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愛國主義熱情在青年學生群體中持續升溫,因此,引導青年學生以理性的方式愛國,事關我國社會的穩定以及中國崛起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
一、理性愛國的內涵
愛國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學生血氣方剛,熱情執著,愛國之心尤切。但是,如果愛國的方式不理性,不是理性地去愛,這樣的愛國很難說得上是真正的、切實的愛國。所謂理性之愛,具體來說,是要負責任的,是要合規律的,是要達目的的。有責任意識,這樣的愛才深刻; 能合乎規律,這樣的愛才科學; 有助于達成目的,這樣的愛才有效。簡言之,深刻、科學、有效,是為理性愛國。
1. 理性之愛是負責任之愛
愛國意味著要承擔起必要的責任,絕不能為所欲為。愛國要承擔責任,不僅是作為國家公民應當自覺履行責任這一層意義上來說的,而且是愛國者在表達愛國訴求時應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高度負責的自覺意識。具備這樣的責任意識,就能夠自我約束、自我規范,言行審慎而理智; 但凡缺乏責任意識者,很容易受亢奮的情緒所支配,做出種種不合情理的事,即使產生了難以挽回的不良后果,也慣于借用愛國的名義來自我合理化,拒不反思和負責。所以,強調理性愛國,就是強調這種愛蘊含著強烈的責任感。愛國,不是發泄情緒,而是承擔責任。另一方面,負責任的愛國除了有高度自覺的責任意識之外,還包括現實的責任能力。即愛國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的邊界。愛國主義在國人心目中是最高的道德原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乃國人的價值共識。但是,究竟應以什么方式來愛國,則取決于每個個體的現實的責任能力,取決于每個個體的理性把握,不能強求一律。否則,將會產生種種流弊,這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傊?,無論是從自覺的責任意識還是從現實的責任能力的角度來講,愛國都離不開理性的指導作用。理性使得愛國之情深刻深厚。
2. 理性之愛是合規律之愛
理性愛國是以理性為指導,人們對熱愛國家的樸素感情進行理性反思,將對國家民族的強烈感情與國家民族發展進步的規律性認識相結合,而形成的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的愛國思想與行為。非理性的愛國雖然也是站在愛國主義的立場上,但它往往只是站在個人的沖動和激情上,在行為上多表現為偏激、盲目和浮躁,不能保證自己的行為合乎國家發展的規律,甚至還有可能走向反面。這即是說,合乎客觀規律的愛國才是值得追求的愛國方式。而要認識和掌握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發揚理性精神。當前中國之所以堅決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不僅僅是向國際社會解疑釋惑,消除可能的猜忌和敵意,爭取建設一個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 更重要的,走和平崛起之路是中國自身的國情所決定的客觀規律。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民眾才可能把思想、意識、言論、行動自覺地調整,以配合和促進中國的和平崛起。由此,凡順應和平崛起的客觀規律的行為才可說是科學的愛國。
3. 理性之愛是達目的之愛
愛國不是簡單的喊口號、表態度、發泄情緒,而是要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為實際目的。要維護好國家的利益,就不能意氣用事,必須依賴于深思熟慮和審慎行事,這才是理性的愛國。對于愛國者來說,真正實現愛國的實際目的,須有大局觀和整體觀。只有具備全局意識,才可以審時度勢,正確判斷當前國家利益之所在,不必為一些瑣碎的事而沖動,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國家在復雜局勢下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行動。具備了全局意識,就知道愛國行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均以國家利益為依歸,所以強硬是愛國,有時候容忍也未嘗不是愛國之舉,只要它符合國家利益。理性的思維方式,就是能區分開手段和目的、區分成本和收益、權宜之計和長遠目標。這樣才不至于在開展愛國行動時顛倒、混淆手段和目的,喪失理智。因此,一味地主張對外強硬,不足以達到愛國的目的; 一味地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態度,沒有靈活性,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對國家有利。
