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探析
【第一章】傳統思維方式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研究緒論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為時代之需
【3.1】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精髓的革故鼎新
【3.2 3.3】根植于傳統思維基礎上的科學發展觀
【第四章】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與科學發展和諧并進
【結論/參考文獻】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相互促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為時代之需
時代變遷,社會結構轉型,催動著新理論的誕生,2003 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2007 年,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完善了科學發展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科學發展觀產生于中華文化的沃土。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學發展觀不僅為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夢”注入了新鮮血液,還為打擊“霸權主義”、文化滲透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優秀傳統文化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科學發展觀又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的科學決策。所以,科學發展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和發展不僅是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
2.1 科學發展觀--奠定我國發展的主體導向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茖W發展觀中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相通之處??茖W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強調協調和統籌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中認為一切事物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觀點是相通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又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的繼承和發展;科學發展觀主張可持續發展,這與馬克思主義認為的物質資料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前提的觀點不謀而合。強調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主張發展和實踐的方法論??茖W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將發展同我國現代化建設有機結合,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
2.1.1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指針
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它是以將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為目標的,體現了以人為本,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正是科學發展觀的價值追求所在。發展奠定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從這一方面講,科學發展觀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講,科學發展堅持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發展的要求,無一不是關乎建成全面小康所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要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同樣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指導。
2.1.2 科學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十七大明確指出: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茖W發展觀以其豐富的內涵,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1.2.1 對新時期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
科學發展觀主張實事求是。在國內形勢方面,科學發展觀在充分肯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成就基礎上還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生活水平同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其次,我國仍是一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同時,科學發展觀還明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呈現出如城鄉差距拉大、人與自然矛盾問題等階段性特征。在國際形勢方面,科學發展觀認識到,我國目前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握好這個機遇期,對于我國未來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茖W發展觀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是創造性運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典范。
2.1.2.2 新歷史條件下,對發展的升華
同傳統的發展觀念相比,科學發展觀賦予了發展更科學的內涵:
在發展定位方面,與傳統發展觀相比,科學發展觀更加突出“科學”二字,不僅強調遵循規律,更注重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態在創新、效益、耗能上同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就拿前一陣子被廣大消費者追捧的 iphone6 來說,雖然大多數是中國制造,但在利潤分配上,美國平均一部iphone6 的利潤在 360 美元,日本是 36 美元,而中國只有 6 美元,如此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缺乏核心技術。事實證明了關注科技創新,擁有核心技術是促進發展的一支強心劑。胡錦濤曾經說過:“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真正的核心技術,必須依靠自主創新”①??茖W發展觀對發展內涵的重新定位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今后發展的新高度。
在發展速度方面,科學發展觀對發展速度也有了新的定位。2006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快又好”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被“又好又快”發展的觀念替代,開啟了我國注重效益和質量雙贏發展的全新模式。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平穩較快”發展,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美麗中國”,這都是對“又好又快”發展思想的繼承??茖W發展觀審時度勢,提高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標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發展動力方面,科學發展觀指出改革開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此基礎上,還強調要增強“內需”和“科技”支持,這里所指的“內需”主要是通過擴大消費者需求,加快形成以消費、出口、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茖W發展還強調要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注重創新發展,注重扶持第三產業,開啟通過提高科技創新、勞動素質和效率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在發展主體方面,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即是將發展的過程和發展目標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發展過程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在發展成果分配上,科學發展觀又將人民群眾能共享成果作為最終的目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創造歷史觀點的創造性運用??茖W發展觀將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前進動力和發展目的靈活運用于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2.1.3 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理論指導
