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哲學視角下科學發展觀探討
【引言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實質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第三章】科學發展觀的社會價值
【第四章】正確的理解與落實科學發展觀
【結語/參考文獻】馬哲中的科學發展觀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一)“發展是第一要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分析
科學合理的發展理論著重申明的“發展是第一定義”為我們黨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對發展這一問題的地位的合理判定,也是我們黨在唯物主義觀和辯證主義唯物觀的基礎上通過對世界發展進程和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的全面合理分析所得出來的結論觀點,是采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對當代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合理剖析。
就世界歷史而言:近代以前,人類的歷史即每個民族、每個國家互相獨立來發展的歷史;近代之后大工業與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范圍的經濟市場產生,這樣一來任何國家或者是民族其生產生活的消費活動就演變成世界性的了,以往的“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狀態慢慢隨著各個民族間日益頻繁的交流而消失,歷史的發展逐漸走向世界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數次的實踐表明,在進行國家和名族的發展這一問題時不能忽視世界歷史看法和方法論的導向作用?!鞍l展是第一要義”恰恰是用這種世界歷史看法來察看和剖析當代人類的發展歷程,進而獲得合理正確的結論。
第一,基于這個觀點來剖析當代世界歷史的發展歷程,從中可以得出發展依然是當代世界發展的焦點,不發達國家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最需要做的事就是發展經濟。根據先進的生產力最終會代替落后的生產力這一普遍真理,馬克思斷言的工業發展落后的國家一定會像那些工業發展的國家一樣,完成從生產力落后的農業社會向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工業社會轉換成為事實。尤其是 20 世紀中期以后,眾多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紛紛取得了民族獨立的勝利,從而得以走上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自此,他們也進行了工業化的發展歷程。發展這一問題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這其中也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依然變成了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成為每一個想要跟上時代步伐的不發達國家最需要做的一件事。
第二,采用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進行當今世界歷史歷程的剖析,不難發現現在世界上最主要的發展趨勢就是經濟的全球化,而一個國家命運如何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自身能否發展的問題。然而,經濟的全球化具有兩面性,它在為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史無前例的機會的同時也會伴隨著重大風險的出現。不發達國家最終是順勢抓住這一機會迅速發展還是在全球經濟風險中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有把經濟作為最主要的問題來看待,專心致志把握好這一歷史機會進行經濟的全面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1、“發展是第一要義”,是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是從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國情出發所得出的正確結論
弄清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時期問題,再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這也是在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把黨實事求是理念堅持并施行下去最直觀的要求。鄧小平早于 20 年前就提出了我國還處于且會長時間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起步階段的準確推斷。也恰恰是源于我國的這一具體國情,鄧小平同志提到我國目前社會最重要的矛盾就是社會生產力遠遠跟不上廣大勞動人民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物質水平,要想很好的處理這個矛盾,我們一定要把經濟建設作為核心內容,同時將生產力的不斷提升設為社會主義發展最基本的要求。鑒于此,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國目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進行經濟的發展,處理好中國所有面臨的社會問題最關鍵的也還是要依靠自己經濟的發展壯大,發展我國現階段的經濟,不僅僅是民族和人民的要求,也是跟上社會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黨及國家在二十一世紀需要研究的新問題已經是正確的對中國發展面臨的階段以及特點進行分析。黨在十七大報告中堅持實事求是,就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中國在歷史新的階段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加以深入探討,得出兩個一樣的結果:我國目前和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將依然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起步時期的這一國情不會變;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與生產力的落后所形成的矛盾關系沒有改變。這些情況都表明,我國現階段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新特征其實就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起步時期在 21 世紀這一新時期的最為直觀的反應,我們最基本和重要的使命依然是大力發展生產力,而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依舊是我們重要的努力目標。正是基于這樣的國情根據,我們作出“發展是第一要義”的論斷。
2、“發展是第一要義”,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運用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的基本原理,所得出的寶貴結論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生產力較于生產關系而言更活躍更具革命性,它是生產關系革新的決定性因素,從而推進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革新,社會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要素就是生產力的向前發展。將這一根本理論運用在我國當代的社會實踐生活中,得出“發展是第一要義”無比精確的論斷。
