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中文網2014年7月7日公布2014年世界500強企業的最新排名,中國上榜公司再破紀錄達到100家,其中中國內地和香港上榜企業達95家,臺灣地區5家。世界500強排行榜由美國《財富》雜志每年公布一次,自1995年誕生以來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發展規模和經營業績最著名、最權威的榜單。它不僅體現了企業的自身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也反映了國家之間經濟力量的對比。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近些年大企業增長勢頭迅猛,但是在平均利潤率、行業結構和地區覆蓋率等方面仍遠低于世界的大企業。知識經濟的發展和這次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正是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的大好時機,認識500強企業的發展規律,改造傳統產業,加速發展新興產業,縮短中國企業同世界企業之間差距,加速我國同世界市場的融合,是中國企業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世界500強榜單總體分析
2014年上榜的500家公司總收入達到310584億美元,與2013年相比增加2.5%??傎Y產為1234768億美元,同比增加1.6%。入圍門檻繼續攀升但幅度不大,達到了237億美元,僅比去年提高了5億美元。與此同時,2014年榜單最引人矚目的變化是利潤飆升。今年的利潤總計達到19562億美元,比2013年增加了27%。員工總數6522萬人,較去年增長了0.5%。
(一)數量分析
中國2014年上榜公司總數達到100家,比2013年增加了5家,新晉企業共有7家,實現了11年的連續增長。圖1紀錄了1995年財富榜單創立以來中、美、日三國上榜企業數量的變化。從圖1中可以明顯看出,與中國企業的快速增長相比,美、日上榜公司數量仍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二)行業分析
2014年世界500強企業依然主要集中在金融、能源和汽車制造業三大行業,在世界前50強的企業中,從事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的企業13家,從事煉油、采礦、原油等能源行業的企業19家,從事車輛與零部件行業的企業7家,從事一般商品零售、食品、批發等綜合商業行業的企業4家,從事電子、電氣設備行業的企業4家,從事電信行業的企業2家,從事公共設施行業的企業1家。與2013年相比,金融類企業減少2家,煉油與原油生產類企業則增加4家,占比高達38%,這充分說明,在世界范圍內,石油仍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作為能源問題的核心是世界各大國搶奪的焦點。汽車生產、電子與電氣設備生產等高技術性制造業與去年相比總數并無變化,世界前50強中共有13家企業都屬于高技術性制造業,占26%,說明高技術性制造業依舊是榜單大戶。
(三)利潤分析
將所有上榜公司按利潤高低排列,前十名里有3家來自中國,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以利潤427億美元,排名第四位,較去年增長13%,繼續蟬聯世界最賺錢銀行名號。而中國2014年上榜的11家煤企,利潤水平總體呈下滑態勢。除神華集團、山西焦煤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和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4家企業盈利外,其余7家企業均處于虧損狀態。
二、世界500強榜單中國企業特征分析
(一)國企主體地位明顯
從行業分布上看,今年中國大陸上榜企業的主體仍是國有企業,其中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有47家入圍。入圍企業主要分布在金融、資源、汽車等領域,帶有明顯的政府投資主導模式印記。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500強企業則多為私營企業與股份制企業,多處于高度競爭行業。
(二)分布城市單一
美國擁有的128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分布在86個城市,首都華盛頓2家,紐約數量最多,也只有18家。而中國的100家世界500強企業僅分布在29個城市,中國北京更是集聚了100家500強企業總部中的52家,遠遠多于上海的8家。這也顯示出我國近年來一直存在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大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上榜企業多以資源型為主??偛康募泄倘豢梢詭懋a業集聚的多種經濟效益,但是過度集中則容易導致城市基礎設施的過度投資和重復建設等問題。
(三)行業結構失衡
從圖2中可以看出與美日相比,中國上榜企業存在嚴重的結構失衡,入圍企業多集中在傳統產業,大多都是石油、電力、金屬、鐵路等壟斷或者半壟斷的企業,創新產業和服務業發展不足。而日本的企業多集中在高附加值的制造型行業中,今年日本上榜企業最多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金融(17家)、電子(9家)和汽車(9家),這三個行業的公司加起來占日本企業總體上榜數量(57家)的一半以上。
美國的入圍企業則主要分布在服務業第三產業中,今年美國上榜企業最多的四個行業是金融、批發和零售、互聯網、煉油,大約占了美國全部上榜企業的一半,此外,美國其他近百個企業則比較均衡地分布在電力、航天國防、飲食、交通、衛生等多個服務型的行業中。
(四)利潤結構失衡
