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年前,中國軍隊在臺兒莊以犧牲三萬將士的代價取得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戰的勝利。 這次勝利是自盧溝橋事變之后,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較大的勝利,這次勝利振奮了民心,鼓舞了士氣,一掃國內民眾心里“ 亡國論”、“ 失敗論”的陰霾, 也使臺兒莊被海內外中華兒女譽為“ 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古人云:“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逼鋵嵰允窞殓R更能知榮辱,促團結,興家邦。 下面就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做以分析。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并且是國內首家反映和宣傳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歷史的紅色旅游景區,這在我國紅色旅游宣傳中具有獨特的差別化宣傳優勢。
臺兒莊戰役發生于全面抗戰爆發之初的 1938 年, 而且也是在面對外敵入侵的背景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一次戰役。 這就賦予了紀念館更為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涵。 其精神實質體現在四個方面:a.國共兩黨的合作;b.拼死的血戰;c.國民黨內部派系捐棄前嫌的合作。 d.軍民萬眾一心的抗戰。
首先,臺兒莊大戰體現出的國共兩黨精誠合作的民族精神。
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我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國人民要求結束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空前高漲,順應這一民心所向,中國共產黨于 1937 年7 月 15 日向國民政府遞送了 《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1937 年 9 月 22 日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 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 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至此,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而臺兒莊戰役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共兩黨從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正視社會矛盾變化,體現了拋棄政黨分歧,不計前嫌、共御外侮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臺兒莊戰役前,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就提出“ 固守要點, 各個擊破”、“ 陣地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作戰方針,并派張愛萍赴徐州,協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具體部署實施。 臺兒莊戰役過程中,游擊隊將泰安以北津浦鐵路成段炸毀,導致日軍補給中斷達到十天以上,還將日軍在大汶口機場空襲臺兒莊戰場的飛機成批摧毀, 為臺兒莊戰役做出了重大貢獻。
1938 年初 ,蘇魯豫皖邊區的 22 個縣 ,共產黨員已經達到 1232 人 .此外,像第五十九軍參謀長張克俠、第三十一師騎兵連連長劉蘭齋等都是共產黨員。 時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長的陳誠在總結臺兒莊大捷時曾說:“ 臺兒莊戰役時,日軍在華北各個戰場兵力共計五十余萬,而參加臺兒莊會戰的不過五、六萬人,蓋因我采用游擊戰以來,各處圍殲其小部,襲其后方,使日軍各地戰場均自顧不暇,遑言抽調。 故臺兒莊之戰勝,乃個戰場我軍努力之總和,不可視為一戰區之勝利。 ”這也體現了國共兩黨在戰略層面的配合也是促成臺兒莊大捷的重要因素。
而在現在時代背景下,隨著經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關系破冰回暖。 2010 年,臺兒莊被國臺辦批準為大陸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又是這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平臺和窗口。 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副主席江丙坤等人先后來大陸參觀大戰紀念館, 體現了新時期國共兩黨領導人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兩岸關系的共同愿望。 隨著大陸對臺旅游市場的日益開放,紀念館的臺灣游客也日益增多,去年接待臺灣游客達萬人以上,大大加強了對臺灣的宣傳輻射效應。 相信隨著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大戰紀念館定會成為鏈接海峽兩岸的紐帶之一,是增強海峽兩岸人民民族情結的平臺,是新時代下促進國共兩黨、海峽兩岸進一步精誠合作的催化劑,為推動國共第三次合作、促進兩岸和諧發展定會發揮更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第二,臺兒莊戰役體現了中國軍隊面對強敵的拼死血戰的犧牲精神。
