公共政策是社會發展的保障。所以,新一代共產黨人在新時期領導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過程中,依然需要堅定不移將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基本原理,通過拓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幾個維度的思考,對這四方面與社會發展“以人為本”的內在聯系加以深入探討,以期實現以基層群眾為基礎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以人為本”為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理論與實踐。相信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將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起到觀念引領作用。
4.1 經濟發展維度(The are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社會的發展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單一的追求 GDP 增長,必然導致追求政績的權利與資本的結合,如此勞動者的報酬將被人為壓低,國民之間收入差距將被逐漸拉大。在發展過程中,人發揮了主體作用,因而要尊重人在歷史社會進程中的主體地位。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就必須在觀念上從單純追求 GDP 數量增長轉變為追求“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為掙脫此畸形發展,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然而,人本的實現離不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種要求既體現在量上,也表現在質上。
從量上來說,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且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故我們仍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文化財富,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從質上來說,就是要在經濟大發展大繁榮中重視人民幸福,因為“幸福始終是人類的根本追求”,而“幸?!钡谋举|就是在社會發展中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成果豐碩,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據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顯示,2014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85.3 萬億元。
然而,我們仍必須清醒地看到,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5 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7.0%,創六年來單季增速最低;從環比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1.3%,創有此統計數據以來單季增速最低,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表面和諧的大環境下,依然存在不和諧音符,如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協調、不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依然突出,片面經濟增長導致資源環境惡化加劇,分配機制存在不合理,衡量經濟發展指標偏頗,這些都是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發展平衡、協調與可持續所造成的惡果。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要求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以又好又快為基本原則,且“好”字當先。這個“好”字所包含的重要方面就是經濟發展要重視人民幸福,這是馬克思人本思想在經濟建設領域實踐的展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牢牢抓好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p>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必須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體會攻堅期和深水區的內涵,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在 30 多年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獲得經驗、初步形成新體制的起點上,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已經向前移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挑戰?!?/p>
如何將堅持將“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始終貫穿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來,我們需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切實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指向與最終歸宿;將立足于關懷人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制定與路徑的選擇;將束縛人發展的經濟體制作為此次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對象。
首先,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是人,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而要實現此發展,就必須有一套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與之相匹配。建立這種體制,需要不斷地改革現行體制。顯然,這不是一般的改良,而是立足于激活人、利于人的發展方向的革命。如果說“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那么“以人為本”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可能比“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更具有基礎價值,更具有針對性。
其次,將立足于關懷人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制定與路徑的選擇。改革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得以實現,從現階段的人的特點或實際出發,提出有利于增進人的物質利益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措施,這就要求既不超越人的發展階段,又不忽視人的需求。一方面要著重關注滿足人們的所需及推進人類的充分發展,另一方面要著重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質量,給廣大民眾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及生產環境,實現經濟發展碩果惠及所有的人,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比如:國家健全社會保障體制,降低廣大民眾為應付突發情況而進行的儲蓄趨勢。未來我國社會保障體制的建設與改善要以“擴大覆蓋面、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多層次結構、可持續”為基本方針,要加大力度建設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我們要提高對社會保障的立法速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采取建立新法、修改過時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這些措施,最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法律保護系統,實現發展社會保障有法可依;要增加財政投入和轉移支付的力度,擴建多種籌資渠道。我國正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巨大,僅依靠金融支持社會保障是不行的,政府還應通過劃撥國有資產及部分國有股票、發行福利彩票、開征社會保障稅等其多種方法來增加資金來源;要協調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現有的社會資源條件下,要首先發展范圍最廣的低收入居民生活保障、基本的衛生醫療保障及基礎的養老保障,激勵富裕地區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基本社會保障底線;要進一步健全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體系,呼吁社會更多地關注弱勢人群。
