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第一章】現有會計基本假設面臨的挑戰研究導論
【第二章】會計基本假設的理論基礎研究
【第三章】知識經濟下會計環境的具體變化
【4.1 4.2】會計主體與持續經營假設的挑戰
【4.3 4.4】會計分期與貨幣計量假設的挑戰
【結語/參考文獻】會計基本假設發展影響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網絡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的出現,企業生產和管理模式、企業經營組織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上企業、網際企業、虛擬企業等新的企業形態相繼出現,以及企業重組、合并、破產案件繼續上升,這些重大變化是否超出了傳統會計理論所能解釋的范疇,以及是否能夠對會計假設提出挑戰,是會計人員面臨的又一困惑。
1.1.1 研究背景
a.虛擬企業的大量出現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企業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需求日趨多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企業管理者面對的更是一個變幻莫測的競爭環境。人們根據自己生產、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對產品和服務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企業必須具有高度的適應能力和快速的反應能力,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生存以及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在這種經濟形勢下,以泰羅制、福特制為標志的傳統企業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于是虛擬企業,一種嶄新的企業模式,便應用而生了,并獲得迅速發展。
b.跨國公司及經濟全球化
跨國公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是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顯著特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跨國公司對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其自身也借助于經濟全球化而迅速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經濟和貿易活動。21 世紀以來,經濟的全球化進程更是得到了迅猛發展,企業的經濟貿易活動越來越國際化市場化,這種變化,在給企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的運營帶來消極的影響。面對日益激烈的世界經濟市場的競爭,企業并購愈演愈烈,稍有疏忽即面臨破產的危險。
c.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及時化21 世紀同樣是信息化的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所以,面對不斷更新變化的經濟環境,企業要想獲得生存,必須根據情況及時作出反應,進一步調整自己之前的經營活動及政策;另一方面,對于一些高風險的行業,如金融資產投資領域等,企業生存時間越來越短,這些新的變化都將促使企業的信息使用者要求企業更及時、更全面的披露企業的財務經營信息。而對于傳統財務報表定期而不是隨時提供,甚至在經營活動結束一段時間才進行披露的滯后現象,信息使用者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這是因為信息及時、正確的提供對他們的投資決策至關重要。
d.無形資產核算范圍的不斷擴展傳統的會計核算中,無形資產的內容一般只包括我們所比較熟悉的商標權、專利權、非專利技術、著作權和特許權等等,但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一些沒有實體的資源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技術人才、知識、團隊創新能力、產品的品牌效應、忠誠的顧客、較好的地理位置等,這就迫使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正確確認和計量這些無形資產的價值,以更好的反應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迎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進一步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
1.1.2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會計基本假設作為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處于一個較高的層次,其不僅是對現代會計基本先決條件的概括,而且還作為開展會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的基礎和出發點,會計基本假設是制定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同時也是進行會計實務的基礎。會計假設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受社會制度以及人們主觀認識程度的影響,總是規定著會計運行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所以,認真研究會計基本假設,對基本假設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是完善會計理論建設、構建完整會計理論概念框架的重要前提。
