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那么,在傳統民本思想中“本”指的是什么呢?關于“本”的含義,有些學者認為,本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指事物的基礎、本源、主體。民本就是指民眾是國家的主體、本源、基礎。但是,在中國古代以民為本并不是唯一國本,除此之外還有以君主、賢臣為國本的一些說法。本文認為,在古代本指的基礎,是指以民為國家的基礎,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君主須做到以民為本。 周公是第一個全面闡述民本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他闡述了民心對政治統治的決定性作用。春秋時期,人民的力量逐漸壯大大起來,君主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逐漸興盛起來。商周時期,傳統民本思想逐漸形成,老子認為統治者須“順乎民意”. 孔子提倡用“仁”來統治國家,希望統治者把人民的利益當做自己的利益來對待。戰國時期,傳統民本思想正式確立。孟子對“民本”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在《孟子·盡心下》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荀子以用“舟”與“水”巧妙的形容君和民的關系,他在《荀子·王制》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雹垡陨系倪@些思想都表明,傳統民本思想在當時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牢牢的扎根于人民心中。 此后,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并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政治統治思想。 (二)以人為本與民本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創新,它不僅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更摒棄了“民本思想”的歷史局限。今天的科學發展觀不僅體現了民族性更有其獨特的時代性。 1.重視人的道德修養 以儒家道德觀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為我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思想基礎。儒家的道德觀強調個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先“修身”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提倡通過道德規范來統治國家群體意識,注重個人內在修養,以達到道德完善和國家的穩定??鬃印叭省钡乃枷雰群蜆O其豐富,一方面它指對人們的統治要實行“仁政”,一方面它也指百姓,大臣,君主需要具有“仁德”的品質,這也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表現。此后,儒家重視人的道德修養的思想對后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貞觀十一年,魏徵給唐太宗寫了一個奏章叫《諫太宗十思疏》,這個奏章的目的是勸太宗厚積道德仁義,以仁義的道德理念治理國家。這里突出了“仁”、“修身”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體現出品德高尚不論是對統治階級還是對個人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戰爭時期,毛澤東認識到黨員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把道德建設融入到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中。他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因此,有計劃地培養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們的戰斗任務?!雹倜珴蓶|認為到只有廣大地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愛護他們、善于使用它們,讓他們投入到戰斗中去,我們的革命才會取得勝利。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肯定勞動者道德素質對于國家的發展、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他說:“我國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雹谶@里,鄧小平意在強調人才的素質的重要作用,人才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國家綜合國力的高低。 今天,人民看到傳統文化中關于道德修養理論的重要價值,就像師桀所說:“各國的文化都重視道德,但是沒有哪一種文化,能像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把道德作為自己的基礎,讓道德觀念滲透一切,也沒有哪一種文化,能像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系統強調個人的品德修養,不僅把實踐道德視為人性的體現,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可貴?!雹垡院\濤為總書記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德理論的精髓并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黨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科學發展觀主張“人為貴”的人本思想,主張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張加強人的道德品德建設。個人品德建設是以人為本思想的最鮮明的體現,黨領導人、黨領導干部、黨員、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大學生都要加強品德道德修養建設,以嚴格的要求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真正的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我們應該在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完善以人為本執政理念,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加強個人品德建設。 2.肯定人民的政治作用即民貴君輕 我國傳統民本思想實質是一種統治思想,君主實行惠民、愛民的仁政其實是為了長久的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在理論上,孟子最先明確提出“民貴君輕”這一思想。他在《孟子· 盡心下》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這意味著民眾比社稷重要,社稷比君主重要,并且肯定了民眾的地位。孟子又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孟子認為君王應該把老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把老百姓的煩憂當作自己的煩憂,把民放在第一位,這樣就會得到人民的愛戴成為真正的王。傳統民本思想雖然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本質上它還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統治政策,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人民百姓的利益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列寧極其肯定人民群眾的力量和地位,他曾說:“我國革命之所以是偉大的俄國革命,正是因為它發動了極廣大的人民群眾投身于歷史的創造?!雹诳茖W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承認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在繼承傳統文化的“民貴君輕”思想的基礎上肯定人民的政治地位,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同時強調社會主義民主,人人平等。胡錦濤“十七大”報告就說必須加強公民的教育,倡導公民樹立關于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這里不僅凸顯出黨對人們群眾教育的重視,更加體現出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在法律的約束下具有平等、自由、民主的關系。 總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肯定人民的主體地位,明確發展是為了人民,并且在繼承傳統 “民貴君輕”的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中國實際進行了理論創新。 3.重視民生 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它的一些關于“民生”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是科學發展觀中民生思想的重要思想來源。 由于民本思想的逐漸發展,人民大眾也得到更多的重視、愛護。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有其不可忽視的進步意義和積極作用。傳統文化思想中包含許多關于“民富”重要性的思想,例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和“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這些都意在于強調只有百姓富足,國家才會和諧穩定。那么怎么才能使“民富”,管子給出了答案,“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孟子提出“制民以恒產”的制度,以這樣的方式使人民富起來。這些民本思想都注重在經濟上“富民”,只有百姓生活富裕,國才會強盛安定,最終實現國家健康穩定發展。這些傳統“民本”思想,同樣深含著寶貴的“民生”思想。 近代,孫中山始終關心民生的問題,提出了“三民主義”.孫中山主張“耕者有其田”,他指出:“我們現在要解決民生問題,并不是要解決安適問題,也不是要解決奢侈問題,只要解決需要問題。這個需要問題,就是要全國四萬萬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要四萬萬人都是豐衣足食?!雹龠@里,他強調解決民生是指解決衣食的問題、溫飽問題,保證人民有飯吃能吃飽,有衣穿能穿暖。孫中山把“民生”也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他最終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今天,我們黨正確認識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之一就是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重視“民生”即重視一切與人民相關的利益問題,重視人民的衣食住行、醫療、就業、教育等問題,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全面發展的需要,努力為人民群眾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胡錦濤曾強調指出: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雹诤\濤堅持在發展的問題上黨要和人民群眾一心,中國共產黨必須做到執政為民,尊重群眾的利益,重視群眾的訴求,替群眾著想、替群眾的事著急和群眾心連心,使廣大群眾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合理揚棄,蘊含著豐富的“民生”思想。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國家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真正的以人民為根本的發展觀。
【題目】科學發展觀蘊涵的傳統文化思想探討
【引言】科學發展觀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引言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理論淵源
【第二章】以人為本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發展
【第三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傳統辯證法的繼承
【第四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觀念
【第五章】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意義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