最后,將束縛人發展的體制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對象。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既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約束,也需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束縛人發展的體制都應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改革??茖W發展觀指導思想注重人的素質,尊重人的權利,著眼于現實的生活,將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付諸于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活動,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新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就是要把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貫穿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始終?!拔覀兘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p>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要將人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個性的解放與發展密切地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在市場經濟的繁榮背后仍存人的異化和人的束縛。因此,以人為本對市場經濟的指導作用直接體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目的上,它是對市場經濟發展的總的指導原則。
4.2 創新驅動維度( The area of Innovation )
創新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動力。當代的中國社會正處于現代化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現代化任務與社會轉型的過程同樣艱巨而復雜,這給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解決這些問題,單純依靠常規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創新實踐活動。創新可以有效推動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使社會轉型步伐加快,從而能夠有效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眾所周知,在當今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以創新質量、創新水平為核心的創新能力上,創新已經成為一國顯示其綜合實力、在國與國競爭中占領先機的顯著標尺?;貧w國內,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重視創新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轉變,從而將創新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砝碼。此外,創新能力的有效運用,也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且推動整個中國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
毫無疑問,創新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當前,中國社會的創新氛圍逐漸濃厚,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創新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逐漸形成,總的來說,創新確實在中國各領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中仍存在制約創新發展的因素,以致我國整體創新水平不高,創新主體的整體素質較低,自主創新的成果明顯少于西方發達國家。這些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筆者認為,經濟的制約因素影響我國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最大桎梏。
首先,從根本上說,當前中國社會生產力整體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我國目前創新能力偏低,影響了我國的整體創新水平。相比改革開放以前,改革開放之后三十年的發展使得我國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解放,生產力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國發展起步晚、起點低,因此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巨大差距。一方面,科研創新難以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支撐,導致許多尖端的、復雜的項目因為資金問題難以得到立項,這樣就導致大量科技人才外流;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復雜的地域條件限制,不同區域之間生產力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發達地區憑借在創新資金方面的優勢,保障創新活動的持續性開展,而非發達地區創新資金有限,一定程度上難以吸引更多創新人才,甚至還有人才外流的情況發生,改革開放初期“孔雀東南飛”現象的出現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其次,當前市場化程度低,導致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不足,從而制約了創新的進一步發展。人是潛在的創新主體,對于創新主體的定義范圍,筆者認為,從創新主體的特點和作用來看,不僅包含那些積聚著豐富創新資源、掌握著一定知識與技術、實踐著管理與制度革新、具有先進觀念和豐富文化底蘊的組織和人群,甚至包含具有創新行動力的個人或者群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群體等)。但是,由于市場化程度低,市場規則不完善,社會創新主體就難以把自己的創新行為與市場需求緊密地聯系起來,這必然不利于創新的發展,從而導致創新過程中“兩個脫節”的現象,即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脫節,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再次,當前中國社會處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各種不同利益主體在訴求與博弈,導致內耗嚴重,社會領域的一些創新活動也不能得到非利益群體的積極響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創新的發展。如新聞報道人工熊膽研制進程,曲折坎坷,最重要的原因即引流熊膽涉及到多方面利益,如此一來,人工熊膽的項目報批受到長期阻撓也就在所難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盵81]他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是時代賦予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绷暱倳浀闹v話,一方面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國家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角度看,習總書記也在發展過程中強調人的重要性,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尺度和最終旨歸,科技創新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和途徑。人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和關鍵,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也影響和制約著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所以,在當前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在創新過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加強當前迫切需要發展的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對關系社會長遠發展創新的資助和扶持;同時,政府還應該在堅持社會整體利益優先的前提下,根據當前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建立起相應的利益協調機制,使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能夠得到及時的化解。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社會的創新活動迅速、有效地開展,從而提高創新的效率和質量。還有一種說法,在價值觀的創新上科技工作者還得全力以赴。價值就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體現。我們說,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才可能在億萬增長點中去找尋財富,激發并滿足人們潛在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而能夠了解群眾的需求,以促進社會發展;我們說,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不應該把賺錢放在第一位,應該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通過學生的教育來實現自己創辦大學的初衷;要強化激勵機制,鼓勵技術要素參與分配,創新是一種無形資產,對于這種無形資產,我們需要特別重視,不應該破壞其本身的價值。
4.3 法治建設維度( The area of rule of law )
法治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一般規范。法治是一個蘊含著豐富而生動內容的概念。綜觀人類法制文明史,對這一問題的解說可謂令人眼花繚亂,但歸結起來在西方主要有“rule oflaw”(法的統治)、“rule by law”(依法統治或通過法律的統治)、“government trough law”(通過法律的治理)和“government by law”(依法治理)等,而中文則為“法治主義”、“以法治國”、“法治天下”等。難怪當代權威性法學辭書《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法治“是一個無比重要的、但未被定義、也不能隨便就能定義的概念”.