愛國要達目的,還內涵著務實的態度和作風。愛國,當然要盡可能地維護國家的利益、國家的尊嚴,但要注意到,利益不是蠅頭小利,尊嚴不是面子虛榮。為爭蠅頭小利而損害長遠利益,把求面子上的好看當成是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大動干戈,其實都是得不償失,皆非理智的務實態度,說不上是真愛國。
二、理性愛國的基本原則
1. 獨立思考原則
理性愛國,首要的是堅持獨立思考的原則。獨立思考,是理性精神的一個基本原則。愛國主義在中國社會有很高的道德性、正義性,甚至可以說是最高的道德標準。盡管如此,愛國者在表達愛國情懷時仍然不能放棄獨立思考的原則。這是因為,唯有經過理性的思考和判斷,愛國才能成為個體的、獨立的、自覺的選擇; 唯其為獨立的、自覺的選擇,才可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不會因盲聽、盲信、盲從而陷入群體性的非理性愛國迷狂之中。愛國名義下的群體行動,發動起來看似堂皇而激烈,但極容易發展為尋釁滋事,破壞社會的道德法律秩序,挑戰文明底線。魯迅曾經犀利地批判過諸如此類的“群體性的愛國的自大”,他說: “勝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勝了; 若敗了時,一群中有許多人,未必是我吃虧: 大凡聚眾滋事,多具這種心態?!?/p>
①近幾年來,中國在2008 年奧運會火炬傳遞、釣魚島主權爭議等問題上接連與一些國家發生糾紛,國內爆發過數起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愛國行動,可最后總是出現不和諧的一幕,打、砸、搶等暴力行為產生了,愛國行動也變了味。這與魯迅曾經批判過的現象如出一轍,有的參與者就是用“群體性的愛國的自大”取代了個人的獨立思考,喪失理智,所以不自覺地陷入非理性的狂熱行動之中。將獨立思考作為愛國的首要原則,才是對理性精神的自覺堅守。
2. 批判反思原則
理性精神的第二個特征,即其強烈的批判性。近代歐洲興起的啟蒙運動,就是要以啟發人們對理性的自覺意識,從而把理性作為衡量是非正誤的尺度,不僅僅是針對自然而言,舉凡關于社會、政治乃至宗教,一切認識均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來檢驗。這樣的理性精神,在德國哲學家康德那里臻于極境,他著名的批判哲學實質上是要把理性自身也同樣置于理性的審核之下,這就體現出理性最為深刻的批判精神———理性的自我批判。所以,理性作為人的認識能力,首先是自我認識; 理性作為人的批判能力,首先是自我批判。
只有經歷過這么一個過程,才有可能得到真實和真誠。換言之,真,唯有經過理性的嚴格批判才有可能得之。在愛國的問題上堅持理性精神,就是要堅持用批判的眼光、態度來看待自己的愛國言行。所謂批判的眼光和態度,即有隨時反省、懷疑自己愛國的真實性和真誠性的意識,要懷疑自己的愛國可能并非真實、真誠,極有可能變為虛假和做作,尤其是對青年學生而言。我們的教育體系從來都把愛國主義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經過長期的灌輸和教導,學生們普遍接受愛國乃不言而喻的“正確”立場,在某些情形下,自然而然地把表明愛國立場當成了真正的愛國行為。問題在于: 只是從正確的立場出發,是否是真實的、真誠的愛國呢? 所以,不經過理性的自我反思,不去質疑自己當下油然而生的所謂愛國激情的真實性,就容易把由外在灌輸而形成的“立場”有意無意地混同為自己的“真實”感受。當“立場”轉化成真實的感受,這個時候,愛國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就使人顯得特別“大義凜然”,特別“義正詞嚴”,極有可能陷入非理性的境地而不自知。古希臘哲人曾經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 同樣的道理,未經過理性反省、批判的愛國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愛國,有可能是在釋放情緒,更有可能是在“正確”表態。不把自己作為反思和批判的盲點,是理性精神的根本原則。
3. 寬容大度原則
