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隨著自身實力的提升而越來越高,其影響力已經越來越不容忽視。當前經濟全球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我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須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實力。這就要求企業不僅要注重追求經濟效益,還能夠做到合理的規避和解決危機。如果只是重視追求經濟效益,不注意防范周圍的危機的話,很容易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
我們應該意識到企業存在危機并不是就意味著企業失敗了,甚至有時意味著機會。危機管理也是一門藝術,是企業發展戰略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環節?,F階段企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不管是技術、市場,還是管理、組織制度等都在進行不斷的創新,而要想做到企業的危機管理,對危機管理的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如果企業在面對危機時,能夠以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角度出發,快速的做出合理的反應,及時的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補救,很可能企業的危機就會被消除,甚至化危機為轉機,從危機事件中尋找到了商機,反而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一個能夠積極應對自身企業危機的企業往往具有很強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
1、 企業危機管理機制的目的及意義
1.1 企業危機管理機制的目的
危機管理的目的,就是通過提高企業對危機發生的預見能力和危機發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時、有效地處理危機,恢復企業穩定,恢復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危機管理的任務是盡可能控制事態的惡化,在危機事件中把損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在事態失控后要爭取重新控制住。
1.2 企業危機管理的意義
無論多么的未雨綢繆,企業難免還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危機,這時有的企業能夠做到迎難而上,把企業危機轉化為商機,但是有的企業就會自此沒落,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危機管理的不同。事前預防工作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危機發生的概率,但是在實際的組織活動中企業的各個環節有可能出現和預先設計不同的情況,組織活動很容易受執行人員的心理、環境的變動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須加強危機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2、 企業危機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
2.1 一般來說,危機處理呈現階段性變化,很多的學者對此也進行了研究,有的人認為危機管理應該被分成三階段,也有的人認為危機管理應該被分成五階段,還有一些人認為應該被分成六階段。筆者認為無論危機管理被分成幾個階段,本質上都屬于防范與準備-控制與解決-恢復與學習三大階段的范疇。另外,事前做好完善的規劃和準備是應對企業危機的前提條件,但是比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的是管理機構必須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和應變能力。所以企業要想真正的落實危機管理機制,不僅要設立機制,還應該注意在日常的工作中培養員工的危機處理能力。
2.2 要想真正的控制并解決好企業的危機,必須平衡好企業和各利益關系人之間的互動和關系。每一個利益關系人都有著不同的立場,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表達觀點,企業要想順利度過企業危機,不僅要認真的考慮各利益關系人的意見和看法,還要從這些意見和看法中找到影響企業危機的關鍵因素,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比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傳播媒體的技術也取得了飛快的發展,其作用正在逐漸的被放大。如果企業注重在平時和媒體間關系的經營,企業出現危機時,就可以主動聯系媒體,主動的提供一些與該危機相關的數據,幫助媒體和民眾更加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特質,雖然媒體報道的立場和動向并不能完全受企業的影響,但是起碼企業不處于被動接受的立場。而政府主管機關的態度對于企業危機處理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當危機發生時,企業不僅除了必須主動向相關的政府主管機關提出報告,更應了解政府在危機處理上的立場,以積極的方式去影響政府單位的態度,透過政府權力的施行,可以正面的進行危機管理。消費者的態度與評價,也是企業爆發危機的警訊,倘若加上有心人士利用消費者申訴或抱怨的機會,將事件的層級擴大,以獲取一些不正當的利益,對于企業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最后,社會公益團體由于公眾服務的形象與設立宗旨,這些團體所主動進行的活動或是訴求,也是企業應該注意的。
企業危機并不意味著企業的失敗,只要企業能夠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和管理它,再加上平時對員工加強危機處理和應變能力的培養,就算企業危機無法避免真的來臨,也能夠逢兇化吉,把企業危機化為企業轉機。
2.3 有關學者曾經說過:“危機是公司生活周期的天然的組成部分,不可預測性無疑是商業經營的本性?!彼?,根本就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適用于所有的危機狀況的,不會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所有的危機。當危機發生的時候,由于每個公司性質、產品和結構等的不同,不可能有一種方法是正好適用于這種危機狀況下快速恢復的。盡管如此,在有效處理公司公共關系方面出現緊急事件時,還是存在一些貫穿其中的永恒不變的主題。