“中國夢”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目標,筑起中國人民在新時期的信仰和奮斗方向??茖W發展在十八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夢”是建立在科學發展基礎上的振興之路??茖W發展觀解決了怎么發展的問題,“中國夢”則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的具體目標。所以,“中國夢”具體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接受科學發展的理論指導,而發展目標的階段性實現又能豐富科學發展內涵。二者的內在聯系突出表現在三方面:
從本質上來講,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夢”的目標是一致的??茖W發展觀將人放在主體地位。習近平曾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雹?。這一思想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夢”中蘊涵著“以人為本”的根本價值屬性??梢姟爸袊鴫簟痹诒举|上同科學發展觀是高度一致的,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謀發展、促發展。
科學發展觀以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出發點,在“以人為本”基礎上,注重構建“五位一體”全面的發展模式。強調我們所要實現的“中國夢”不是無目的、無顧忌地發展,是建立在全面、協調、可持續基礎上的科學發展?!爸袊鴫簟?/p>
追求的民族復興并不局限于經濟,而是要實現強國和振興夢、民主和法治夢、繁榮和創新夢以及可持續之夢,“中國夢”旨在構建一個全面發展的、整體協調的社會,從本質上來講,“中國夢”和科學發展觀在發展要求上是一致的。
科學發展觀認為,只有做好統籌發展,才能真正處理好我國這個人口大國的發展問題,只有真正將發展成果惠及到每一個中國人,才能凝聚人民力量。事實證明,“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統籌發展,在工業化過程中,城鄉差距制約了我國經濟增長,所以必須統籌城鄉發展。而中國東中西、南北發展不平衡,又要求我們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發展包含了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的發展。近年來,伴隨經濟發展,出現諸如貧富差距、道德滑坡等不和諧現象,所以,我們必須兼顧經濟和社會同步前進,才能確保社會和諧有序。良好的生存環境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都是空談,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順應了這一事實。全球化使世界各國都處于世界經濟大體系中,所以處理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統籌發展中所涉及到的問題皆是中國目前發展道路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所以,“中國夢”的實現,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
2.2 優秀傳統文化--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全球化使世界成為包羅萬象的文化整體,已經不存在脫離于世界文化之外的文化,軟實力水平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利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整個民族性格塑造起到根本作用,是我們的根基和血脈。新時期,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傳統文化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習近平特別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并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①。中華文化歷經千錘百煉,造就了獨樹一幟的文化特性,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開放和包容特性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法寶,而在優秀傳統文化影響熏陶下所形成的民族性格是我們能夠抵御侵略、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2.2.1 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性
開放性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優勢之一。其中,以儒家文化為代表,開放特性使得儒家文化博采眾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傳統文化不僅僅包含了儒家文化,還包含諸如道家、法家和墨家文化等其它的文化形態,這些都是曾對中國社會產生影響的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在歷史上是有跡可循的。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是當時連接中國和沿途許多國家物質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現代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不但讓絲綢、茶葉走出中國,更傳播了中國文化。2013 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規劃,同年,又發出了共同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決策,成為世界的焦點,此舉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放性最直接的詮釋。歷史上,在世界上處于佼佼者的中國曾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了清朝時期,中國閉關鎖國,文化不再開放,這使中國在各個方面逐漸落后于世界,致使中國近代以來長期處于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事實證明了不開放的文化是沒有未來可言的。
“文化”(culture)的內涵豐富,在古代語言中,“文”通“紋”,東漢許慎說過:“文,錯畫也”. “化”的古字為“匕”.《說文解字》中說道:“匕,變也?!痹诠糯?,“化”的意思是生成、造化,而改造、教化等是后來的延伸意思。西漢時期劉向最早將“文化”合在一起,如他在《說苑。指武》提到:“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這里提到的“文化”,就帶有教化的意思。對于“文化”的概念,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認為:“文化,從其民族意義上來說,它包括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①。目前許多學者認為,文化的概念應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上來看,文化指人類在實踐過程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指的是社會意識形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
“開放”在現在被解釋為解除封鎖、取消限制等意思。關于“文化開放”強調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文化交往,學習精華,為我所用,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播,提高中國文化在國際范圍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從而樹立文化強國的信心。通過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競爭力,在開放的同時抵御外族文化侵蝕,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時代轉型。
歷史上,漢唐都曾是主張開放的朝代,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唐朝時期與其他各國交往頻繁,韓國、日本都曾派人到唐朝學習,是當時文化交流中心,對開闊人們視野,促進當時經濟文化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
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封閉就會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俄國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來到了中國,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了新中國革命的勝利。改革開放的成果用實踐告訴我們,要在全球化中有立足之地,堅持開放是必然選擇。文化開放不是被迫開放,而是主動走出去,使人們的思想在實踐中日漸成熟,在對比中堅定民族文化信心。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已水乳交融,文化的發展必然帶動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文化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2.2.2 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又一典型特征,是一種古老的智慧??v觀歷史,包容精神的存在與否與文化是否繁榮息息相關,歷史上凡是文化活躍的時代總是帶有濃厚的包容精神。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依靠經濟強勢占取更多的文化資源使文化出現了兩極分化局面,而打破這種局面的關鍵,就是將這種包容的思維和精神傳播貫徹下去。傳統文化的包容性突破時空,仍然對當今社會發揮巨大作用。2013 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決策,它所輻射到的國家,上有四大文明,下有百種語言并存,而要處理好這些文化差異,就需要從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中尋找靈感。
