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微外貿企業融資的特點
(一)小微外貿企業的資產結構不穩定
小微外貿企業的資產結構中,固定資產比例較小,而無形資產的比例相對較大,因此其融資可抵押性較差。大多數小微外貿企業通常以其客戶資源、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來體現企業價值,然而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對此類無形資產的處理較嚴格,因此小微外貿企業無法將這些無形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出來,而傳統的財務報表也無法準確而又完整地披露出客戶資源、人力資源等指標。
(二)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效率低,成本高
小微外貿企業經營的產品單一且不穩定,其對資金的需求以流動資金為主,具有頻率快、額度小、時間急的特點,這勢必影響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增加其融資的風險,也勢必會提高其融資成本。此外在銀行審查程序上,由于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金額少、缺乏必要的抵押物,銀行融資審批手續復雜且程序繁多以便更好地控制風險,因此融資效率相對較低。
(三)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風險高
小微外貿企業在國際貿易交易過程中,通常會面臨著較高的非系統性風險:包括經營風險,主要是因為小微外貿企業的管理者水平相對較低,所以會造成一定的經營管理風險;資金風險,對于小微外貿企業而言,資金不足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影響;市場風險,主要是無法確定市場接受能力與市場接受時間。
二、小微外貿企業融資信用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小微外貿企業的負擔較重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每年增加的小微外貿企業落戶均需要相應的土地,企業征地需要繳納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附著物補償費、土地閑置費等各種費用;此外,一些地區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建設相對落后,導致一些小微外貿企業不得不另尋他路;并且城鎮土地使用稅有所提高,無疑也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以上這些原因均增加了企業的征地成本。此外,在小微外貿企業之間三角債問題十分突出,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約有85%的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拖欠問題,這對企業的正常生產會產生嚴重影響,企業的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由于資金拖欠導致上漲8%.
(二)小微外貿企業融資的迫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小微外貿企業的訂單量由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而急劇下降,難免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由于小微外貿企業的風險收益遠遠低于大型企業,因此其資金缺口越來越大。同時,我國小微外貿企業有效資產相對不足,再加之其財務制度不夠健全、管理不善、信用水平低等因素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其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此外,我國各大銀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國外投資的各類證券產品價值出現大幅縮水,銀行的收益水平也有所降低,其為了維持貸款的最佳收益率,必然更愿意向風險低的大企業投入貸款,這對小微企業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三)小微外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
在國際市場環境中,原材料與能源價格日益飚升,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減,小微外貿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加大。再者,受新勞動法的影響,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小微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也不斷提高,在失去人力資源成本優勢后,其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然會大幅降低。此外,我國調整了出口退稅政策,這對出口型小微企業而言,其利潤空間又被進一步的擠占,而我國的小微外貿企業多數處于國際產業鏈的末端位置,很難實現成本轉移,因此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差,部分企業出現了減產、停產或倒閉的現象。
(四)世界經濟增速整體滑坡
自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一直復蘇緩慢,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很多發達國家為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采取各種限制國外商品進口的措施。我國陸續受到了美國、歐盟等國家的反傾銷與反補貼制裁,這對我國各類企業均造成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小微外貿企業更是遭受重創。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同時下降的大背景下,小微外貿企業的生存成為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就必然導致其償還銀行債務的意愿與能力大幅下降。
三、應對小微外貿企業融資信用風險的措施
(一)小微外貿企業要增強信用意識
現階段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完善,從某種程度而言,一個企業的運作與發展與其信用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小微外貿企業也要增強自身的信用意識,在能力范圍內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級,提高銀行向企業提供國際貿易融資的意愿。當然企業要取信于銀行必須付諸實際行動,比如建立規范的企業制度,提高財務報表的詳實性與透明度等,并且要與銀行進行積極的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使得銀行可以完全掌握企業經營狀況,進一步確認其風險可控制性,從而放心的為小微外貿企業提供貿易融資。
