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企業環境管理系統的改進研究
【第一章】企業環境管理系統優化探究緒論
【第二章】環境管理控制系統的概述
【第三章】幾種主要的環境管理體系
【第四章】三種環境管理體系的比較
【5.1】日本企業引入物量流成本法的概況
【5.2 5.3】日本企業環境管理工作對我國的啟示
【結論/參考文獻】企業環境管理體系建設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幾種主要的環境管理體系
一、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S0/TC207 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于 1993 年成立,著手制定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列標準。ISO14000 是一個龐大的環境管理標準系統,涵蓋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核、環境標志、環境績效評價以及生命周期評估等方面的標準,共 100 個標準號。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是 ISO14000 系列標準的核心,規定了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要素,環境管理體系與組織內部其他管理控制系統相結合,以實現其經濟目標和環境目標。ISO14001 標準為組織建立環境管理系統提供了框架,環境業績評價、環境審核、生命周期分析等其他標準作為技術支持,指導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通過這些技術性標準的運用,企業可以識別和評價環境因素、找出關鍵環境問題、制定組織的環境目標、制定完成目標的方案和措施。通過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組織可以對整個生產過程和產品生命周期內合理利用能源和原材料,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生,降低污染物治理費用,同時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減污增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為企業建立環境管理系統提供了標準,能夠對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提供認證。中國是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成員國之一。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要素包括:
1、環境方針。組織的最高管理者確立組織的環境方針,是組織應履行的環境責任和應達到的環境績效水平,為具體環境目標和指標的確定提供框架。組織的環境方針至少應該包括三點:a)遵守或超越組織適用的與環境因素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b)預防和減少污染;c)實現組織環境績效持續改進。
2、策劃
(1)識別環境因素并對環境因素進行排序。環境因素是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產品與服務中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部分環境因素會對環境產生有害或有益的影響。例如廢氣的排放會造成空氣污染,廢氣就是一個環境因素。組織實施環境管理體系應該識別自身能夠控制的環境因素。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同的,一個組織可能有很多環境因素,組織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環境影響,因此需要對環境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2)識別組織適用的與環境因素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需要遵循的守則。一方面組織要了解現有的法律法規和守則,另一方面,也應當對環境守則可能出現變化進行預測,從而明確根據這些法律法規,組織應該達到的環境標準。
(3)設立環境目標和指標,制定實施這些目標和指標的方案。根據組織的職能結構確定具體的指標,將環境指標與其他管理指標相結合。
3、實施與運行
(1)資源、作用、職責和權限。管理者應該保證為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和運行提供必要資源,資源包括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組織內部應指定專門的管理者負責環境管理工作,明確其職責和權限。
(2)能力、培訓和意識。通過必要的教育和培訓,使從事對環境具有重要影響工作的員工具備相應的能力。每個員工都應該意識到遵循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性,明確其工作上的改進可能帶來的環境效益。
(3)信息交流。組織應該保證其內部各層級和職能間關于環境因素的信息交流,管理者應就是否就重要環境因素與外界進行溝通做出決定。
(4)文件與文件控制。
(5)運行控制。為了完成環境方針,實現目標和指標,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對重要環境因素進行控制,組織需要進行運行控制。根據組織的需求確定控制的類型和水平,并對組織采取的運行控制進行定期評價評判其持續有效性。
(6)應急準備和響應。組織需要是被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潛在的緊急情況的事故,并規定響應措施。
4、檢查
(1)監測和計量。對組織可能具有重要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進行監測和計量(2)合規性評價。根據監測和測量結果對組織的環境因素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其他守則進行評價。
(3)不符合、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采取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處理實際和潛在的不符合。
(4)記錄控制。
(5)內部審核。定期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審核,判定環境管理體系是否符合組織對環境管理工作的預訂安排以及環境管理體系是否得到了恰當的實施和保持。