堅持理性愛國,從寬容大度的視角來看,則是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和亢奮的霸權主義。伴隨著中國全方位的崛起,許多人看好中華民族的復興,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在增強。
但是,這種自信心和認同感如果不經理性的引導和規范,在國家受到來自外部的挑戰、威脅時,可能演化成亢奮的排外情緒。歷史已經充分證明,狹隘的民族主義只能使國家陷入更深的危機中而難以自拔,實則有害于國家,它所造成的惡劣后果也無法用愛國的良善動機來消解。中國過去有“有容乃大”的說法,指的是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超越狹隘的情緒反應,才成就一個大國。至于超越霸權主義,對他國的霸權行徑當然要聲討和反對,另外對自身狹隘化的民族主義可能演化到霸權主義也要有所警惕。多年來我國的近代史教育是以中國遭受列強的屈辱和欺凌為敘述起點的,這當然是不可否認的史實,但是如果僅僅停留于此觀點之境界,那么中國這一百年來幾代仁人志士艱苦卓絕的犧牲和奮斗,其意義就只在于洗刷恥辱和揚眉吐氣; 而中國回歸世界民族之林以及展開和平崛起的進程,其目的就只在于強大到從此不必再受氣受欺。這再往前走一步實際上就是霸權心態。因為它信奉“落后就要挨打”,按照這一邏輯,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了就可以不被打”,繼而“強大后還可以打人”?,F在國內有些人就懷有這樣的虛驕之氣,一見中國與別的國家發生糾紛,就叫嚷要采取強硬態度,要展示實力等,不大理解政府以耐心、細致、克制和善意的態度來和平解決的做法,失去了作為大國國民應有的高瞻遠矚、寬容大度的風范,顯見了褊狹的霸權心態,實在不是理智的做法。
4. 智慧耐心原則
智慧,則有判斷、有決斷; 耐心,則能忍耐、不沖動。智慧和耐心,對于當前許多不懂得判斷形勢、一味追求發泄情緒的不理性的愛國者來說,無異于清醒劑。中國是后發國家,中國的崛起不能通過戰爭擴張來實現,只能走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贏發展之路,與此同時中國的和平崛起又面臨著崛起與反崛起、和平與沖突的困境。因此對于中國的崛起,民眾需要智慧與耐心。對中國崛起進程中可能遭遇的復雜局面要有清醒的判斷和準備,對中國崛起的長期性、曲折性和反復性要有足夠的承受力和耐心,不可有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期待。簡言之,國家的強盛與崛起,是急不來的。作為理性的愛國者,在這方面要有韌性。中國崛起,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不能不引發各種論調。有樂見中國崛起的聲音,看好中國發展的前景; 也有與之相反的抹殺中國成就、污蔑中國形象、對中國懷有偏見的輿論。
5. 行勝于言原則
所謂行勝于言,即行動要比言論更加重要。理性愛國不崇尚空談,更傾向于愛國者對國家付諸實實在在的、有所裨益的行動?!妒酚洝と辶至袀鳌分杏浻幸幻逭叩脑? “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边@句話的精神對于愛國同樣適用,愛國不在多言、不在夸夸其談,而在于力行、在于做實事。之所以特別強調理性愛國中行勝于言的原則,是因為空談誤國的歷史教訓實在太多,不可不引以為戒。行勝于言的原則,具體來說,是不唱高調、不好高騖遠,踏實本分,為所當為。愛國有很崇高的境界,但同時又要落實到平凡的、樸實的行動中。古人講“極高明而道中庸”,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只有明了愛國的偉大意義,才可以安守本位。在各自的位置上貢獻各自的心力,即為愛國,不必一定要有意去說些慷慨激昂的話,去做些激進的、高難度的事。
注釋:
①魯迅: 《熱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 年,第 17 頁。
參考文獻:
[1]鄭永年: 《通往大國之路: 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東方出版社 2013 年版。
[2]張文木: 《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3][英]保羅·肯尼迪: 《大國的興衰》,中信出版社2013 年版
[4][美]金駿遠: 《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年版。
[5][美]塞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 201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