回過頭去看,縱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自新中國成立后獲得了很好的發展,但也磨滅不了近 10 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重大創傷,使原本已經縮小的與發達國家間、鄰近國家、地域間的差距再一次被擴大。自 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僅次于德國、美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進出口國家,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成為脫貧致富最快最好的國家,同時也是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從原本經濟貧窮與落后的國家變成了同期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前后對比,產生如此大的差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去被我們置于可有可無地位的發展問題,如今已被我們看成是硬道理來實行,把黨執政興國的首要使命定為發展,專心致志進行生產建設,全心全意來促發展。在一系列實踐過程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依據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看法,實現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才是一種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實現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能夠處理好發展的問題是直接關乎人心向背和事業興衰的關鍵。進一步推進我國社會進步這一歷史使命是黨肩負的重要責任,故此唯有堅持發展的第一要務性和黨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切實發展社會主義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完成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根本利益這一目標,推進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發展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最為根本的內容和重點,這不只是運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對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而獲得的精確論斷。
(二)“以人為本”蘊含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公元 2000 多年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思想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彪S著文藝復興活動和啟蒙運動的開展,新興的資產階級們高舉人本主義這一旗號以求達到封建神權,用以人為本取代以身為本,提倡個人解放和自由。而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西方管理學又發展出很多所謂“人本管理”的學說,這其實是一種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思路。這些都清楚的表明,提出并堅持把人作為根本的理念并非我黨的特有發明,我黨的創新之處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結合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國外的人本主義和人本管理學等理論,重新解釋了以人為本,并且將之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1、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理念實際上是對于過去“發展為人民”觀念的繼承發展,這實際上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中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擁護者們為最終完成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的政治立場目標這一難題竭盡全力的直觀表現。 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也明確提到,維護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一個最關鍵和最具原則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和處理,別的問題就更難解決。那共產黨人不懈努力和拼搏是為怎樣的人呢?馬克思曾說,以前的種種運動或革命只是為了滿足一小部分人或為一小部分人謀取利益的,唯有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了占人口最多比例的人參與的、也是為了這些人謀利的運動?!盁o產階級政黨開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并非過去的用新的剝削制度取代舊的剝削制度性質的社會變革,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消除一切的榨取制度,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社會革新。這是共產黨組織身為工人階級先鋒隊把最高的使命設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要一如既往的堅持把人作為根本出發點,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關鍵政治立場的表現。
2、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的理念,這是唯物史觀在發展問題上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觀點的新體現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無論是歷史的主體還是社會歷史的締造者皆為人。廣大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生產者,更加是推進社會革新運動的關鍵性力量??茖W合理的發展理論把人的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申明依賴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來尋求社會的發展,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素質提升的前提下進行發展,把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基本動力源。事實上上述情況說明,科學發展觀是在當前的歷史環境下,繼承性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重要的一個原理,即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3、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提倡廣大群眾共同享有社會進步所取得的豐富果實,全新的體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有關人綜合全面進步的理念在社會發展這一關鍵點上馬克思曾說過,將來的社會是一種把各人的全面自在的發展作為根本準則的社會發展模式。馬克思不只是把社會理想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是達到人的綜合全面發展進步,這同時也是人類社會進步道路持續向前的一個體現。馬克思以社會歷史和人的共同發展密切聯系為依據,把人的發展進步道路分為了三個時期。首先是人的依賴關系處于主導位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主要特性是人身依附的諸多關系;其次是人的獨立性以物的依賴為根本,在這一時期,雖然脫離了人身依附,而達到一定的獨立程度,但是同時還是被物掌控和支配。最后是自由個性時期,這是建立在人的發展和相同的社會生產力為資本財富的基礎之上的,這一時期,一己力量的支配人已不是社會關系和財富,人們將更加自在,而且能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進步。綜上所述,完成人全面發展的目標至關重要,表現了它不僅僅是人類努力奮斗的發展目的,而且是社會在每個時期中所要堅持前行的歷史步伐。目前,我們想要在初級階段獲得長足發展進步,就必須要打牢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全面發展進步的堅實基礎,同時還要提供人在目前初級階段中全面發展進步的有利條件。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的發展進步密切聯系起來,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進步,這同樣是推動社會永久有序融洽發展最為關鍵的形式。社會各方面的提升絕不能脫離人的全面發展進步,否則便會走上錯誤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進步也不能脫離社會發展,否則既沒有了有利的條件也得不到根本的保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基本的目標,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在發展這一問題上最形象的表現。
