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蘊涵的傳統文化思想探討
【引言】科學發展觀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引言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理論淵源
【第二章】以人為本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發展
【第三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傳統辯證法的繼承
【第四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觀念
【第五章】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意義
【結語/參考文獻】科學發展觀對我國傳統文化延續結語與參考文獻
引 言
(一)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選題目的
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更是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貫徹落實的科學理論。研究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挖掘它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為了把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推向新境界、新階段,在新的時期賦予科學發展觀新的時代意義。
2.選題意義
選擇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問題,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因此值得研究。
(1)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助于在當代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本選題有利于將以愛國主義、仁愛、忠孝、克己為人、互助利他、和諧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弘揚光大,提高傳統文化在本國及世界的影響力。
(2)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利于發揮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蘊涵著豐富“合和”思想的傳統文化,為科學發展觀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文化支撐,本選題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投入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中。
(3)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利于實現在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貫徹落實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力圖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當今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概況
據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未見專門針對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但有與本論文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綜述如下:
第一,國外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同時遭到破壞,生態問題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怎樣改善現代化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成為了全球性的問題。針對西方的具體實際,西方學者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什么是可持續發展?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首次作了明確的表述“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不損及子孫后代滿足他們自己需求的能力?!雹傥鞣綄W者目前對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布魯克菲爾德則認為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應該是運用資源保育原理,增強資源本身的再生能力,實現資源再利用。西方其他研究者則從生態學角度、從環境保護角度、從社會學角度等對可持續發展思想進行了闡述。
第二,國外對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研究
關于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湯因比先生認為它能使世界避開危機,是我們現在最應該貫徹的重要精神。湯因比發現人類雖然己經掌握了高度技術手段,但是人們的政治意識卻處于極端的狀態,不和諧的因素隨處可見,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應該運用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解決突出的矛盾。
著名的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先生極其重視中國儒家思想,他曾指出儒家思想中關于和諧的價值取向是我們創建和平共存的的生命形態所不可缺少的價值觀,它旨在實現個人與人、家庭與家庭、社會與社會和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共生。
第三,國外對儒學思想的研究
日本把研究中國儒家思想與日本現代化結合了起來,大東文化大學教授溝口雄三很欣賞中國的儒家思想,認為儒家學說才是關注人類最根本問題的學說。新加坡從 80 年代就開始推行弘揚中國儒家文化傳統的活動,并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治國之道。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現代社會可以從儒學中挖掘出許多豐富有益的思想資源。例如,儒家精神可以抑制高度西方化暴露出來的極端個人主義、激烈而殘忍的競爭等。
瑞典物理學家阿爾文說:“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 2500 年前,從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雹诰C上所述,國外學者倡導在全球生態危機的環境下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利于全球持續發展的思想資源,解決當今的生態問題。
2.國內研究概況
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巨大價值和進一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內學者針對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論題做了很多研究,現綜述如下第一,關于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與傳統文化的“民惟邦本”思想的研究
(1)關于以人為本內涵的研究
關于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國內學者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研究。
從人的主體性研究以人為本的內涵,夏甄陶認為,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人的世界的一條重要主線,它意味著人的根本就是人自己本身,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質。劉明認為,什么是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人是基礎、前提、動力、目的。
從不同關系角度研究以人為本的內涵,韓慶祥認為以人為本具有四個層面的基本內涵:“一是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就是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就是既努力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又積極創造人們能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三是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就是注重社會公正,不斷實現人們的平等發展、和諧發展。四是在人和組織的關系上,就是各級組織為每個人的能力充分發揮提供機會與平臺,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雹購奈ㄎ锸酚^角度研究以人為本的內涵,王克認為應該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中探討以人為本,深刻體會人作為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尊重人的作用、地位,不斷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學術界關于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文化淵源的研究
學術界關于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文化淵源的研究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思想是以人為本理論的思想淵源。鄒春花在《淺析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之關系》中論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惟邦本”思想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她認為當今“以人為本”所強調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人所謀,同“民惟邦本”所強調重民、愛民、富民,不謀而合。
李桂芳在《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與創新》中也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源泉,并且認為“以人為本”則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升華。
王曉春在《淺談從中國傳統文化理解科學發展觀》、鄭復聰在《科學發展觀與傳統文化》、于偉峰曹燁在《論科學發展觀中的傳統文化精神》、杜建國在《科學發展觀與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歷史淵源》都論述到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是對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民惟邦本”思想強調愛民、重民、寬民、足民、富民,與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奮斗,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科學發展觀思想不謀而合,這是對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同樣肯定了“民惟邦本”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
第二,關于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于偉峰曹燁、鄒春花、李桂芳、楊長春、王曉春、王芳都論述到科學的發展觀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觀而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科學發展的理論源泉,只是他們論述的側重點不同。
鄒春花側重于探討天人合一思想蘊含的自然規律與道德法則的內在統一性。她在《淺析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之關系》中首先提出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人屬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后又論述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提倡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要求天道與人道合一,堅持自然規律與道德法則的內在統一?!雹偎珜梃b傳統文化的科學發展思想,在我國走出一條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楊長春側重點在于探究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之處。他在《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發展的影響》中不僅論述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天人合一的關系,更重要的指出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之處。儒家思想中的天主要指天命、天道和天理而不是指自然,儒家把天道人道化,賦予天道以人倫精神。而道家思想中的天主要指自然,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合,強調人的順應性。
王芳著重從環境和資源的角度探究科學發展觀與天人合一思想。她在《試論科學發展觀中的可持續發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著指出科學發展觀繼承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并且倡導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觀念,尊重自然本身的發展規律,并指出可持續發展是關乎后輩人健康生活的大事,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弘揚了這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關于科學發展觀的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就筆者目前掌握資料看,大多數學者都論述到注重和諧發展是對傳統文化“合和”思想的繼承。
夏明麗在《論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論述到科學發展觀承接傳統文化和合思想的精髓,并且在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中發展傳統文化“和”的思想。他指出傳統文化“和”的思想“蘊涵在儒,道,墨,法,釋各家各派中,貫穿于中國思想發展史的各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積淀?!雹诳茖W發展觀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合和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劉孜勤在《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光輝典范》中提到“貴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茖W發展觀與和諧文化思想相結合,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秉承。王曉春、鄭復聰、杜建國都論述到和合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文化底蘊。
科學發展觀倡導構建和諧社會是對傳統和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又創造性的將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賦予了和諧以全新的時代性。
高德明,穆占勞都深入探討了和諧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傳承。他們指出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以及古代大同社會的崇高理想,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更為我們黨今天提出科學發展觀這樣的創新性理論提供了思想資源。
綜上所述,國內專家學者們關于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是從“以人為本”與傳統文化民本思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諧社會與傳統文化“合和”思想等幾個層面細微探究的,有助于在傳統文化的視野下實現對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基本要求、基本方法的全新認識,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三)采用的方法和創新之處
1.采用的方法
(1)文獻解讀法。本文是在解讀相關原著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大量的文獻為本文論點提供理論支撐,為本文的寫作奠定基礎。
(2)分析與綜合法。通過對相關著作、相關研究內容進行細致分析,然后綜合整理從而形成本論文現在的理論體系。
(3)理論聯系實際法。本論文的研究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國際背景中進行的,將科學發展觀理論與當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和平發展的主題結合起來充分的做到了理論與實際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更在本論文中論述到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現實意義。
2.本文研究的創新之處
本論文從儒家思想為契入點探討集體主義思想,將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集體主義思想聯系起來探討,從而填補科學發展觀研究的這一空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