包容在漢語言中意為:寬容、接納?!吨芤住分刑岬剑骸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边@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容特性的形象表達。列寧曾說過:“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兩種民族文化?!痹趯Π菪詢群睦斫馍虾芏鄬W者承認文化的多元性,吸收借鑒其他異族文化從而充實、豐富自己民族的文化,尊重差異、同等發展是包容性的精髓所在?,F在,包容理念越來越被重視,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07 年,亞洲開發銀行率先提出“包容性發展”,2011 年,胡錦濤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正式提出了包容性發展,包容發展同時也是聯合國發展理念之一。
“兼收并蓄”、“海納百川”,是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早在春秋時代學術上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典范,廣開言路、儒釋道并存等政策使唐代文化空前繁榮,成為當時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的“和”文化,其中就蘊含著包容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古代能夠代表“和”文化典型的“和而不同”思想,就是建立在承認事物差異性、多樣性基礎上的和諧。1955 年周恩來的“求同存異”外交策略,是對這一思想的詮釋。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堅持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方針,為北大的學術活躍創造了空間,培養了大批大師級人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文化強國戰略,歡迎一切好的東西進入中國,外來文化傳播到中國,逐漸本土化,為我所用。隨著開放程度逐步加大,我國步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然而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必然會有摩擦和碰撞,傳統文化的包容特質使那種帶有偏見文化的思潮如“全盤西化”或是“固守國粹”失去了實踐意義。全球化更需要我們發揚傳統文化這種有容乃大的精神,才能實現“地球各村”在交往中和諧相處,而要實現真正的包容,又一定是建立在對本土文化了解的基礎之上的。
2.2.3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是在傳統文化的中孕育產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愛國的民族精神。愛國詩人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三國時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宋代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彰顯了古人的愛國精神,長此以往由零散的個人的愛國情懷逐漸凝聚形成了愛國主義的民族意志。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兑讉鳌分姓f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曹操《龜雖壽》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白《將進酒》中說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有愚公移山家喻戶曉的故事,這種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雖穿越時空卻魅力不減,仍然是我們的主流文化,胡錦濤同志在八榮八恥中提到:“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與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中國是文明大國,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說法,唐代李白在《關山月》中說道:“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字里行間都透漏出了對和平的渴望。
2.3 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發展觀強大生命力的土壤
中華傳統文化經久不衰,起源于黃河流域,在包容和開放中不斷博采眾長,擁有頑強的生命力。長久以來沉淀的文化精髓不僅在歷史上對整個民族的性格塑造、團結統一、繁榮昌盛起到過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新社會制度下發展的“根”和“魂”.繼承和發展好傳統文化是當今社會的時代使命,科學發展觀必然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
2.3.1 優秀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
文化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影響就像杜甫的詩中寫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眱炐銈鹘y文化所折射的道德倫理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對各種社會關系以及社會成員起到無形的約束作用,有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培養個人修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個人的修身自律,提出了諸如“克己”、“慎獨”等許多道德修養方式?!墩撜Z。子罕》中強調: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币鉃橐粋€人的志向,通常會決定他一生的發展方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道德學習歸納成五個階段,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而在《禮記。大學》則中詳細規劃出個人道德品質的八個層次,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明德天下。這些道德傳統,為建設穩定的社會秩序提供了情感基礎。
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倡導構建和諧的人文氣氛,注重強調“仁”、“愛”的思想,倡導人人都要有愛萬物之心,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愛護關照的思想。墨子提出“兼愛”,他認為存在不和諧的原因都是因為利己思想,人與人不僅要在思想上達仁愛,還要表現在實際生活中,做到相互幫助,他的這種思想對于當前市場經濟出現的道德缺失和誠信危機現象可以起到規范引導作用??梢?,優秀傳統文化在約束人的行為,協調人際關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優秀傳統文化優化人民和統治者的關系。傳統文化宣揚百姓要忠君,還強調統治者要重德,《孔子家語。五儀》中提到:“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強調人民對國家的重要性,要尊重百姓,愛護百姓。孟子主張“民貴君輕”,這種傳統的“民本”思想雖有歷史局限性但對今天的以人為本提供了思想資源,起到了啟蒙作用。
2.3.2 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能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傳統文化在思想上的契合。具體表現在: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相契合。中國古代很多思想大家在其思想體系中都蘊含著民本思想,在《尚書。五子之歌》中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表達了人民安居樂業,擁護政權,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認為:“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孔子主張重民、富民、教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重農基礎上,雖然未突破封建等級社會君民不平等的壁壘,但其表現出的重民思想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思想有相通之處。
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有相通之處。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辯證的哲學思維,這種辯證思維影響著生活各個方面,如中醫診治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就是辨證論治,主張陰陽調和,提出“物極必反”,即事物發展到極致便會像相反的方向轉化?!吨芤住分杏涊d:“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論述了對立統一的概念,認為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并相互依存,折射出辯證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能傳入中國,能被中國人民接受,與二者在哲學思維上的一致性是分不開的。
傳統的“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主張的共產主義社會思想相通。馬克思勾勒了建立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早在古代,許多思想家們也繪制了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模式?!抖Y記。禮運》中記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里所謂的大同即是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和睦友好,弱勢群體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人民生活幸福自由。孫中山先生曾一度認為大同社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相等的。
可見,傳統“大同”思想與實現共產主義目標存在相通之處,它們都以人民生活幸福為出發點,這種思想淵源增加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親切感和情感認同,使之能夠在當時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國迅速接受并建立廣泛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