作為一項會計基本概念的會計基本假設,與其他基本概念有著相輔相成的聯系,如會計的目標、會計的核算對象,甚至于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知識經濟環境下,會計所處外部環境的變化,是否對會計基本假設提出挑戰,這一懷疑嚴重影響了四項基本假設在構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促進會計理論研究中應發揮的作用,所以,準則制定機構和會計學術界人士都要加強對會計基本假設的重視和研究力度,充分發揮基本假設應有的作用和地位,促進會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2.現實意義: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會計確認與計量之間的關系是密切聯系的,而會計實踐則是反復進行會計確認、計量,最后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反應企業的財務信息,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所以如果對會計基本假設沒有正確的認識,也將無法進行正確的確認、計量以及最后的報告,會計的一系列實踐活動都將無法順利進行,財務報告的目標更無法實現。隨著新世紀經濟的迅速發展,一系列新生事物相繼出現,使人們對原有的四項基本假設產生了方方面面的質疑,進而影響了會計實踐工作的順利進行,所以,我們有必要針對該問題進行研究,來完善會計實踐工作的理論依據,以便更好的指導會計實踐活動。
1.2 會計基本假設的產生和發展
1.2.1 國外文獻綜述
國外會計學者和相關的機構對會計基本假設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多,而 W.A.Paton,A.C.Littleton,Moonitz 三位著名會計學家以及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是會計基本假設研究中的經典代表。
佩頓(William.Paton)(1922)在所著的《會計理論》一書,談到“現代會計整個結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的基礎上,而會計假設,特別是會計整體結構賴以建立的一般假定是由環境決定的”,并且在文中的最后一部分簡單介紹了六項基本假設,分別是①明確會計主體;②主體的持續性;③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公式;④貨幣假設;⑤成本假設;⑥收入確認假設。
哈佛大學的 T.H.Sanders 教授、伯克萊大學的 H.R.Hatfield 教授和耶魯大學的Underhill Moore 教授(1938)共同編寫的《論會計原則》(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Principles)著作中詳細描述了他們認為是慣例的東西,例如歷史成本和持續經營等,并將其作為編制資產負債表的基礎。
Stephen Gilman(1939)在《會計中的利潤概念》中具體把會計思想分為四個基本層次,分別是慣例、規則、信條及原則。并進一步將慣例解釋成,會計主體慣例、資產計價慣例、會計期間慣例及借方貸方慣例,認為慣例是會計理論基礎的最基本的前提。
佩頓又和利特爾頓(1940)合著名為《公司會計準則緒論》(A Introduction toCorpouate Accounting Standards)的一書,書中以基本概念的形式共提出六項基本假設,并在該書中首次提出構建一個框架的思想。書中除了論述之前曾經提到的會計主體假設和持續經營假設外,又新增了計量的對價假設、成本歸屬性假設、努力與成就假設和可檢驗性、客觀證據假設四個基本假設。
Moonitz(1961)在 ARS No.1《基本會計假設》(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一文中共總結了 3 大類假設,并且又細化為 14 條基本假設,第一類假設包括數量化假設、交換假設、主體假設、時間分期假設和計量單位假設等五個假設,統稱為一般環境影響下的基本假設;第二類假設包括財務報表假設、市場價格假設、主體假設和暫時性假設等四個基本假設,該類假設是對剛才第一類假設的補充,主要是為了保證在會計實務中落實環境假設;第三類假設主要包含客觀性假設、披露假設、連續性假設、一致性假設和穩定的計量單位假設等五個假設,統一稱之為必然性基本假設。
由伊利諾大學的七位大學教授(1964)組成的名為會計理論的研究小組在其發表的《論基本會計假設和原則》(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Postulates andPrinciples)一文中提出了 6 項會計基本假設,即①會計有廣泛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假設;②企業為行動者和會計責任的主體假設;③會計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表明交易的影響及其后果假設;④交易的貨幣價格構成會計上計量和分析的基礎假設;⑤繼續經營假設;⑥時間分期假設。
羅契斯特大學的麥倫。戈登(1964)在會計評論上發表了名為《會計假設與原則的研究》(Postulates,principles And Research in Accounting)的一篇文章,文中不僅對之前 ARS No.1 和 ARS No.3 曾提出的會計假設予以總結評論外,還提出了與 ARS No.1“C 類假設”相類似的“C 型假設”,具體如下①真實性;②客觀性;③一致性;④披露;⑤穩健性。
Horace R.Givens(1966)在《基本會計假設》一文中又提出了三項不同于以前的會計假設:①有用性;②公允性;③合法性。
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1970)發表了第四號公告(APB NO4),該公告總共提出了以下十三項會計基本假設,分別是①會計主體假設;②持續經營假設;③經濟資源與義務的計量假設;④時間分期假設;⑤貨幣計量假設;⑥權責發生制假設;⑦交換價格假設;⑧概算假設;⑨判斷假設;⑩通用目標財務信息假設;基本相關的財務報表假設;實質重于形式假設;重大性假設。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75)發布的名為《會計政策的說明》的第 1 號國際會計準則中明確提到,在編制企業財務報表時,必須要以一定的會計基本假設為基礎進行編制,同時提出了繼續經營假定、一致性假定和權責發生制假定等三項會計基本假定。該三項基本假設一直持續到 1997 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才對之前發布的第 1 號準則進行了新的修訂,取消了一致性假定,而僅僅保留了權責發生制假定和繼續經營假定。
