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客觀現實,它不僅把各國經濟緊緊地捆綁在一起,而且強烈地沖擊著民族國家觀念和文化認同,給愛國主義帶來諸多挑戰。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前所未有地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局面。在這一環境下,如何判斷國家利益,如何進行愛國主義的情感表達都變得異常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愛國情感的基礎上增強理性愛國的能力,在涉及國家和民族利益及尊嚴的問題上要冷靜分析、明辨是非、求同存異、有理有據,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反對借愛國之名行誤國、害國之事。作為今天的大學生,應該對愛國主義有清醒的認識和獨立的判斷,不盲從,不走極端,做到理性愛國。
一、理性愛國要求具有健全的國民心態
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需要健全的國民心態,要成為心理成熟、心態健康的愛國者。百年前,梁啟超曾提出“健全的愛國論”,反對“最足為國家進步之障”的“不健全之愛國論”,[1]18即一種盲目排外,虛驕自大,茍安自欺病態的國人心理。他認為,“國是要愛的,不能拿頑固偏狹的舊思想,當是愛國?!盵2]21
(一)善于學習
愛自己的國家不等于仇視外國。在開放的世界,國與國之間交往越來越多,摩擦在所難免。在由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弱小國家在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既可能出現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也容易走向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因此,在當前的環境下,對西方發達國家與民族往往容易既崇拜,又仇恨。我們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美國的態度“又愛又恨”的比例為 56.81% ,“不喜歡”的15.07% ,“討厭”的 3.09% ,而“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僅占 25.02% .
由于近代落后挨打的歷史,不少國人對于曾經侵略我們的國家仍然懷著復雜的仇恨情緒。歷史不應該被忘記,但牢記屈辱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奮發圖強,使歷史不再重演。愛國不僅不應該盲目排外,相反還應保持開放的胸懷,勇于并善于學習別國的長處,要學習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尤其是曾經比自己落后的國家,并非恥辱,知恥而后勇。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不僅學科學與技術,而且要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并在理性反思自身的基礎上建構起自己的制度體系,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盵3]337總之,應正確對待我們曾經遭受侵略、封鎖和敵視的歷史,擺脫歷史創傷造成的心理陰影,在民族關系上放眼長遠、不卑不亢,發揚睦鄰友好、和平相處的優良傳統,倡導平等對話、互信協作;保持開放的心態,理智判斷世界的變化,堅持開放與變革,善于學習,取長補短。
(二)包容、自信
愛國當然意味著為本國而自豪,但這絕不意味著以為本國一切都好。個人應該從善如流,國家也應該有容忍批評的寬宏氣度。只有這樣,個人才能不斷進步,國家才能不斷強大。真正的愛國者由于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往往會對本國政府和民族的要求特別高,所以,批評自己國家的不一定不愛國,而盲目樂觀、一味護短的人雖然初衷也許是好的,但效果往往恰恰相反。常有國人不能容忍西方一些人士的批評,時常把正常的批評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的高度,上升到國家政治的高度。這不是正確的態度。愛國應能包容批評,社會學家李景漢曾說了解與承認自己的弱點,不是恥辱,惟有不努力從事民族的改造,不看清民族的出路,才真正是恥辱。
(三)中國立場,全球意識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培養人們對祖國和本民族的忠誠和熱愛的同時,還要培養人們的全球意識和開放的精神品格,培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合作意識,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尊重與寬容態度,以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精神?!笆裁磿r候中國人能真正不卑不亢地以平常心對待世界一切強于我或弱于我的國家,既充滿民族自信又虛心學習他人長處,既懂得保持民族精華,又能以開闊的胸懷對外來思想和文化,吞吐自如,那就是我們民族真正在精神上健康成熟的時候?!盵4]65
經濟全球性問題所表現的普遍性、整體性以及內在聯系的深刻性要求我們用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認識當代世界,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全球意識。真正的愛國者擁有的是一種敞亮而不狹窄,明亮而不刺眼的健康心態,是愛國主義視野下全球意識。這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站在中國的立場看世界;另一方面,站在世界的立場看中國。只站在中國的立場看世界不能稱之為全球意識,更要站在世界的立場看中國,站在他者的角度,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足與差距,才能不膚淺與自負,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