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創新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最主要來源,先進的創新管理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1]。 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 ,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角,于是,創新管理也成為管理理論界和實業界關注的焦點。 但是,至今學術界沒有對創新管理概念給出權威的解釋,甚至對于創新究竟能不能管理也是眾說紛紜。概念理解上的差異必將限制進一步研究的展開,更重要的是在概念理解上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即創新能被管理與創新不能被管理,這會直接導致創新管理研究架構和實踐方法論上的差異。若認為可以管理,那么創新管理框架就會基于傳統管理理論的研究架構而展開,創新管理就是對創新過程的管理,在實踐中需對創新進行嚴格計劃、控制等傳統職能式的管理;倘若不能,創新管理就可能需要建構一種新的框架,實踐中也需要有新的方法論來指導。這必將最終影響到企業的創新成效。 因此,明確創新管理的概念,澄清其本質內涵,對指導企業在實踐中作出正確的決策選擇避免失誤意義重大。
本文圍繞創新能否被管理這一問題,對“創新管理”的相關詮釋作了簡要的述評,明確提出創新無法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管理,在此基礎上對創新管理的概念和特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在文章最后就創新管理的實現問題作了初步的探討。
1 “創新管理” 詮釋述評
長期以來,由于創新工作本身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人們對創新管理的內涵并沒有達成共識,對創新管理過程本質、規律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議。 彭燦[2]按照對創新管理過程計劃和控制的重要性將創新管理研究粗略地劃分為“計劃”和“非計劃”兩個派別?!坝媱潯睂W派的代表人物是Dosi[3]、Joe Tidd[4]等人,該學派認為,企業開發新產品的過程技術和手段并不是隨機的,技術創新是在界限清晰的框架里形成并有序地發生的,因此,為創新制定正式的計劃并努力做好創新計劃實施過程中的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非計劃” 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管理學家JamesBrian Quinn[5]、Alan G.Robinson & Sam Stern[6]、Felix Jan-szen[7]等人,該學派認為創新過程是一個異常復雜、充滿“混亂 ”的 “非線性過程”,大多數創新并不是計劃的產物 ,而是某個(些)意外結出的“果實”,它們一般是從一系列相對混亂的事件中開始顯現的, 其產生也往往是間歇的、無序的,帶有許多隨機互動和意外,結果通常是無法預測的。
也就是說,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隨機事件,它難以預料,也難以計劃和控制,因此,對創新過程管理來說,正式的計劃、程序和控制系統存在嚴重的局限性。
國內學者對創新管理的研究大多數屬于“計劃”學派,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持有“非計劃”學派的觀點。國內“計劃”學派的觀點, 主要是認為創新管理就是對創新過程的管理,創新過程有其共性,因此,是可以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即是可以管理的。 如王全秀等[8]認為,創新管理就是對企業創新活動實施有效的規劃、組織、協調、指揮和控制,以獲取綜合效益,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8]。 周祖城與王鳳科[9]在其《管理創新與創新管理》一文中對“創新管理”是這樣解釋的:“創新管理是對創新活動的管理”;龔傳洲[10]在《企業創新管理的過程分析》一文中也曾寫道:
“所謂企業創新管理是指對企業的創新活動進行管理 ,即企業管理者對創新活動進行籌劃、激勵、實施和控制,以使創新獲得成功的一系列有機活動。 ”
對創新管理持“非計劃”學派觀點的人,國內學者甚少,陳玉和是其代表之一。陳玉和[11]認為,創新帶來的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和文化繁榮,是以人的需要為前提的,即具有人性的尺度。 創新是創新主體的自主作為,既不可以命令,也不可以計劃,尤其是不能本質地異化為人的目的性。
這一觀點從創新的人性尺度出發,闡明創新的創造性主體特征,從而證明創新的不可管理特性,是對“非計劃”學派的繼承和發展。 創新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問題,不能簡單地套用傳統的管理框架,這本身是對管理理論與方法的一個挑戰,或許是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機會,是有待建構的一種管理范式。
筆者認為,從本質上來說,創新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不確定性非常大的活動, 這一特征以及創新的人性尺度、創新過程的非線性運行機制,決定了創新活動是不可能被預先計劃、事先安排的,創新究竟會取得什么樣的成果也是無法準確預期和計量的,所以創新從本質上來說是不可以實現嚴格計劃、控制等傳統意義上職能式的管理的,創新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個自組織過程[12]。
按照創新管理“計劃”學派學者的觀點,在假定環境狀況并不復雜、不確定性較小的前提下,首先明確創新是一個線性過程, 創新過程是由多個創新活動環節構成的,那么創新管理就是對創新過程中各項創新活動的管理,即在創新過程中對各個階段的創新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 如果把創新看作是一個過程,把這個過程劃分為幾個連續的階段,每一階段需要不同的參與人,上述幾位學者的定義就可以理解為在前述假定條件下對“創新過程管理”的定義,而不是“創新管理”的定義。 首先,創新管理是現代管理面臨的新問題,是管理實踐的新挑戰。 如果承認這一點, 那么創新管理應該有其獨特完整的框架,并不局限于創新過程的管理。 因此,該定義過于狹隘,不能完全地表達創新管理的全部;其次,從本質上來說,創新不是可以預計的活動, 創新的進程與完成的時間也不確定,怎樣完成也沒有固定模式,因此,對創新也就不可能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管理。 創新不可以被管理,并不是說創新就是一種絕對偶然的現象或社會發展的 “異態”(Abnormality)。