(三)”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哲學依據
科學合理的發展理論最基礎的要求就是實現全面適應可持續。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在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根據我國現階段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時期的特點而提出來的。
1、全面發展即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布局,大力推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發展。第一,堅持全面和諧發展表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關于社會架構的整體掌控。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社會結構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組成的。上層建筑又可以分成兩種:其一,由社會意識形式構成的上層建筑,其二,由法律與政治構成的上層建筑。并指出了人類社會包括物質、政治、經濟和精神生活四個方面。其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表現最為活躍的是生產力這一要素,生產力的變化必然要求社會的生產關系、政治和思想的上層建筑都要同時轉變,這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所表明得,同時它也會導致社會生產生活形式的轉變。合理科學的發展理論著重關注發展這一問題,要想完成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個方面的協調統一全面發展這一目標,離不開全面發展的實現,這是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中就社會結構原理的體現。
第二,注重全面協調的發展表達了要正確處理主次矛盾間關系的唯物主義辯證原理。在它看來,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不能取代對次要矛盾的處理,而是影響這次要矛盾的解決;反之則是次要矛盾的處理好與壞也對主要矛盾產生一定的影響。因而,唯物辯證法提出兩點論和重點論有機結合,很好的利用了處理好主要矛盾來為處理好次要矛盾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可以反過來通過次要矛盾的解決來促使主要矛盾的解決。中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時期,社會矛盾叢生,但其中最為重要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生產力水平跟不上人們一天天增長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持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想處理好經濟建設這一主要矛盾,就必須要把主要矛盾和其他工作相結合,決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然就會導致主要矛盾和其他工作都搞不好,影響了經濟社會的長久發展進步。
2、協調發展,指的是將發展的規模、速度、模式、經濟效益等環節達到合理恰當的比重和構成,從而使得各個部門、地區和領域間達到互促互進,健康發展,共同進步的效果系統結構性原則是堅持協調發展的體現形式之一?,F代化的發展進程實際上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系統結構的合理與否十分關鍵,有著重大深淵的影響。所以結構的各個要素間要有合理的比例、排列和發揮作用。為確保系統能夠充分合理的發揮其作用和正常的運轉開來,就一定要確保結構的科學和各種關系互相適應的比例,不然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作用減弱,無法正常運行。只有系統保持健康協調運行,才能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持久穩定迅速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實現的偉大發展進步,一些結構和比例關系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包括城市和鄉村、地區之間與社會經濟等構成與其中某些比例關系不協調和科學。這些情況影響著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敗,亟待解決。走協調發展之路是解決社會構成和比例之間關系的最為重要的方法??茖W的調節城市與鄉村、地區間、分配問題與經濟社會結構來達到各種關系之間的協調發展,堅持我黨提出的”五個統籌“,努力使系統結構得到優化,各項功能正常發揮,促進不同部門、地區和領域健康有序發展。
平衡與非平衡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是堅持協調發展的表現方式之一。平衡是指相應的平衡狀態,而不是絕對的,事物的發展階段就是從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平衡這樣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人口龐大,各地都存在這巨大差異,不平衡的發展無法避免,也一直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可能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惡化,帶來不良效應,威脅著經濟社會的安定,我們必須要把這些不平衡合理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內,并且加以改變轉化,使之逐漸向健康有益的方向發展。所以要及時解決好平衡與不平衡的矛盾,關鍵是要處理好各種不平衡問題,消除不穩定因素,讓這些問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3、可持續發展是指營造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使人口、環境、經濟之間相互協調促進,走文明發展之路,建設生產、生活、生態良好和諧社會。我們要看到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汲取了國際先進的成果的同時,也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中的珍貴思想理念,體現在科學發展觀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里。
第一,唯物主義歷史觀提出,社會存在的的生產方式、人口和環境這三大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互為促進、互為影響。馬克思曾指出,物質資料和人類自身之間的生產關系相互協調是一個自然的定律,只有讓人口的增長速度和生產的增長速度同步,或者是讓生產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人口的增長速度, 才能滿足人的消費需要和人的自身發展。這就很好的闡釋了經濟與人口之間互為協調的理念。