中國大陸世界500強排行榜入榜的95家企業平均利潤為32.2億美元,低于世界500強公司的總平均利潤39.1億美元。而在2013年中國大陸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曾達到世界500強公司的平均水平,說明2014年中國企業的盈利水平明顯下降。
在《財富》雜志列出的50大虧損最多的企業中,中國共有16家上榜,總數超過所有國家,占比32%,且均為國有企業,其中,中鐵物資1家企業的虧損額就接近12.6億美元。而美國僅有4家,占比8%。
三、對策與建議
(一)通過兼并聯合擴大企業規模,打造跨國品牌
中國大陸榜單入圍企業,基本沒有具有國際聲譽的品牌,其影響力大多僅局限于中國,而世界500強企業為在短期內崛起成為國際級的大公司,通常會采取大規模的外部擴張,通過并購、聯合、重組等手段,迅速擴大經營規模,使企業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以迅速躋身世界500強行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施蒂格勒曾指出,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無一不是通過兼并聯合發展起來的。在近年來新的兼并浪潮中,就出現了諸如BP公司和阿莫科公司合并而成的BP阿莫科公司、波音公司和麥道合并而成的波音公司、東京三菱銀行和日本信托銀行合并組成的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公司等。
這些公司通過兼并聯合,擴大了經營規模,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提高了企業競爭力。這些500強企業的發展道路對我國企業改革是個很好的啟示,想要打造國際品牌,從中國企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看,由于起點、基礎相差懸殊,僅靠企業自身積累來打造國際級大企業的道路很難行得通,要想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只有走超常規的發展道路,借助于兼并、聯合、重組等資產經營活動,才有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后來居上的歷程。
(二)加快技術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依靠政府政策扶持的壟斷和半壟斷型企業在中國榜單上占比畸高,這些企業大多依靠資金扶持或資源壟斷來獲取高額利潤。相比發達國家普遍缺乏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研發投入力度不強,管理營銷發展落后。中國企業如果不加強創新,改變與國際頂級企業的多重落差,即使世界500強上榜企業的數量再多,也終究難以長久。和世界先進企業相比,我國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差距較大,而研發投入的力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創新能力。
我國2011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僅為0.93%。而發達國家則普遍在2%以上,其中日本甚至達到了3.57%。我國應大幅提高大中型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通過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方式促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并支持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促進企業創新。
(三)轉變制造業發展方式,加速經濟結構調整
比較中美兩國的制造業組成比例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發展完全處于不同的階段。美國主要是以高科技和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而我國仍然是處在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主導的產業階段,能源和金屬行業所占比重巨大,也就是說我們的經濟結構還沒有進入到一個新興的經濟的階段,層次低,附加值少。而美國經濟已從工業基礎型轉變為高科技型經濟。
像戴爾、麥當勞、寶潔、耐克、蘋果等,在若干年前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但現在都已成功地躋身于500強,成為享譽國際的大企業。這一轉變對傳統生活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理論創新都構成了重大挑戰,我國應及時轉變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爭取在新一輪世界范圍經濟結構調整的浪潮中占得先機。
參考文獻:
[1]葉守明.世界500強排名分析與比較[J].經濟縱橫,2001\\(08\\).
[2]李悅,李文昌.世界500強企業發展的基本經驗和我國企業發展的思路[J].經濟縱橫,2006\\(02\\).
[3]武博.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的比較[J].現代經濟探討,2006\\(03\\).
[4]趙云城.中國企業挺進世界500強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J].現代企業,2012\\(05\\).
[5]杜安杰.中國企業與世界前50強企業的對比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