3、 企業管理機制的解決措施
3.1 企業應完善日常危機預警機制
企業危機前兆,從企業外部來看包括:一是市場發生巨大變化,比如出現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或者市場價格出現大幅變動等;二是國家相關政策的重大變動;三是政治動蕩、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等。從企業內部來看包括:一是經營策略方面表現為計劃不周,不具備市場出現巨大變動時的臨機應變能力;二是經營業務方面表現為虧損增加,過度負債;三是管理行為方面表現為不信任下屬,不愿意聽取別人有益的意見,過度的猜疑別人;四是內部管理方面表現為員工情緒不高,不能及時的調整生產計劃。
一旦發生企業危機,管理者首先應該對危機的實際狀況和可能造成的威脅進行詳細的分析,結束這項工作就需要立即投入到解決該危機和把危機可能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的工作當中,同時應該幫助員工樹立危機意識,嚴陣以待危機的到來。如此一來,能夠把損失最小化,使危機狀況恢復成常態。
把危機狀況恢復成常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快在合適的時間采用合適的方法減少危機沖擊,迅速控制損失。使用監視和預警系統,并通過培訓提高員工的預警反應能力能夠有效的達到這一目的,這種未雨綢繆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把損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危機管理———政府·企業·個人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一書這樣寫道:“危機預警系統就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變數進行分析,并在可能發生危機的警源上設置警情指標,及時捕捉警訊,隨時對企業的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對危害自身生存、發展的問題進行事先預測和分析,以達到防止和控制危機爆發的目的?!?/p>
3.2 企業要快速成立危機處理小組
有關專家指出:任何一個企業一旦出現危機,不能手足無措,必須意識到速度的重要性,組織各部門盡快的隨著危機行動起來,在最短的時間成立危機處理小組,負責處理危機核心。為了保證處理危機工作的正常有序進行,企業在發生危機時必須沉著冷靜,有針對性的對危機進行處理,充分的利用周圍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最大程度的控制好危機的發展態勢。
3.2.1 一旦出現企業危機,立即成立危機處理小組,明確責任人,向新聞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的和有關政府及機構進行溝通,絕不能只是被動的接受危機的出現,應該積極的采取措施來應對。
3.2.2 選擇合適的發言人也是企業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因為如果發言人的層次太低,企業的誠意難以表達出來,給人以消極應對的感覺;如果發言人層次太高,又很容易給人們造成這件事很嚴重的錯覺,使自身陷入被動的局面。
3.2.3 企業出現危機,通常的處理方法就是解釋事件原委和向消費者道歉,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先解釋事件原委,還是先向消費者道歉,這第一句話是很重要的,媒體和消費者都會放大這個細節。由于在實際的企業危機中,大多數的媒體和消費者都會以刻薄的態度對待出現危機的企業,所以最好采取柔和一點的方式。但是企業自身不存在問題,是媒體刻意為之,就看企業自身的戰術和戰略安排了。
3.3 企業把握關鍵盡快讓惡性危機結束,實現管理危機的良性延伸
企業危機解除后,必須及時的分析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導致出現危機的原因等,有針對性的采取糾正措施,盡力的彌補危機造成的損失,盡快的恢復企業形象。由于企業危機既是導致企業失敗的根源,也是蘊藏著企業成功的種子,所以企業應該善于發現危機掩蓋下的成功機會,把危機轉化為商機,這才是危機管理的精髓。
危機管理也是一門藝術,企業在不斷謀求技術、市場、管理和組織制度等一系列創新的同時,應將危機管理創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當企業或個人面對危機時,應該以社會公眾和消費者利益為重,迅速做出適當反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主動地、有意識地以該事件為契機,變壞事為好事,因勢利導,借題發揮。這樣不但可以恢復企業和個人的信譽,而且可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個成熟的、健康的組織或個人與其他組織或個人的區別就在于此。一個企業在危機管理上的成敗能夠顯示出它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傊?,成功的企業不僅能夠妥善處理危機,而且能夠化危機為商機。
參考文獻:
[1]郭惠民.危機管理的公關之道[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羅伯特·希斯著.危機管理[M].王成,宋炳輝,金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平川.危機管理政府·企業·個人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4]羅長海.企業文化學(第 3 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干勤.溝通以及相關概念探析[J].商業研究,2008(2).
[6]范新華.科技企業危機溝通研究[J].特區經濟,2009(5).
[7]劉剛.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8]雷元江.贏家———現代經營管理新智囊[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9]余明陽,姜煒.品牌管理學(第 1 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0]鮑勇劍.危機管理當最壞的情況發生時[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1]翁向東.本土品牌戰略[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2]余明陽.品牌管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