5、管理評審最高管理者定期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評審,確定是否存在需要改進的機會以及是否需要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修改,包括修改環境方針、環境目標和指標。
二、美國 EPA 的綜合環境管理體系(IEMS)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環保署(USEPA)主導了一系列環境會計研究項目,建立了綜合環境管理體系。綜合環境管理體系將清潔技術生產方法與日常管理方法結合起來,重點關注減少企業產品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預防污染以及更好的進行資源管理。環境管理體系是指導企業進行資源配置、責任分配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和原則,以及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日常管理決策的持續評估流程。綜合環境管理體系運用已經被證明成功的環境評估工具-備選方案評價以及全成本會計,幫助企業完成環境決策,最終達到以下目的:a)對與使用管制或非管制有毒成分有關的危害進行治理b)減少企業生產活動和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c)更高效的使用能源和其他資源d)承擔擴大的產品和生產責任,將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安全責任結合起來。
綜合環境管理體系包括環境初審、環境方針、明確環境要素和設定環境目標、評估備選方案、設定指標、管理控制、實施與運行、持續改進九大要素。
1、環境管理體系(IEMS)初審環境管理體系為組織評估和改進生產經營以獲得更好的環境業績提供了系統的方法,能夠使企業更好的達到其合規性標準,更有效率的運用各種資源,生產流程更加合理化,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對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進行初審,確定是否存在降低成本、改進業績并降低環境污染的可能。為IEMS的建立實施提供內部支持,在組織內部明確IEMS是什么,并使管理者和員工意識到IEMS的重要性,以及建立IEMS能夠給企業帶來的好處。成立IEMS管理小組,任命環境管理負責人,明確其職能和權限;收集企業環境影響信息,包括企業的具體產活動和流程、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和產出、投入和產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企業需要遵守的規則和要求。
2、制定環境方針將企業目前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與希望達到的環境業績水平進行差距分析(gaps analysis),從而制定環境方針。環境方針是企業在環境和員工健康安全方面做出的承諾,是實施IEMS的基礎,為具體環境目標和支教的制定提供指導。
3、確定重要的環境要素和設定目標通過分析企業的生產活動,可以確定企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即環境要素。企業可能存在很多環境要素,但并不是每一個都重要。根據遵守法律法規的需要以及環境要素的危害性,對企業的環境要素進行排序,從而確定企業需要著手處理的環境要素。之所以進行這種排序,是為了減少企業對環境的影響,企業可以選擇要處理的環境要素,進而確定環境目標,環境目標應該與企業的環境方針保持一致。綜合環境管理體系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有兩種途徑:一個是繼續進行企業當前的生產活動和流程,通過管理控制手段將其發揮至最優狀態,減少環境影響;一個是對企業的活動和流程進行改進。例如為了減少廢棄物硒鼓的產生,企業可以選擇減少硒鼓的應用,并對其進行循環使用;也可以選擇引進新的設備,淘汰使用硒鼓的打印機和復印機。如果企業選擇對生產流程進行改進,綜合管理體系的第四部分幫助企業對備選方案進行評估衡量;如果企業認為不需要改進,第六部分幫助企業對現有活動實施控制,以使其達到最佳狀態。
4、評估備選方案明確企業目前造成環境影響的污染物或廢棄物,通過生產活動和流程分析,確定這種污染物或廢棄物產生的原因。在例如,企業活動中一個環境因素是打印機硒鼓產生的廢棄物,查找原因是辦公室中無限制的使用打印機,用過的硒鼓直接被當成辦公室垃圾丟棄。即使面臨降低成本、提高業績的壓力,企業還是發現有很多備選方案可以減少環境影響。接上例,為了減少硒鼓廢物的產生,可能存在的備選方案有1)購買不使用硒鼓的打印機(如果技術上可行);2)通過鼓勵電子傳輸文件,減少打印機的使用;3)引進廢棄物處置技術。不同的備選方案對環境產生影響不同,通過評估其運營成本和收益以及可能的投資支出,企業可以確定最佳的備選方案。
5、設定指標根據已設定的目標制定一系列具體的指標,每一個指標都要有其衡量環境目標完成水平的具體績效指標?!皼]有監督和計量工具的環境管理體系就像在黑夜里沒有車燈的汽車”,在確定具體績效指標的同時,企業應該確定其計量機制??冃е笜藨摵唵?、易于理解;客觀;可驗證;與環境目標相保持一致。
6、運行控制降低環境影響的另一種途徑是對產生環境影響的生產活動進行運營控制,根據已經設定的具體績效指標,設計運營控制程序。如果企業已經存在控制程序,管理層需要對其進行評審,確認是否與環境管理體系保持目標一致。企業需要指定執行運營控制程序的負責人,以及運營控制程序執行情況的審核員,并對控制的結果進行評估,設定糾偏措施。
7、實施與運行綜合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與運行包括新產品審核流程、需要遵守的法規的更新機制、污染預防追蹤記錄、應急準備和響應。
為了預防企業未來可能需要處理的環境因素的產生,企業應該將新產品、新流程的引進納入到環境管理系統中來,建立一個新產品、新流程的審核流程,明確其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以及因此企業可能需要承擔的環保責任。
企業一方面要了解現有的法律法規和守則,另一方面,也應當對環境法律法規可能出現的變化進行預測和跟蹤,明確這些法律法規中對組織環境因素的要求。