筆者認為,對法治內涵的理解,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法治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觀念價值的體現,一種視法為社會最高權威的理念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規范。這種觀念、意識、理念和規范是以社會集體成員的意志為內容而形成的規則體系。它重視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尊嚴,但排斥個人在社會運行機制中的權威地位。法治不但要求一個社會遵從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法,而且還要求這種被普遍遵從的法必須是好法、良法、善法。法治之法包含著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人權等人類價值要素,因而,法治之法使人類對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使立法者在法律制定之后必須接受價值的評判和檢驗;其次,法治是一種制度的建構。一是法律制度的設計,法治建設呼喚與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發展的新的法律體系,要求法律尊重人的權利權益,法律確認人的主體地位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作為個體的人,其主體地位的確立、個體的人格獨立與人格嚴和人的價值的法律認可與保障;要求對個體政治權利和自由的確認和保障;要求對社會個體的精神生存與發展方面,體現在對人的社會自由權利的確認與保護;要求完善人權的保障,要求推向中國法律的現代化,使之與國際上通行的法律規則相接軌;二是現代法治是實現國家管理平穩、協調運行的機制;最后,法治是一種實踐,是以“法的統治”為特征的社會統治方式和治理方式,它并不排斥社會道德等對人們內心的影響和外在行為的自我約束,但它排斥以人為軸心的統治方式。法治社會中評判人們外在行為的標準是法律,表面上看它似乎低于道德標準,但它更有利于社會文明的進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其最終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
由此可見,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法治建設也自然會把“以人為本”視為其哲學維度,而“以人為本”的終級目的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著名學者韓慶祥認為,“隨著實踐的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的推動,哲學逐漸發現自己的人學本質。于是,哲學向人學作自覺的轉向,自覺采取人學形態?!盵82].從這一事實出發,法治建設要推進人的現代化乃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以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作為自己的哲學維度。只有這樣,才能牢固地奠定法治大廈的人文根基,才能彰顯出法治的終極目標和價值關懷。
自“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被確立之后,學界圍繞法的合理性、法的價值、法制與法治等問題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在人文精神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刑法方面,推行疑罪從無,實行罪刑法定的原則;行政立法開始注重以人為本,對行政許可制度多了多次修訂,切實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在立法方面,完善強化了人權方面的立法,切實保障人權等。即使如此,“以人為本”作為法治精神根基,其研究深度的不足仍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導致現在關于法治的目的性價值的判斷,也就是關懷人的價值和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尚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而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終究會影響到國家“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更會影響到“法治中國”的創建,最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安定生活。
因為建構法治不僅需要完善制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支撐法治的“以人為本”精神,法治的出發點與最終目標都必須立足于關懷人類自身,否則的話就會與人類追求法治的初衷背道而馳。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筆者認為,需要重點培植與發展“以人為本”的立法精神和“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
第一,“以人為本”的立法精神。法治的實現固然需要良法的保障,但是“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法治精神的弘揚,無疑是法治理念得到貫徹,法治行為得到順利實施的并達至理想目標的關鍵。[83]
正因如此,現代化的法治不應該與法律制度的現代化劃等號,從而達到真正的法治目的。具體來說,立法精神的以人為本應著重強調以下幾方面:一方面,立法要著眼于尊重人的自由權。中國正在進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努力,對于當前市場經濟來說,自由經濟與法治經濟無疑是兩個重要的方面。市場經濟中的執法、司法一定要以實現自由為己任;法無禁止即自由。另一方面,立法要尊重和保障人權。眾所周知,外國政客一直對我國的法治狀況表現出“擔憂”,其抓住的就是我國的人權狀況問題。在今后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政府引導,通過國家的權力運作,把我們的價值觀繼續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堅實邁進,直至上升為一種國家理念;第三方面,立法應關注私法自治的理念。私法與公法相對,韋伯對公、私法的劃分做出了合理的解釋,“現代法律理論和實踐中的最重要劃分之一是‘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而且,從整體上講,私法中的合同法的重要性的增強是我們社會中市場趨向在法律上的反映。市場經濟的確立,為私法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而私法理念的培育與養成,對更好的實現“依法治國”與“以人為本”相結合有巨大作用。
第二,“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我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總結中外法制建設的經驗時曾深刻指出:“國人性習,多以定章程為辦事,章程定而萬事畢,以是事多不舉。異日制定憲法,萬不可蹈此覆轍。英國無成文憲法,然有實行之精神,吾人如不能實行,則憲法猶廢紙也?!盵84]
這段話足以表明法制建設中, 執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近年來,國家執法機關在執法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對法治中國建設提出了宏觀上的建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85]法治要求執法主體在執法過程中、尤其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 要以“法治主義”和“以程序制約權力”為基礎。
4.4 公共政策維度(The area of Public policy)
公共政策是社會發展的保障。筆者認為,目前關于公共政策的相對科學的定義是:“公共政策是國家的政黨或政府為實現自己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目標而規定的一系列方針路線、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和行動指南,其實質是指示國家發展的方向、民族振興的途徑,規定政府的行為準則、社會成員的利益分配,保障國家的穩定安全、人民的安居樂業。一句話,公共政策是由國家的政黨或政府制定并實施,是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自己有效統治的謀略和手段?!?/p>