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各個戰場接連潰敗,平津淪陷,淞滬血戰,南京淪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軍隊面對驕橫的日本侵略軍,在魯南以低劣裝備的軍隊重創日軍板垣征四郎、磯谷廉介兩個精銳師團,使中華民族振奮,讓世界輿論嘩然,將籠罩在國內民眾上空的的“ 亡國論”“、 失敗論”的陰霾一掃而光。 臺兒莊戰役中參加滕縣保衛戰的川軍,面對強敵,奮勇出川,在寒冬臘月穿著單衣草鞋趕到魯南,喊出了“ 生在四川,死在山東”的豪言壯語! 并且為了爭取臺兒莊城內中國守軍的布防時間,憑借低劣的裝備在滕縣與擁有飛機、坦克的磯谷廉介第十師團血戰三晝夜,以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爭取了寶貴時間。 而在臺兒莊戰役中,防守城內的孫連仲第二集團軍,憑借魯南民居石壘墻的依托,和日本侵略軍展開了爭奪每一間房、每一條街巷的浴血激戰。 在城內我軍八千名守城官兵傷亡超過六千人, 駐守城內的第 31 師師長池峰城在此情況下,向孫連仲將軍請求將部隊撤到運河南岸,為他的部隊留下一些種子,卻得到了孫連仲這樣的命令:“ 士兵填完你就自己填進去,你填完了我總司令來填! 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絕對不許撤到運河以南! ”他毅然組織了從后勤、伙夫及戰地服務團中抽調人員組織成的敢死隊,在夜間對城內日軍發動反沖鋒,其中一支 57 人敢死隊也僅有 13 人生還,在一夜之間奪回了城區四分之三的陣地,使戰局發生了根本扭轉! 歷時十六天的臺兒莊血戰,中國軍隊以傷亡三萬人的代價斃傷日軍 11984 人。 而正是中國軍隊這種不怕犧牲、拼死血戰的衛國精神,才拼出了臺兒莊戰役的最終勝利。 也正因如此,臺兒莊這個魯南小鎮,一夜之間房屋完房,墻無完墻,尸橫遍野,重重疊疊,彈殼堆積達三寸多厚,運河水變成了紅色,鋼盔阻塞了運河的水道。 臺兒莊因此被中華兒女譽為“ 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 臺兒莊大捷是用中國軍隊三萬將士的鮮血換來的。
著名詩人臧克家在 1938 年 4 月 15 日趕到臺兒莊采訪,寫下了一首《 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臺兒莊是紅血洗過的戰場一萬條健兒在這里做了國殤他們的尸身是金石般的雕浮。
臺兒莊是中華民族的領土在這里,我們發揮了震天的威力!
在這里,用血鑄就了偉大的史詩!
在這里,我們擊退了寇兵!
在殘破的北關城墻插上了國旗。
臺兒莊一片灰燼,臺兒莊的名字和時間爭長東風吹罷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第三,臺兒莊戰役中國民黨內部不同派系捐棄前嫌、共御外侮的團結抗戰精神。
1930 年的中原大戰,龐炳勛被蔣介石收買,出其不意地向張自忠部發動夜襲,使張自忠險遭不測。 從此,張龐結下深仇,張自忠發誓此仇不報,誓不甘心。 而在 1938 年的臨沂阻擊戰中,第 59 軍軍長張自忠從民族大義出發,毅然出兵增援在內戰中結下仇怨的宿敵龐炳勛,留下了一段化敵為友、共御外侮的佳話。 臺兒莊戰役中先輩面對入侵之敵所表現出的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團結奉獻精神值得我們當代人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先輩們尚且如此,就更讓那些諸如“ 藏獨”“、 疆獨”、“ 臺獨”妄圖分裂國家的極端民族主義破壞分子顯得可笑和卑鄙。 自古以來,在大是大非、大災大難面前,中華民族表現出特別的清醒,我們的民族表現得更為團結向心。共御外侮,團結抗戰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風格。只要堅持這種風格,相信任何分裂勢力都是暫時的,都分裂不了我們的國家,破壞不了我們的民族團結。 這也是臺兒莊戰役留給我們后人永遠思考和銘記的精神財富!
第四,軍民萬眾一心的抗戰,是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臺兒莊戰役也是軍民萬眾一心抵御外侮的輝煌勝利。
1937 年冬, 第五戰區民眾抗日動員委員會已經下轄了 1518 個團體。 1937 年 11 月 12 日,第五戰區舉辦了“ 抗敵青年訓練班”,第一期 300 多人,訓練三個月后,組成了 11 個工作團奔赴各地組織抗日。第二期 5000 人,更名為“ 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此外,魯南民眾在戰役期間踴躍支援前線抗日, 將自家土產拿到前線慰勞部隊。
在臨沂反擊戰中,葛溝村 70 高齡的百姓,冒著槍林彈雨給激戰中的第 40 軍送飯。 在滕縣保衛戰期間,滕縣人民還自發組織起來,幫助部隊運送炮彈、糧食,搶救傷員。 這是女大學生在臺兒莊附近進行抗日宣傳。 他們演出進步話劇,演唱抗戰歌曲,揭露日軍的暴行,激勵人們的抗日斗志。
紀念館作為人民群眾了解歷史的窗口和平臺,是連接歷史與現實、民族精神與人民信仰的重要平臺和基地,是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堂。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中國夢,而這種夢想的根據和源泉就是中華民族抵御外敵入侵的那一段段輝煌的歷史和苦難的過去,只有經歷苦難才能鑄就輝煌,只有銘記歷史才能以史為鑒。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必將為人民群眾了解歷史、汲取精神財富提供最為有力的力量。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