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介紹
切斯特·巴納德,1886年出生于美國一個貧窮的家庭,由于拿不到一項實驗學科的學分,沒有獲得哈佛大學學位。但巴納德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他獲得了七個榮譽博士學位。代表作《經理人員的職能》《組織與管理》等。赫伯特·西蒙,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社會科學家、計算機學家,共獲得過9個博士頭銜。西蒙是“ 管理決策理論”的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代表作《管理行為》《組織》。
二、組織的概念
巴納德是從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系的角度來定義組織的,他認為組織是“有意識的協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活動或力量的一個系統”.組織成員的行為是組織的基礎,而不是人本身,不同協作系統中會呈現不同特點的,排除物的,社會的,人的等其他因素。組織是一個協作系統,組織生存發展下去必須要具有以下三個要素:(1)協作的意愿。協作愿望是指組織成員為組織目標貢獻力量的意愿,自我克制,交出對自己行為的控制權和個人行動的非個人化。組織為獲取成員的協作意愿,通常采用物質激勵、權力刺激或說服教育的方法以達到目的。(2)共同的目標。組織目標得到組織成員的認同,才能使組織協作行為發生成為可能。為適應環境的變化和個人動機的變動,組織管理者應妥善解決好組織目標與成員個人目的之間的矛盾,使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最大程度相適應。(3)組織溝通。組織溝通作為組織成員與組織交流的通道,能使組織目標被組織成員所了解。
建立和維護組織信息系統是經營者的重要職能,這樣信息聯系的渠道能被組織的成員明確了解,明確規定每個人員的權力和責任。
西蒙關于組織的理解是建立在組織決策行為的基礎之上的,他提出“管理就是決策”.他認為組織的首要功能就是決策,組織也是一個決策系統。這個定義有以下內涵:(1)組織是一個系統,是一個人類群體為決策組成的一個系統。一定的組織環境中,組織為組織管理者提供決策的各種正式信息以及非正式信息、決策前提、組織經驗習慣等,并在基礎上做出決定,幾乎一切決策都是經過這樣一個復合過程制定出來的。(2)組織的功能包括為組織成員提供大量而準確的決策信息和塑造良好的決策環境。西蒙主張從“行政人”有限理性出發在決策中追求滿意原則而不是竭力達到完全理性所推崇的最優原則。為了達到有限理性的決策目標,組織成員必須盡可能的搜集決策信息,進行信息交流。因此,組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組織成員的決策提供決策信息以及交流的渠道。
關于組織概念,巴納德的組織概念不同于以往強調組織結構形式、偏重于專業分工和結構效率,強調的是“人的行為”,而西蒙進一步從組織行為中的決策行為來定義組織。他們都認為組織是一個協調人的活動的系統,強調人的主體性,都強調“人的活動”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立足于從“人”本身來認識組織,從而將人和組織有機結合。西蒙對組織的研究是為其決策理論做鋪墊的,他認為組織對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組織環境塑造個人品格;組織提供了行使權威的手段;組織建立了信息溝通的渠道。
三、組織平衡論
巴納德認為組織要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必須尋求兩個方面的平衡--對內平衡和對外平衡。對外平衡是指一個組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對內平衡是指組織成員愿意并能夠進行真正的協作,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做出貢獻。對內平衡實現依靠兩個條件:組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組織成員對組織的貢獻。巴納德認為實現組織平衡的關鍵在于使組織成員獲得一種貢獻與誘因的平衡。只有實現組織提供的誘因大于或等于個人貢獻,組織就可以實現平衡,就可以生存和發展,否則組織就會出現衰落乃至消亡。
西蒙同巴納德一樣認為,組織是一個平衡的系統,人之所以參加組織,就是因為組織能給他最大的滿足。所以,組織的繼續存在的關鍵在于貢獻和滿足的平衡。他認為“組織的成員為組織做貢獻,是組織提供給他們誘因的來源。如果貢獻的總和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很充分,足以提供必要的數量和種類的誘因,那么組織就會生存和成長;反之,除非達到某種均衡,否則他就會衰退乃至消亡”.即必須實現貢獻與誘因的正差額才能實現組織的平衡(貢獻大于等于誘因),這一點和巴納德的觀點(誘因大于等于貢獻)有所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于西蒙是從組織管理者角度而巴納德是從組織成員角度考慮組織平衡造成的。
此外,巴納德還認為,由于組織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以及組織成員個人目標的差異,組織的平衡是一種動態不穩定的平衡。為克服這種不穩定的狀態,組織只有不斷發展壯大來增加組織所掌握的誘因從而獲得持續發展。
四、組織結構論
傳統古典時期組織結構理論基于對組織效率的追求往往聚焦于組織的靜態結構設計,而巴納德則是用動態和系統的觀點研究組織結構。巴納德組織結構思想主要有從以下幾個方面:(1)組織內部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維持組織平衡。巴納德認為,實現組織長期持續的發展, 不僅是要維持組織內部的平衡,而且還要不斷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組織結構隨組織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實現對內對外兩個平衡。(2)單位組織和復合組織。巴納德認為,溝通與交流技術決定了組織的形式和內部經濟性,是影響組織的結構、廣度、和范圍的核心因素。單位組織是指簡單小型的組織,在組織形成階段具有溝通交流的便利和經濟性而迅速成長,但是,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其溝通必然受到阻礙。當其人數超過規模的限制時,必然建立第二個單位組織。當兩個及兩個以上組織組成一個復合組織時,由于溝通的限制性因而產生一個上級組織,類似地,群體在組合,就會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結構復雜的復合組織。(3)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的關系。巴納德是第一個正式提出非正式組織理論的人。非正式組織是指具有無正式的組織結構、無自覺的共同目標,只是具有一定的通過與工作有關的接觸、規范和情感因素的集合。非正式組織為正式組織承擔了三項積極功能,從而使正式組織更加穩固、健全、有效率。