小微外貿企業自身也要善于借助“外力”增強自己的信用價值,加強與其它大企業的聯盟,依傍大企業這棵“大樹”提升自己的融資能力。此外,小微外貿企業在歸還融資貸款、支付費用的過程中,做到守時、守信,不斷提高信用等級,樹立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中的良好信用形象。
(二)小微外貿企業要提高自身素質
小微外貿企業在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中要獲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就要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做起,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摒棄不規范的企業管理方式,健全與企業發展相符的現代化制度,提高經營管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完善企業內部各項規章制度的制訂與落實,提高內部管理的有效性,實現信息公開與規范經營;第二,進一步做好財務管理工作,依法建帳,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時刻用制度約束提高自己的承債能力,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的透明度與可信性,為自身贏得更多的融資機會;第三,要求企業經營管理者自身要具備較高的道德水平,規范經營,自我約束,不斷在經營與管理中充實自己,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誠信度;第四,不斷提高風險意識,采取適當的措施規避風險。對于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到的各項風險,小微外貿企業要有充分的認識,轉變過去的粗放式發展思路,將出口風險成本納入財務核算的范疇,采用不同的結算方式提高風險控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比如信用證、保理等手段。
此外,還要對國外客戶的資信進行全面調查與管理,建立起有效的伙伴檔案信息庫,將國際貿易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第五,提高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培育企業自有品牌,從而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市場的占有率。
(三)建立健全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法規體系
現階段我國已經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專門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措施,后續要進一步健全相關配套的法律政策,為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加快相關金融立法工作,盡快完成國際金融票據、貨權、抵押權、擔保、信托等行為的權利責任法律界定。積極、主動的發現現有法律體系存在的漏洞與問題,防止由于國際慣例與中國法律體系存在差異,使得銀行與企業在操作過程中出現法律風險。此外,各項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的落實工作也不能忽略,比如調整信貸政策,加強對小微外貿企業融資業務的引導,將一些與國家產業政策相符、經濟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巨大的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保證其獲得更多的融資優惠,實現其發展與壯大。
(四)建立小微外貿企業信用評估體系
由于小微外貿企業存在綜合實力弱、融資需求旺盛、可抵押資產少、額度小且信息不對稱的特點,所以銀行要以個人信用為基礎進一步健全小微外貿企業信用體系,制訂出與小微外貿企業特點相符的信用評估辦法與標準,要求評估辦法與標準可以全面、科學、合理的反映出小微外貿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與償債能力。分析小微外貿企業財務報表過程中,其經營者的素質與能力、經營范圍、市場潛力、結算方式等非財務指標也要作為重點審查的對象。建立專業的風險評估單位,建立和完善區域性小微外貿企業信用檔案中心,專門針對國際貿易融資企業進行風險評級與授信額度核定。對外貿企業而言,還款的首要來源為企業在正常貿易過程中產生的現金流,而第二來源則來自于企業自身的贏利能力,銀行可以根據企業的授信額與業務記錄為參考。此外,要進一步建立起小微外貿企業信息庫,信息庫中包含小微外貿企業的交易情況、產品情況、資信情況以及貨款結算情況等資料;鼓勵小微外貿企業靈活采用匯付、信用證以及托收等結算方法,適當選擇投保出口信用險來化解資金風險。
(五)建立健全小微外貿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逐步完善小微外貿企業信用擔保立法與信用擔保制度,進一步解決小微外貿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立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建立以政府為擔保主體,其它諸如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企業互助性擔保機構、信用擔保機構為輔的多層次信用擔保市場體系,提升小微外貿企業的社會信用度與信用水平,拓寬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渠道,增加其融資機會;建立小微外貿企業信用擔保專項資金與風險補償機制,以中央與地方政府分級擔保為輔助,提高各級各類擔保機構抗風險能力,做好融資性擔保機構的監管工作,保證其發展的合理性與規范性;充分發揮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引導性作用,適當提高出口信用擔保的比重,利用信用中介的杠桿效應,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商業銀行資金。
參考文獻:
[1] 鄭良芳。完善信用擔保體系促進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J].征信,2012(8)
[2] 崔艷芳。 微經濟時代:小微外貿網商的發展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3(8)
[3] 張永芳。從信用缺失角度淺析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J].財經界,2012(7)
[4] 鄭軍銳,李敏華。 小微外貿企業SWOT 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0)
[5] 趙愛玲,蘇宏。我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規范發展問題研究[J].投資研究,2011(5)
[6] 韋大宇。 電子商務視角下我國外貿企業競爭優勢研究[J].價格月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