Wolk、Francis 和 Tearney(1992)在合著的《會計理論》中提到,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假設是一種與企業環境相關的基本假定,并列舉了四項假設:①持續經營或經營的連續性;②會計分期;③會計主體;④貨幣性單位。Belkaoui(2004)提出四項會計假設,同一般會計理論著作中的提法并無多少差異,包括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計量單位假設和會計期間假設。
盡管國外會計學者和組織機構對會計基本假設的研究較多,但對基本假設的認識和看法卻存在很大的差異,即使各個國家普遍承認的四項會計基本假設,如持續經營假設、會計主體假設、貨幣計量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等,也存在很大的爭議,特別是 21 世紀知識經濟的到來,會計所處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會計假設的爭議將不斷蔓延。
1.2.2 國內文獻綜述
20 世紀 80 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在學習西方知識的同時,逐漸認識到構建會計概念框架對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重要意義,而會計基本假設又是概念框架里最基本的概念,所以開始了對基本假設的研究,我國在學習、引進西方觀點的同時,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主要形成了一下觀點:
葛家澍(1981)在《論會計理論的繼承性》一文中,對西方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等四項會計基本假設和歷史成本原則、收入實現原則、配比原則、一致性原則、充分揭示原則和客觀性原則等六項基本原則以及重要性和穩健性等兩項修正性慣例等內容均作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并且明確提出應把會計的四項基本假設寫進我國會計教材和基本會計制度中去。
80 年代,婁爾行、王澹如、錢嘉福等學者在其共同著作的《資本主義企業財務會計》一書中,將假設解釋為,假設是指對客觀存在的合乎事例的推斷,而不是簡單的沒有任何根據的幻想,并列舉了以下七項假設,分別是主體假設、營業收入的確定和配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原始成本假設、貨幣計量假設和會計期間假設等。
廈門大學葛家澍教授(1986)在《會計基本概念》一書中總結出,會計基本假設除了普遍認同的四項基本假設外,又提出還應當包括權責發生制假設,總共五項會計假設,并總結出這五項會計假設是建立會計理論信息系統的前提條件和保障1.我國財政部(1992)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雖未采用“會計假設”一詞,但明確規定了進行會計工作時的四項基本前提,即會計主體假設、繼續經營假設、會計期間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
余緒纓(1999)指出知識經濟對傳統的財務會計基本假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新經濟條件下原有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容是否應當擴展,對原有會計假設是否應當作出新的解釋,賦予新的內涵成為會計理論界當前新的研究課題。
雷光勇,黃斌(1999)在《試論網絡公司及其對財務會計的影響》一文中論述網絡公司作為存在于計算機網絡之中的臨時結盟體,其存續時間一般較短,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該臨時結盟體屬于會計主體的話,持續經營假設將不適用于這些主體,持續經營假設將需要進行適當的修正,我們可以將其交易作為會計期間來對待,并且建議,可以在臨時性結盟體的每一項交易結束后進行一次編制財務報表,來滿足企業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時指出貨幣計量假設和其子假設幣值穩定假設對這類網絡公司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會更符合實際,這是因為這類公司,在存續極短的時間內,幣值的波動對其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孫錚(2000)在《論信息時代會計假設受到的沖擊與影響》一文中指出,如果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進行相互協作的聯合體,不管其規模有多大,我們都應將其視為一個會計主體來對待。
葛家澍和劉峰教授(2000)合著的《論會計基本假設》一文中,提出假設應代表來自環境、構成會計的基本前提,本文提出基本假設的內容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度量單位。
葛家澍(2002)在《關于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思考》中談到“實體主體”和“虛擬主體”的共同存在,是知識經濟下會計主體假設的新內涵。同時,由于虛擬主體的固有特征,如主體邊界不易區分和觀察,必將給會計的確認、計量和最終的報告帶來新的麻煩。主張虛擬企業的會計核算采用“貨幣與非貨幣度量并用,以貨幣度量為主”的方法。同時做了如下分析,一是對國際公認的的四個基本假設,都增加了不同程度新的內容或新解釋;二是補充了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流量制和公允價值與成本兩個假設,分別為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提供了概念基礎;此外,還提出兩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暫時性應否列入基本假設;宏觀調控應否列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特有的基本假設。