組織仍然可以以創新為中心,“以創新為中心”意指人們的意識形態、思維方式,組織的構建與運作等都是圍繞“創新”這一中心主題展開的,組織的所有活動均是向著有利于創新發生的方向運動、發展的,形成支持創新的環境和氛圍(創新的協調機制),使創新成為組織運作的一種“常態”(Normality)。 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創新管理就是以創新為中心的管理,其目的就是培育創新的支撐系統,使系統內部各要素協調發展。 關于這一點,許慶瑞[13]教授在其《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一書中曾指出:“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建立與完善還在于企業創新的內部支撐系統”;而上述的“平臺”思想與李垣教授的管理就是“組織建立一種運作的平臺”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管理就是搭建一個平臺,綜合各種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配置組織資源,借以實現組織愿景(Vision)的活動,創新管理也是如此。
2 創新管理的概念
要全面理解創新管理, 首先必須明確創新的本質內涵。熊彼特[14]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 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德魯克[15]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我國學者汪應洛也認為創新就是建立新的生產體系,使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以獲得潛在的經濟效益,就是從新要素的建立到形成物質生產力并成批地進入市場獲得收益的整個過程。
從這些解釋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創新的界定一般都是從創新的經濟性質出發, 對創新的經濟學現象進行羅列,認為創新即是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實現新的經濟價值。 筆者認為, 雖然對人類來講創新肯定有其可度量的經濟價值,但這并不是一個終極意義上的合理解釋,對創新的簡單的經濟學解釋并不能把握創新的全部特征。陳玉和[11]曾在《創新的概念、創新的發生與創新教育模式》一文中將創新定義為“創新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勞動實踐中,取得的那些對人類社會進步及人的發展具有長遠而巨大的促進與加速作用的一類杰出成果。 ”這一概念給出了創新的廣義解釋。創新不唯獨有技術創新,還有組織創新、社會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這個定義也給出了創新的廣義價值判斷,它以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為尺度, 它包含經濟價值因素,但又不唯經濟價值,還包括人的價值的實現;這一定義還給出了廣義而嚴格的標準,創新被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來衡量,一時的和局部的價值或影響都不能作為創新。 創新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創新系統的非線性特征決定了不能用簡單的線性思維和單一、功利的創新要求去認識和把握創新的科學內涵。
結合上述理解,我們將創新管理定義為:創新管理是組織中通過搭建支持創新發生的平臺(形成協調的創新機制), 來實現人的價值和社會福利增加的過程。 創新管理是一種新型組織的建立和治理,是一種文化氛圍。
理解這一概念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對于創新是不可以實現傳統意義上諸如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職能式的管理的, 我們無法計劃和控制創新的發生,更無法準確預期創新活動所能取得的成果;第二,對創新雖然無法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管理,但組織可以創建平臺來支持創新的發生(形成創新的協調機制),這個平臺包括企業家、制度、資金、組織、文化、人員等諸方面;第三,創新管理的目的就是培育創新的支撐系統,并且形成創新協同機制,創新協同不僅表現在創新支撐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伴隨著創新的進行,創新的支撐要素自覺地發生變化,使其時刻處于支持創新的狀態;第四,創新的目標體現在實現人的價值和增加社會福利兩個方面, 社會福利增加既可以表現為經濟價值增加,也可以表現為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實現;第五,創新需要協同,即創新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協同過程,具有協同效應,是企業(組織)的新生;最后,創新管理與一般管理的維持功能不同,創新是創造性地破壞,是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結構,是一項變革,是一種進步。創新是人類存在的必然選擇和結果,是通向自由與繁榮的必由之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
3 創新管理的特征
創新具有獨特性、風險性、靈活性、主體性、社會效用等特征,那么創新管理具有哪些特征呢? 創新管理并不是對創新本身的管理,而是以創新為中心的管理,其特征主要表現在適應性、持續性、全面性、結構性、社會性和創新性等方面。
3.1 動態適應性
當今世界唯一不變的便是變化本身,快魚吃慢魚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一大特點。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否盡快適應環境的變化獲得競爭優勢,關鍵就要看企業是否能夠不斷創新,不斷打破常規推陳出新。 而這一切的實現就要依靠創新管理,使企業以創新為中心,在組織、制度、文化、資金、人員等方面創建支持創新的氛圍。創新的實現必須以外部條件為前提,組織管理的目標之一是適應外部的變化,而適應外部的變化就是要促進組織內部的變革或創新,因此,創新管理還應具有適應性。
