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探析
【第一章】傳統思維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研究緒論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為時代之需
【3.1】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精髓的革故鼎新
【3.2 3.3】根植于傳統思維基礎上的科學發展觀
【第四章】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與科學發展和諧并進
【結論/參考文獻】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相互促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文化全球化給傳統文化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這要求我們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來保重自身的文化個性,從而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不被邊緣化。所以,如何發揚民族文化個性是時代的新課題,而發揚民族個性一定是建立在人民對自身文化了解基礎之上的,如此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沖擊面前保持正確的方向。由此可知,研究科學發展觀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更有利于探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出路問題,弄明白這個問題對于今后中國如何繼承和發展好傳統文化以及應對各種文化沖擊、分裂、滲透,體現本民族文化優越性有巨大意義。
優秀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所以,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方能源遠流長。先進的文化促進社會進步,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的轉型,我們的文化沒有理由不與時俱進。所以,通過研究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聯系這一課題,進一步探討傳統文化如何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發展服務。
1.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研究科學發展觀同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有利于保持我國發展策略的先進性。
文化對國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傳統文化中,“和為貴”、 “協和萬邦”等思想向來是很有市場的,追求和平是中華民族的特征之一,何毅亭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也指出:“近代以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飽經戰爭洗禮的中國人民更加渴望和平,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①。本文以在當代社會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為突破口,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及保證其時代性和先進性為主要目的,促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為我國今后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從而助力民族發展。
研究科學發展觀同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未中斷文明的國家,傳統文化早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使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全球化以來,各國軟實力的強弱無疑成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強心劑。本文通過研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轉型路徑,對于增添文化活力、競爭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現實意義,更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研究科學發展觀同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有利于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輔相成。清華大學錢遜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第一天起,就面臨和中華文化的關系問題?!笨茖W發展觀是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進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與傳統文化交集。因此,本文通過研究科學發展觀與傳統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現代化事業。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研究現狀
在國內,有關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
首先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在科學發展觀中的體現。國內學者在研究這個問題上大致有幾點相同之處,像顧行超在《論科學發展理念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一文中認為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等分別是對“民本”、與時偕行、“和諧社會”等觀念的創新;夏明麗在《論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一文中也認為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思想源于民本思想,和諧理念則源于古代“和合”思想;劉志平認為,科學發展觀中的統籌、綜合平衡思想源于古代陰陽辯證思維。
其次是認為科學發展觀是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國內的學術研究者認為,科學發展觀形成在新時代,萌芽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所以,科學發展觀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進行了時代性創新。國內學術研究者對此做了許多論證:深圳大學謝振才、黃衛平教授等人的《“民本”與“人本”論析》一文中對二者進行深入分析。許青春在《科學發展觀與傳統文化研究述評》中介紹了傳統的“天人合一”、民本等思想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侯經川、魏捷先在《科學發展觀對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揚棄》一文中主要介紹了可持續發展同“天人合一”觀的思想淵源。
再次是傳統文化對于科學發展觀的價值。有的學者還針于傳統文化對科學發展觀的價值進行了探析。其中,有部分學者從傳統思維方式的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對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在張九海、韓強的《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傳統思維》、黃翹云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中都從哲學的維度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整體、辯證、以及和諧思維對孕育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還有部分學者從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中具體論述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劉莉娟在《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與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中,介紹了民本思想對科學發展觀的價值;還有學術研究者則以科學發展觀為切入點探究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張永奇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傳統文化價值定位研究》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一種動態發展的結構關系,凡是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都應鼓勵發揚。
1.2.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針對二者關系問題的探究頗少,但在單純研究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方面也提出過一些獨具特色的觀點。國外不少學者將科學發展觀稱為“中國模式”或是“北京共識”,對科學發展觀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喬舒亞。庫珀。雷默,他在 2004 年提出“北京共識”的著名觀念,并做了系統論述。他強調,“北京共識”的核心在于全球化時代下國家要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保持國家獨立。2008 年法國《論壇報》在《21 世紀的資本主義之戰》一文中認為,中國作為新興國家崛起的代表,向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發出了挑戰。在拉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學者和政治家也開始重視中國的發展策略。中國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世界范圍的肯定和重視。
在國外,也有不少鉆研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多次來中國進行考察,認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西方現代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并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和第七卷介紹了中國古代哲學流派和科學思想的演變過程以及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情況,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紐帶的作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爾德·湯因在《展望二十一世紀》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培育起來的世界精神。其中,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都興起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
1.3 創新點及研究方法
1.3.1 創新點
本文以科學發展觀與傳統文化關系為主線,結合自己的理解,重點在第三部分通過解析二者的密切聯系,介紹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長久以來傳統思維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和現代價值,有力地論證了二者之間存在必然聯系的觀點。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國內不乏學者研究其與傳統文化的聯系,但研究大都圍繞二者在某一具體方面的關系進行探討,本文在總結學習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嘗試突破傳統的研究視角,針對二者關系做了相對系統的論述。
論題的最終目標是要落地實施。本文在第四部分,通過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二者的相融共生建言獻策,與本文前面論述部分相呼應,對整篇文章做了思想延伸,奠定了本文觀點的現實意義,從而達到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和利用好傳統文化的目的。
1.3.2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對搜集到的專著、文獻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整理研究。
比較研究法:研究過程中,對目前的研究方向進行參照對比,從而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歸納研究法:主題研究過程中,對不系統的內容加以系統化,總結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