潘琰(2005)在《會計假設論爭之辨析》一文中指出,進入 21 世紀,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直接導致了會計環境的重大變化,該變化是否會對傳統的四個會計基本假設造成“沖擊”,引起了各國會計界的很大關注。作者認為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認識會計基本假設,更要關注其實質,最后提出雖然目前會計假設所處的會計環境變得更加復雜、更加自動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四項會計基本假設本身并沒有“過時”,只不過應根據信息需求在應用中補充一些必要的假設。
葛家澍,杜興強(2005)指出,除非改變現行財務會計與財務報表模式,否則某些來自會計環境的會計基本假設就不會消失,但它也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和發展。在未來的新經濟社會,可能產生一些以無形資產、知識資本為主要資源的“虛擬企業”,企業的邊界不易確定,存在的時間又不穩定,主體的屬性將有所改變,持續經營假設可能不再成為新興企業的特征,而會計信息可能不再或不單純按會計的財務報告進行及時傳遞,而變成實時傳遞。
在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編寫的《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2005)一書中,由葛家澍等幾位學者所組成的研究小組一致認為,從我國目前國情出發,可以承認以下五項會計基本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假設、市場價格與公允價值假設、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假設、以貨幣為計量的基本單位并假定幣值不變假設、確認的基本準則和權責發生制假設等,同時,葛家澍又認為,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宏觀調控也應作為我國的一項會計基本假設,但還缺乏相應的理論研究。
李宏江(2006)首先列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五個特征,然后總結知識經濟時代對四個基本假設的影響,最后提出自己的見解,知識經濟環境下的虛擬企業的出現并沒有給會計主體假設造成挑戰;對于持續經營假設,傳統企業仍然適用,而對于一些臨時性的戰略結盟,可增加一個企業面臨解散假設,以滿足需要;對于傳統的以年為一個會計分期,則需要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縮短為半年,甚至更短的期間;最后肯定貨幣計量假設,但可以加上非貨幣計量假設。
國家的教育部社科司科研處在其公布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會計準則》(2007)一文中指出,會計基本假設應根據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進行設計,考慮到我國的國情,除了公認的四大假設外,還應把宏觀調控假設、市場價格假設、暫時性假設也作為我國的基本假設。
朱康萍(2009)指出,持續經營假設基本上不適用于虛擬企業,假設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展和創新,如可以將持續經營假設和非持續經營假設相結合。
王振川(2010)指出,21 世紀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會計信息的實時報告成為可能,那么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受到嚴重挑戰,甚至將蕩然無存;同時肯定了貨幣計量假設,作者認為只要復式薄記存在,貨幣計量便不會受到威脅;對于持續經營假設,作者認為還是符合大多數企業的發展,但是建議在持續經營假設下增加一個子假設,即暫時性假設;最后作者認為公允價值的普遍應用,導致幣值穩定不變假設受到一定挑戰,應將其降為會計假定,而不再作為會計的基本假設對待。
張莉(2011)指出,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發展,電子商務將成為未來商業的主要形式,它勢必對傳統會計產生重大的影響和挑戰。電子商務改變了會計核算方式,打破了會計核算的時空界限,傳統的會計假設不僅被拓展了領域,而且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和影響,但作者并未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對會計理論的研究發展較晚,但是今年來對會計理論的重視,使我國對會計基本假設等會計理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績,對會計理論的認識也越來越成熟、全面。隨著會計外部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我國的會計學者和相關機構也及時的根據變化,對會計基本假設提出自己的新的觀點,以滿足會計實踐的需要。
1.3 研究方法、創新點
本文采用規范的研究方法,對會計所處的新環境即知識經濟環境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然后結合會計基本假設的產生過程,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虛擬企業、網上商店等一些新生事物,以及實時報告的實現都沒有對原有假設構成挑戰,但是對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卻又無法用貨幣計量的無形資產,迫使我們將非貨幣計量與貨幣計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受幣值變動的影響,我們可以將貨幣計量假設下隱含的幣值穩定假設取消,從而使會計的核算和計量,不受幣值穩定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