西蒙對組織設計理念是建立在組織決策基礎上的。他認為,組織是組織成員在組織中處理信息、傳遞信息和制定決策的系統,因此組織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是,必須采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看待組織,其組織設計理念如下:(1)組織的結構形態。西蒙認為,組織結構的設計首先要從建立或改變組織目標體系入手,通過組織設計我們所得到的是組織的目標體系。西蒙認為,應該把組織的整體結構設計成層級結構,包括上層組織機構、中層組織機構和基層組織機構,他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目標定位。(2)組織的專業分工。西蒙認為,由于組織成員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所以必須將作為整個決策系統的組織分解為彼此相對獨立的子系統,使各個子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技術手段同其信息處理任務相適應。(3)組織的工作重心。西蒙認為,組織資源時間有限,組織必須把自己有限的能力花在重要的決策任務上,有效的利用組織的“注意力資源”.(4)組織的權力配置。正確處理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是西蒙關于組織權力配置的中心任務,西蒙認為,要根據實際情況把一部分容易受“門戶之見”影響的決策集中起來,交給一個合適的特定部門或單位去制定(集權),對于基層情況不易上達的某些決策工作則應交給基層或中層機構去做(分權)。
五、組織決策論
巴納德認為組織中人的行為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作業,二是決策。古典組織理論強調的是作業部分,而巴納德認為,組織理論的重點應是研究組織行為中的決策問題。巴納德有關決策的理論具體有三個方面。
1.決策是組織行為的特征。巴納德認為“同個人行為相比,組織行為邏輯過程的程度更高,從而使組織決策更加專業化”這種決策的組織行為使合作相對于個體行為更具優越性。正式組織的本質,就是有意識地采取實現目的的手段。組織包含兩種決策:個人決策和組織決策。個人決策出自個人的動機,而組織決策是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做出的非個人的決策。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個人決策通常不能委托別人來做而組織的決策常常委托別人去做。
2.決策的影響因素。巴納德指出決策的客觀因素有兩個:一是目標,二是組織環境。決策的職能就是調節這兩部分的關系--改變目標或者環境。通過連續的決策,目標和環境在一系列的階段中反復相互影響,越來越具體,決策過程永遠不會終結的。持續存在的組織,在經常變動的“現在”中,不斷產生出新的目標。
3.決策過程專門化。巴納德認為組織決策的最終形式可能是由一個人決定的,但許多相應的輔助性決策則是由其他人決定的。組織決策通常是由組織結構中的不同職位協同做出的。因此,他強調“組織決策的責任必須肯定而明確的分派?!?/p>
西蒙認為組織決策就是要盡可能說明每個組織成員制定哪些決策,以及制定每項決策時受到了哪些影響。組織行為是由各種決策過程構成的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組織行為就是用多數人的力量去完成某項工作的活動,要用多數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須發展出一種運用組織力量的技術方法,這個過程就是決策過程。
西蒙提出有限決策理論,他認為組織成員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行政人”寧愿“滿意”而不愿作最大限度的追求,滿意于從眼前可供選擇中選擇最佳的辦法?;谶@種“有限理性”西蒙用“令人滿意”這一準則取代“最優化”準則。
西蒙認為決策活動有四個階段:“情報活動”,進行情報的收集與加工、研究決策環境、分析和確定影響決策的因素或條件;“設計活動”,發現、開發以及分析各種可行方案;“抉擇活動”,確定最優方案;“審查活動”,對做出的抉擇進行評價。
巴納德和西蒙都強調決策者受主客觀種種條件的限制,不同的決策類型應賦予不同的組織層級。巴納德關注決策的一般共性,是抽象意義上的決策,對決策概念分析的還不夠深刻,輕視了高層管理人員面向外部環境的決策任務。西蒙在巴納德的基礎之上,對決策過程這一概念進行了具體化、可操作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巴納德開創了對決策過程的理論研究,西蒙在巴納德的基礎之上發展了完善的決策理論的理論體系。
六、結語
由于是生活在兩個時代的管理大師,巴納德的管理思想,特別是他建立了一個有關組織的定義和概念的邏輯體系,對西蒙有極大的啟發,西蒙曾多次坦承自己和巴納德在思想上的繼承關系。在今天的學術界,西蒙與巴納德的名字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占部都美在《現代管理論》中寫道:“巴納德是現代管理理論的生父,西蒙是巴納德的直接繼承人?!卑图{德對現代社會中組織的強調使西蒙看到了組織的重要性,巴納德對組織中人的觀點成為西蒙對人的行為研究的直接起點,巴納德突出組織平衡問題的重要性,成為西蒙研究決策理論的出發點。當然,西蒙只是停留在巴納德的思想上,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決策理論。正是因為西蒙對巴納德組織理論的發展,才有了西蒙創立的完整的決策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切斯特·巴納德著,王永貴譯,經理人員的職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3]赫伯特·西蒙著,詹正茂譯。行政行為--行政組織行政過程的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4]詹姆斯·馬奇,赫伯特·西蒙著,邵沖譯。組織[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5]張新平。巴納德組織理論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2)。
[6]包玉澤,譚力文。西蒙決策管理理論范式及思想價值[J].經濟經緯,2010(4)。
[7]飯野村樹,王利平譯。巴納德理論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