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十八大以來我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發展探討
【緒論】十八大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優化探析緒論
【第一章】十八大以前中共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理論發展
【第二章】十八大以來我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發展的現實背景
【第三章】十八大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發展的主要內容
【第四章】十八大以來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演進的意義與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創新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合并在一起,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布局,并以獨立的篇章系統闡述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大計,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十八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新理論,其中包括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與布局的進一步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方針的進一步更新、生態文明建設制度與機制的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途徑與措施的進一步突破。這些新理論是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重要指南,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是一項系統的復雜工程,涉及到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領域,需要統籌協調多個部門和利益主體。
為此,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執政合法性的高度來認識和建設,必須堅持突破利益鏈條的控制、系統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長抓不懈。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澤民文選(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8]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吳俊杰,張紅。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10] 龐元正。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11] 許耀桐。中國基本國情與發展戰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 劉振英。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13] 許志功,姜漢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難點熱點問題探討[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14] 歐陽志遠。最后的消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 姜春云。中國生態演變與治理方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16] 中央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4.
[17] 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18] 廖福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19] 保羅·霍肯。商業生態學[M].夏善晨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0] 奧爾利歐·佩奇。世界的未來-關于未來問題一百頁[M].王肖萍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
[2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2]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3] 劉思華。劉思華選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24] 丹尼斯·米都斯。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報告[M].李寶恒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5] 孫正甲。生態政治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二、論文類:
[1] 胡鞍鋼,郎曉娟。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宣言[J].行政管理改革,2012(12)。
[2] 劉克穩,劉峰江。深度解讀十八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新構想[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
[3] 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1)。
[4] 陳孝兵。生態文明:科學發展的時代強音--解讀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理論自覺[J].當代經濟研究,2013(2)。
[5] 張文斌,顏毓潔。從"美麗中國"的視角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和策略--從黨的十八大報告談起[J].生態經濟,2013(4)。
[6] 余謀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對十八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考[J].桂海論叢,2013(1)。
[7] 陳治局,趙金元。黨的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貢獻[J].大理學院學報,2014(1)。
[8] 李培超。論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及其實現模式[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1(1)。
[9] 張志剛,周才云。和諧社會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理論探索。2011(1)。
[10] 鄒安樂。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J].唯實。2011(1)。
[11] 賈慶林。切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重大工程[J].求是。2011(4)。
[12] 盧黎歌,李小京,魏華。生態倫理思想的覺醒與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13] 趙凌云,常靜。 歷史視角中的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道路[J].江漢論壇。2011(2)。
[14] 吉志強。試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特征及其價值導向[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5] 楊文武,李婉玲。生態文明建設探析[J].人民論壇。2011(8)。
[16] 黃愛寶。生態文明與政治文明協調發展的理論意蘊與歷史必然[J].探索。2006(1)。
[17] 沈寶祥。把"生態文明"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科學決策。2007(9)。
[18] 孫慧明。生態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選擇[J].社科縱橫。 2008(12)。
[19] 佟維。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蘭州學刊。2008(S1)
[20] 汪紀戎。建設生態文明 促進科學發展--學習中共十七大精神的體會[J].前進論壇。2008(2)。
[21] 賈麗艷??茖W發展觀引領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22] 馬欣?;谏鷳B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途徑[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4)。
[23] 詹玉華。關于"建設生態文明"提出的依據及實現的途徑[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24] 張文斌,顏毓潔。從"美麗中國"的視角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和策略--從黨的十八大報告談起[J].生態經濟。2013(4)。
[25] 劉思華。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論的若干回憶--兼述我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6] 李紅衛。生態文明--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J].社會主義研究。2004(6)。
[27] 王玲玲,張艷國。"綠色發展"內涵探微[J].社會主義研究。2012(5)。
[28] 趙靜,曹伊清,徐挺,尹大強。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的相關性及指標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6)。
[29] 周生賢。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J].求是,2013(17)。
[30] 劉希剛,王永貴。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初探[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31] 宋曉芹。論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時代貢獻與理論缺陷[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
[32] 潘莉,黃志斌。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思想及其實踐的重要發展[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2)。
[33] 劉建偉。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蘊含的四大思維[J].求實,2015(4)。
[34]董義花??茖W發展觀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35] 張敏。論生態文明及其當代價值[D].中共中央黨校,2008.
三、報紙類:
[1]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6-27.
[2] 習近平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2013 年年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3-7-21.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3-5-25.
[4]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N].人民日報,2015-3-10.
[5] 習近平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2013 年年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3-7-21.
[6] 吳濤。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評述: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N].中國青年報,2014-12-8.
[7]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5-6.
四、外文資料:
[1] Frosch Robert:"Industrial ecology:a philosopjocal introduction",Proceedings,Nationg Academy of Sciences,1992,(2):800-803.
[2] UNEP,DEPA:"Cleaner production Assessment in Dairy Processing",Danish:UnitedNations Publication,2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