第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勞動若是離開自然,就不能稱之為財富的根源,自然給勞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勞動把資源改造成財富,兩者共同組成社會財富的根本。馬克思還依據自然界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把自然分為給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兩種,在他看來,伴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意義是始終變化著的。他明確提到,在文化水平發展的初級階段,生活資料的自然自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向較高階段的發展邁步,生產資料的自然自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其實就是為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打下理論基礎,而把資源環境條件作為生活生產的前提條件而提出來,第三,唯物主義歷史觀指出,人類對自然環境所發生的改造,既對現在產生影響,也關系到長久未來的發展,人類應該科學的調整自己和自然間物質的轉換。恩格斯曾指出,人類不能過度沉浸在對自然改造的成就感中。每每的改造自然,都使得自然會對人類進行報復?;谌绱?,恩格斯提出了一個重要觀念:”要認識和了解由人類行為產生的對自然的改造過程進行的干預行為,進而導致很快或較慢的后果?!岸鞲袼惯€認為,我們應抑制和調整這些因人類生產生活所帶來的減員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影響。馬克思則更加深入的指到,具有社會化的人組合起來的生產者,會科學的調整自己與自然界間的物質交換,不是自然成為統治自己的盲目力量,而是使自然為人類所用受人類支配,在最不愧于和適合人類本質的前提下,通過耗費最小的力量來進行他們間的交換。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這些觀念,構成了唯物史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是當代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先聲,為我國建立和執行科學的發展理論、完成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根據。
(四)統籌兼顧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注重統籌兼顧就一定要防范和克服片面性,堅持用全面的觀念來看問題,從而統籌兼顧進行全面規劃,做好系統性的安排。毛主席曾說過,只有很好的了解了全局性的東西才能更好的運用局部性的東西,原因在于局部性的東西是從屬于全局性的東西的。所以他申明到,最為關鍵的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放在兼顧全面之上,才能成為指揮全局之人。照顧好全局就是要充分考慮和兼顧到全局的每一個方面和每一個部分,正確解決全面與部分,部分與部分間的關系。要努力尋求對整體局面有利同時也對局部有利的解決方案,就把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統一起來。全面執行和落實科學合理的發展理論,一定要1發展,并兼顧這四個方面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實現把人作為根本、全面適應可持續的科學合理發展。
2、注重統籌兼顧,必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看到整個過程中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了解掌握發展過程中,各個部分環節之間的結構、因果、時序聯系等等結構是什么,結構是事物各組成部分之間一定的聯系方式,要能形成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互動,使事物的整體發揮最佳的功能,只有使各個部分之間比例適當、結構合理。要區分輕重緩急,按照現代化建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內在的因果聯系,互相匹配的進行和全面的推進。要在時間順序上達到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的相互連接,從而有效防范出現相互扯皮和牽制,讓各個方面的工作都能為別的方面的工作提供條件。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理論的進程中,促使社會主義現代化每個方面和環節間的相互適應,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抓好多個統籌發展,抓城鄉統籌,促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局面;抓區域統籌,繼續深入推進東部率先致富,中部逐步崛起,西部大力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地區間的適應發展;注重經濟兼顧,處理好經濟發展好社會發展弱的問題;緊抓人類和自然的兼顧,調和好生產、生活、生態,生態環保與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同步進行,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的工作生活;抓內外發展統籌,使引進來和走出去兩者有機的聯合在一起,健全開放的服務,調節開放的形式,進一步加強開放的程度,構建新型開放體系,營造合作共贏、利益共享、和平共存的良好局面,為更好的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提高綜合國力創造有利條件,促使由大部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向消費、投資與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變化。
3、堅持統籌兼顧,就必須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妥善解決在發展現代化過程中各個階段前后相繼的關系,堅持發展的觀點要充分了解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規律,掌握各個時期發展的趨勢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以目前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制定未來發展的方向,統籌兼顧各個時期的關系,給將來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設定現在的發展方向,讓現在的發展為以后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石和創設條件。力爭做到長遠和目前利益的統一,把那些對長遠發展和當前發展有利的辦法和方案當成最好的選擇。
4、注重統籌建安骨,就一定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根據時間、地點等要素變化而變化,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統籌兼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普適原則和方法。但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進程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會因為時間、地點的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體現,它采用的處理方法和形式,也將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此,注重統籌兼顧必須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的準則,不能期望用一種恒定不變的形式和方法不顧實際生硬的套用,而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這既是統籌兼顧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堅持統籌兼顧需要解決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