公共政策與國家的發展方向、社會的和諧穩定密切相關,因此其價值取向成為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核心原則。改革開放以來尤其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在我國經歷傳統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變進程中,我國實施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方略。這種價值取向,在促使經濟社會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使公共政策自身面臨巨大困境,帶來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比如收入分配不公、地區差別、行業差別、貧富差距拉大、教育、醫療衛生、三農、環境、資源等問題愈來愈突出,且遲遲得不到解決,部門利益、集團利益不斷侵害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等。這一切都嚴重扭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提倡和諧社會建設的今天,我國公共政策必須實施現代性轉型。由于價值選擇具有多元性,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價值具有指向性的思維,因為價值系統是個動態的系統,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可以通過在各價值要素諸如效率、公平、正義中進行調解,來達到相對的平衡。中國當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改革處于攻堅階段,各項矛盾加劇,為了達到一種價值平衡,我們必須倡導“效率與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的人本主義價值取向。
我國公共政策中的“人本主義”強調的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具體來說,公共政策“以人為本”價值核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第一,公共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為按照以人為本的政策價值理念,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而這一目的實現必須具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做后盾,如果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就無法建設起強大的物質基礎,也就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但是,經濟建設本身并不是公共政策的最終目的,它只是實現公共政策最終目的的手段。因此,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價值理念,表明我們對我國公共政策的主要任務有了正確的認識,但這種認識還只是在政策操作內容的層面上,它所回答的是政策應該以什么為內容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政策的終極目標問題。就政策的內容而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價值理念無疑是正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需要堅持這一政策價值理念。它不但不會隨著人本政策觀的提出而被取而代之,相反,為了貫徹落實人本政策觀,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價值理念,以加快經濟的發展, 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第二,公共政策的各項措施必須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的全面需求。既然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或最終目的是有利于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人民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即全面需求。人的身體發展是以滿足一定的物質需求為前提的,為了促進人的身體發展,公共政策系統必須盡可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來滿足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而人的心理發展,僅有物質需求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事實上,人只有其全面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才可能全面發展。同時,人的全面需求的產生和滿足是一個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人的發展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所以公共政策推動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的。由此看來,以人為本的政策價值理念在深層次的價值層面上蘊含著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觀,它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也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的公共政策的最后歸宿。
“以人為本” 作為一種政策價值理念,只有通過一定的政策途徑,才能轉變為現實。要使“以人為本”政策價值理念變為現實,必須首先制定一系列體現以人為本的政策,并通過這些政策的有效實施,使得這種理念真正成為現實,從而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一,公共政策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耙匀藶楸尽钡暮诵挠^念是把公共政策的終極目標定義為充分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保障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對我國制定公共政策提出了要求,時時刻刻都要反映“以人為本”的思想,滿足人在身體、心理、精神、能力方方面面的需求、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并且,有些政策的制定是服務于階段性目標,它的實施也是階段性完成的,我們必須注意這些階段性的政策目標要服從最終目標。再來看我國目前的現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的政策,都應為提高人民幸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繼而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基礎。
第二,制定具體政策要力求人的全面發展。分析“以人為本”的政策價值理可知,政策是否有利于惠及全體人民,即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公共政策的各項措施,是否有利于滿足人民的全面需求,即政策能為人民帶來的收益與人民本身需求是否完全吻合。踐行“以人為本”的政策方略,必須時刻牢記效率與公平的相互關系,更多地關注公平的重要意義。公共政策不能只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還要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心理、精神和能力水平的發展需求?;诖?,黨和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時,不僅要注重經濟發展,還要盡可能的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實施政策要力求保障人的基本權益?!耙匀藶楸尽眱r值理念包含滿足需求和促進發展的概念?!靶枨蟆卑ㄈ嗣竦慕洕?、心理、精神和能力發展的需求;“發展”指的是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等全方位的發展。實施政策時,如果公民參與其中,有利于滿足他們的政策需求,更有助于發展政治能力水平。政策的實施屬于政治過程,公民參與其中相當于參與了政治過程,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參與”能夠滿足需求和促進發展。實踐“以人為本”的政策方略本質是政治民主化建設。結合我國國情來講,確保政治民主化建設逐步推進,可以先從一些與公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著眼,擴大民主參與渠道,使基本民眾參與其中,對全面進行民主化政治建設大有裨益,也能夠保障人的基本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