8、組織支持與溝通IEMS的長期成功離不開堅固的組織支持,組織支持包括建立文件和文件控制,與利益相關者進行信息溝通等。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內部相關者和外部相關者,內部相關者包括員工、股東、消費者、供應商、潛在投資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包括社區、環保組織、媒體、公眾、政府等。員工明白環境管理流程可以確保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能夠使企業發現可能忽略的環境因素,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可以提高環境管理體系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外部利益相關者更好的理解企業商業運行的限制,作為環境保護的領先者可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忠誠,與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加強聯系和溝通,可以更好的進行環境管理,獲得供應商和消費者的支持,可以使企業在供應鏈的更大廣度上進行環境管理。
9、實現持續改進對IEMS進行定時評估,評估環境管理目標是否完成。評估的目的在于為管理評審和采取糾偏措施提供信息支持。評估可以由內部人員來完成,也可以由組織制定的外部人員來完成,評估人員應該保持公正和客觀。
最后,最高管理者定期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評審,確定是否存在需要改進的機會以及是否需要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修改,以達到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三、德國環境管理和審核體系
在德國,環境管理的理念已經得到了企業的普遍認可。1995 年 7 月,以德國為首的歐盟開始實施環境管理和審核體系(EMAS),發布了《關于工業企業自愿參加環境管理和環境審核聯合體系的規定》。從內容上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環境管理體系,另一部分為環境管理體系的審核,即為了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和有效運作,需要進行審核,這一部分包括具體的審核程序和要求。1995年開始在工業企業強制施行,2001 年 EMAS 擴展到了包括政府在內的所有經濟部門。2003 年德國聯邦環境部和聯邦環境局聯合編制了《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指南》,指導企業進行環境成本管理,環境成本管理的核心是物量流成本法。2009 年歐盟議會對 EMAS 進行了二次修改,發布了 Regulation (EC) No 1221/2009.
歐盟國家同是國際標準化組織成員國,在其環境管理體系的改進過程中借鑒了 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的規定,EMAS 與 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的協調也有利于歐盟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貿易交流。EMAS 詳細規定了企業如何建立和維持一個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以及為了確保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和有效運作,如何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審核,并規定了具體的審核程序及要求。環境管理體系基本要素包括最高管理層的承諾、環境評審、環境策劃、實施與運行、控制等。
1、最高管理層的承諾。企業負責環境管理的最高領導對企業的環境目標做出承諾,制定組織的環境政策,并在企業內外關于企業環境政策進行信息交流。
2、對企業現場進行首次環境評審。分析環境影響,明確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
3、環境策劃。在EMAS,環境策劃的含義是對企業的具體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活動方案進行描述,以最大程度上完成其環境承諾,其中包括為達到這些目標所采取的或計劃采取的措施。環境策劃就是指確定環境管理體系的行動范圍以及所要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制定戰略目標以及具體的量化指標,并確定達到這些目標的環境管理方案。
4、實施與運行。包括組織機構、職工培訓與激勵、合同伙伴的加入以及檢查和糾偏措施。為了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企業必須建立相適應的組織結構及信息傳遞機構,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管理者以及每個員工都應該明確各自的環境責任和環境任務。為了確保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以及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企業最高領導層應該確認一名管理人員負責環境管理工作。必要的時候,通過培訓使管理者和員工明白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性,以及個人在環境管理體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應該承擔的責任,并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對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進行監測和檢查,對不符合企業環境管理指標的方面實施糾正和糾偏措施。
5、控制。EMAS環境管理體系的控制包括環境審核、環境聲明、第三方審核員審核等。企業必須就環境方面的任務、措施和環境業績與內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適當的交流,發布環境聲明。管理層要定期進行環境審核和系統地審查,對環境管理系統的職能和適宜性進行評估。企業環境管理體系需要通過第三方環境審核員的審核,通過審核的企業可以列入歐共體名錄,企業可以使用EMAS標志。
目前EMAS規定在歐盟國家得到廣泛實施。與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相比,EMAS更加嚴格,這主要表現在實施環境初審、環境聲明、環境績效持續改進三個方面,EMAS嚴格要求企業必須進行環境初審,企業必須做出環境聲明,環境聲明應該包括企業環境方針、環境計劃、企業環境狀況的描述、企業相關環境活動的評價等,并要求企業公布環境領域的數據和指標。EMAS要求企業進行環境績效報告,并規定了特定的績效指標,實現環境績效評價的持續改進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