3.2 持續性
創新是可以持續的, 持續性本身是創新的一個特征,同時也是創新管理的一個特征。創新管理的目標之一便是促進形成支持不斷創新的氛圍,使創新成為組織運作的常態?!俺B”說明組織不斷地推進創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需要考慮太多的問題。 創新管理的持續性綜合表現為目標的持續性、時間的持續性、過程的持續性和創新動力的持續性。
3.3 全面性
組織(社會、國家)的創新管理需要搭建一個支持創新的平臺,這一平臺的建立需要考慮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制度、組織、資金、文化、人員諸方面,涉及的內容是全面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創新管理的全面性特征并不是說組織在各個方面都需要創新,都需要變革,而是說組織的每個方面、每個角落都應該是支持創新的。 當一些方面如組織或者文化已經處于適合當前創新要求的狀態了,那么就可以視為已經符合創新管理的標準。只有那些不支持創新的因素才需要變革。
3.4 結構性
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結構性的存在和發展,創新打破平衡,造成對稱破缺,必將產生新的危機與壓力。 而當舊的結構無法容忍和承受這種壓力,即當壓力達到一定閾值時,新的結構必將出現。 新的結構要求組織擁有新的平臺,在新的平臺上進行再創新,創新管理必需滿足這種要求。創新管理的結構性意味著創新管理應該具有柔性的管理結構,能夠對創新的這種變化進行自適應和自調整,甚至是主動進行“破壞性的改進”。 創新管理的結構性特征,還表明了創新管理就應該是一種新的管理范式,是管理發展的新階段。
3.5 社會性
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人的價值的實現,創新管理都是發生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以社會的存在為前提。 創新管理目標的成功實現必須以社會需要為前提,以社會組織為依托,在組織內部形成人人創新、時時創新、處處創新的良好氛圍。 沒有組織共享平臺的建立,沒有組織成員的支持,創新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3.6 創新性
創新管理的最大特點在于對管理本身的創新(創新管理就是具有創新性的管理),形成新的管理機制,同時也需要管理理論、方法、組織和結構的創新。從以創新為中心形成協調的創新機制,到創新協同的實現,即管理范式的創新———創新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范式。
4 創新管理的實現問題
創新管理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它的實現是一個異常復雜、無比巨大的問題,限于篇幅本文著重從思想上對其進行簡要的闡釋。
從上文所述可知,創新是無法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管理的, 因此對其進行嚴格的計劃和控制是不利于創新發生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這就需要我們在深刻認識創新自組織機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構建良好的氛圍來促進創新的發生。 人的意識、行為雖然不能主宰、控制創新的發生與產出,但可以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圍繞“創新”這一中心主題,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組織機制和文化氛圍,從而架構起創新的平臺,使組織最終成為創新型組織。創新管理的實現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創新型組織的建立問題。
創新管理首先要創新組織的管理思想和觀念,形成創新管理的范式基礎。 創新型組織對傳統組織提出了挑戰,傳統組織強調計劃和控制,其嚴密的組織層級結構,固定的信息交流方式,制度化的角色設計等特征嚴重阻礙了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這種固化的組織結構難以適應現代環境劇烈變化的要求。創新型組織是一種適應性的組織,它強調企業家精神,強調系統的思維方式,強調成員創造性的發揮、知識的共享、信息溝通的流暢以及部門間的有效協調等等。創新型組織的建立就是為組織搭建支持創新的平臺,使創新成為組織運作的一種常態,成為組織的一種行為方式。如果說創新及創新管理的研究者們形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學習型組織,那么就存在相互砥礪及彼此觀念的爭鳴和對隱喻、默會知識的分享,也可能存在思維方式的差異以至對立,因為對隱喻和默會知識的分享更多地出現在同一個團隊中,所以現代網絡型團隊組織也許是建構創新型組織的一種路徑,或者說網絡型團隊組織就是創新型組織?!皠撔抡呱妗?,與一般管理理論相比較,創新管理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是現代管理理論的新發展,是管理實踐的新范式。
“謀事在人,成事在創”。 當今,國內外一些卓越的企業已經在創新管理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世界著名的3M公司積極搭建支持創新的平臺,其“15%法則”、“人人創新”、寬容失敗、共享機制、柔性組織、團隊精神等文化氛圍,為企業的持續創新鋪平了道路。 根據《財富》雜志對美國企業的調查結果, 3M公司在“創新能力”、“組織學習能力”、“積極主動的研究開發計劃”、“最有能力適應未來競爭”等方面多年名列第一。 目前,該公司能夠生產1.5萬多種產品,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部,自1999年以來, 每年的銷售額中有1/3的收入來自公司最近4年內推出的新產品[16]。 3M公司創新的成功源于其積極搭建支持創新的平臺,使創新成為企業的一項常態。
參考文獻:
[1] 陳勁.創新管理對經典企業管理理論的挑戰[J].中國機械工程,2003(14):256-259.
[2] 彭燦.創新過程的機制、特性與管理[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