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關系探討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研究緒論
【2.1 2.2】發展哲學視域的國外發展觀
【2.3 2.4】科學發展觀的反思與建構精神
【第三章】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發展哲學透視
【第四章】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四個維度
【結語/參考文獻】發展哲學下的科學發展觀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5 結語
5 Conclusions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一場思維領域的革命,它標志著新時期黨和國家轉換發展思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面臨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理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與外延展開透視,科學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面臨的“為什么要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刻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發展道路、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等問題。本文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思考,并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具體如下:
第一,通過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透視科學發展觀,我們得知在發展觀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發生了三項重要轉變:在發展重心上,實現了由物到人即由客體到主體的轉變;在對發展內涵的理解上,實現了從一維到多維的轉變;在社會發展的思維理念上,實現了由極端利己型思維向互利性思維方式的轉變。正是由于這三項重要轉變,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理念開始走向成熟與理性。
第二,通過科學發展觀對社會發展理念與發展現實問題的反思,以及對未來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的探索,從而對科學發展觀的反思與建構精神進行發展哲學解讀,為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第三,通過對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法治建設與公共政策四個維度的解析,對當前大眾最關心的、我國當前所面臨的最嚴峻社會現實問題進行發展哲學視域的人本思考,以期能夠對新時期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總之,對科學發展觀開展發展哲學研究,從理論上說,其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與時俱進,也豐富和發展了作為發展哲學核心的社會發展觀理論,開闊了發展哲學的新視域;從現實上說,對科學發展觀進行發展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回歸實踐,希望通過理論指引現實,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與各個方面協調發展,提高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質量與效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美麗“中國夢”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還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邏輯十分嚴謹的理論體系,本文論述還顯局限和稚嫩。作為一個專題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內容和體系方面還有待完善,需要進一步深入和探討的問題還有很多,尤其是社會發展問題存在于方方面面,并非本文所提及的四個維度所能概括。隨著時代在不斷向前發展,對科學發展觀的研究也將不斷走向深入,走向成熟。本文作為引玉之磚,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指教并能夠學習到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邱耕田。發展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2-13
[2]《中國共產黨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2003,10
[3]賀來。價值清理與價值排序--社會發展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J].求是學刊,2000,(5):14-17.
[4]劉森林。社會發展哲學引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11-12
[5]袁玉立。社會發展哲學的當代任務[J].學術界,2001,(4):81-91.
[6]楊信禮。社會發展哲學引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14
[7]倪鋒。關于社會發展哲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4):17-21.
[8]彭新武。復雜性思維與社會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16
[9]郝立新,李紅專。社會發展含義的哲學反思[J].天津社會科學,2003,(4):23-28.
[10]楊信禮。社會發展哲學引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25-26
[11]龐元正。興起中的社會發展哲學[N].人民日報,2003,(4):17
[12]李崇富,李建平。社會發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23.
[13]雷紫軒。歷史意識、社會選擇與科學社會發展觀 [J].社會科學線,2004,(6):8
[14]朱正昌。堅持科學社會發展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東岳論叢,2004,(1):13.
[15]趙甲明??茖W社會發展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3):9
[16]張勤德。 樹立和落實科學社會發展觀的“四個必須”[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2):14.
[17]李龍,王源淵?!耙匀藶楸尽钡淖穯朳J].廣州大學學報,2006,(3):21.
[18]陳麗君,黃理穩??茖W社會發展觀視野下的“兩型社會”建設[J].企業導報,2011(1):12
[19]徐信華。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J].理論學習與探索,2007(5):21
[20]苗東升。從復雜性看科學社會發展觀[J].中國工程科學,2005 年(8):25
[21]耿明俊??茖W社會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共同價值訴求[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5):27
[22]程恩福,王中保??茖W社會發展觀的經濟理論討論[DB/OL].理論學習與探索,2011(2):34
[23] [英]希爾斯。發展的含義[M]. 何明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53
[24] [美]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M]. 印金強等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50
[25] [印]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 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87
[26] [美]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M]. 高铦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0
[27] [美]約翰·奈斯比特。90 年代世界發展的大趨勢[M].陳彥君等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1:320
[28] [美]米都斯。增長的極限[M].李寶恒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87-88
[29] [巴西]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M].楊言勇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02-303
[30] [美]沃勒斯坦?,F代世界體系。[M].郭方譯。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276
[31]邱耕田。發展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2
[32]龐元正。興起中的社會發展哲學[N].人民日報,2003,(3)
[33]邱永建?!鞍l展哲學”之我見[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5):24
[34]賀善侃。發展哲學與現代化[J] .哲學動態, 2005, (3):15
[35]楊信禮。理性與價值的整合: 新發展觀的確立與發展實踐的轉型[J].山東社會科學, 2000, (3):18
[36]衣俊卿。社會發展與文化轉型--關于發展哲學的核心問題的思考[J] .哲學動態, 2000, (3):21
[37]田啟波。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與可持續發展思想[J].江西社會科學, 2000, (8):65
[38]肖冬松。鄧小平發展哲學的時代特征[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1, (1):18
[39]孫芳蘭,李余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展哲學內涵[J].江西社會科學, 2003, (9):22
[40]邱耕田。發展哲學導論[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4-25
[41]孫恒君。經濟倫理視野下的新發展觀[J].河北學刊,2003,(6):73-77.
[42]董清義。當代發展觀的演進極其價值取向[J].學術論壇,2003,(3):56-57.
[43] [英]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 梁小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87
[44] [瑞]繆爾達爾。亞洲的戲劇[M]. 譚力文、張衛東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305
[45]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 王佳芝等譯。吉林:吉林出版社,2006:76
[46]埃德加·歐文斯。發展中世界的自由前景:伴隨政治改革的經濟發展[M].梁恩波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58
[47] [法]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M]. 張寧、豐子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7:19
[48]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237
[49]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370
[50]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110
[51] 《鄧小平文選》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249-25
[52]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4:342
[53]《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661
[54]江澤民。論“三個代表”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79
[55]《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697
[56]胡錦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J].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483-484.
[57]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
[58]池忠軍。中國夢訴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繼往開來[J].齊魯學刊, 2013, (06)。
[5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6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6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6.
[6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
[6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2
[64]辭海(縮印本)[Z] .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0. 1368.
[65]胡文耕。 整體論[M] .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5. 703-704.
[66]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2
[6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
[6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
[6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70]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5
[7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3-215
[7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
[74]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249
[75]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249
[76]劉明海。發展哲學視域下的科學發展觀[J].哲學研究, 2010, (6)。
[7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4 中國統計年鑒 [Z] . 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5
[7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5
[79]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7.
[80]江澤民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5.
[8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7.
[82]韓慶祥。把哲學自覺作為看家本領[J].人民論壇。2014.(3)
[83]杜宴林。論中國法制現代化的現實關切與終極關懷[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8)
[84]嚴存生。法的理念探索 [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10):176
[85]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
[86]林德全。政策研究方法論[M].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