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而信息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撐,正逐漸融入全球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之中。中國信息服務業起步雖晚,但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強勁引擎。
但世紀之交美國互聯網泡沫崩盤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財務丑聞,對美國資本市場的重大沖擊至今仍讓人心有余悸。于是有了 SOX 法案 302 條款和 404 條款的出臺,也有了內部控制從理論到實踐的新發展。有鑒于此,本文以信息服務業為分析視角,剖析我國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評價問題,旨在總結該類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規律,進而促進我國信息服務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上市公司分布及評價依據
\\(一\\) 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分布統計
按照證監會“2013 年 4 季度上市公司行業分類結果”,我國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共 123 家。其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 11 家,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 12 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100 家。按此123 家上市公司 2012 年年度報告進行統計,結果如表 1 所示。我國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近一半集中在創業板,深市主板不足 7%,滬市主板和中小企業板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從控股股東性質看,四分之三左右集中在非國有控股企業,地方國有控股不足 10%,中央國有控股近于 15%,總計近 23% 的上市公司屬國有控股性質。
進一步分析信息服務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結構,按表 2 所示信息,中央國有控股公司近一半集中于上交所,36. 8%在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其余近 10%分布于深市主板和創業板; 地方國有控股公司一半多集中于上交所,近五分之一分布于深市主板,深市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則各占 11. 1%。
\\(二\\) 評價依據
根據表 3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評價依據所示信息,我國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 2012 年內部控制報告中,18 家滬深兩市的中央控股和地方控股公司屬于財政部、證監會和兩交所要求的強制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范疇。而滬市 10 家非國有控股公司內部控制自評與審計報告均屬自愿披露; 深市主板 5 家非國有控股公司、深市中小企業板 32 家公司和創業板 58 家公司,則屬于強制披露內控自評報告但自愿披露內控審計報告范疇。另外,深市中小企業板 32 家公司內部控制落實與整改屬著重要求披露的內容。這些則構成對我國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評價的法律依據。
二、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及審計報告披露狀況評價
\\(一\\) 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披露評價
根據 2012 年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信息統計,自評報告披露情況如表 4 所示。深市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的公司全部披露了自評報告,滬市則有 80%的公司進行了披露,尚有 20%的公司未披露。滬深兩市 123 家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中,中央國有控股公司均披露了自評報告,地方國有控股公司有近一成的公司沒有披露,非國有控股公司僅有近 4%的公司沒有披露。整體而言,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的披露狀況較好,只有少數企業沒有披露自評報告。
表 5 列示了 2012 年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未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統計情況。滬市一半多的公司未披露內控審計報告,深市主板則僅有四成的企業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反而情況略好,為近四成的企業沒有進行披露。中央國有控股企業三成多的企業沒有披露內控審計報告,地方控股和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近四成半的企業沒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平均起來,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近四成的企業沒有披露內控審計報告。
\\(三\\) 內部控制報告制度遵循狀況評價
根據評價依據,結合表 6 反映的信息,就內部控制自評報告而言,中央國有控股公司和深市上市公司均按財政部和證監會《關于 2012 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以及深市《關于做好上市公司 2012 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要求,進行了披露。未遵循制度要求進行自評報告披露的,是滬市地方國有控股公司,有 20% 的該類公司沒有進行披露。故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對于強制披露的制度遵循來說,整體情況較好,未來需著重監管的環節在滬市地方國有控股公司。
究其原因,深市自 2007 年即強制要求本所上市公司披露內控自評報告,滬市則一直為自愿披露狀態,2011年才按財政部和證監會要求,分期分批強制要求規定范圍內企業披露自評報告,由于強制披露時間較早,深市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自評報告強制披露的遵循情況要好于滬市上市公司。
就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強制披露的遵循情況看,滬市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中,中央國有控股公司 40%未予以披露,地方國有控股公司披露狀況要好。與此相反,深市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中,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則是中央控股公司執行較好,地方國有控股公司執行狀況更差。就自愿披露情況看,滬市和深市主板信息服務業非國有控股公司內控審計報告均為八成企業未披露,而深市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信息服務業非國有控股公司內控審計報告的披露狀況反而更好。這說明對于深市信息服務業非主板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因其規模小以及非國有控股的劣勢,更希望利用信號傳遞效應,自愿披露內控審計報告,增強投資者信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市創業板信息服務業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有近 5% 的公司被出具的是非標內控審計報告,說明這類公司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意愿強烈,但與財務報告有關的內部控制建設執行情況尚有待加強。
三、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披露信息評價
\\(一\\) 評價指標
由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披露狀況表可知,從數量上看,該類公司披露情況較好,僅有滬市 20%的公司未進行披露,即 123 家上市公司中僅 5 家公司沒有披露。披露質量則需進一步分析評價。財政部會計司 2010 年曾發布《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解》,構建了 84 個明細指標構成的內部控制評價核心指標體系,是到目前為止評價規范制定機構發布的唯一指標體系。
但考慮到截至 2012 年內部控制自評報告的披露,此指標體系不過執行兩個會計年度,且是分類分批執行的,對于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而言,按強制披露要求執行此指標體系還是第一年,面對如此龐大的指標體系,要求初次披露的質量即為高水平的,顯然難度較大。所以考慮到上市公司具體的可操作性,根據《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講解》繼 84 項指標體系后所給出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范例,逐條分解,構建表 7 中所列示的 8 類 17 項指標構成的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披露內容評價指標體系。另外,范例報告中,納入評價范圍的業務和事項囊括了《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的 18 項內容,對這些內容的披露,可以反映出公司內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因此表 7 右半部分列示了 18 項內控自評報告披露業務和事項的評價指標。表 7 所列的兩部分 35 項指標即為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 披露內容評價
分析信息服務業 2012 年滬深兩市 123 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披露信息,去除未披露自評報告的 5 家滬市上市公司以及星美聯合何時能重置主營業務、恢復持續經營能力不明確,暫時無法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相關要求進行系統全面內部控制建設,因此去除該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以剩余 117 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為評價基礎。
對于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披露內容的 17 項評價指標,FW3 描述納入評價的業務和事項是否存在重大遺漏,報告中未予以描述的賦值為 0,明確說明不存在重大遺漏的賦值為 1; JL1 明確給出內控是否有效的結論,未明確給出是否有效結論的賦值為 0,明確給出內控有效的賦值為 1; 其余 15項指標均是未披露賦值為 0,披露賦值為 1。
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披露內容如表 8 所示。對于董事會聲明和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總體情況的披露,除內部控制目標外,均為滬市和深市主板披露狀況明顯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況也明顯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 評價依據的披露,差別不是十分明顯,只是中小企業板和地方國有控股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披露狀況略好??刂品秶呐?,對于 FW1 列示前十大主要風險,無論從上市板塊還是從控股股東性質分析,披露狀況均不理想; FW2 對于納入評價范圍的單位,滬市以及深市主板和國有控股公司披露狀況更佳; FW3 對于納入評價范圍的業務和事項是否存在重大遺漏,除滬市不到一半的公司明確說明不存在重大遺漏之外,其他類型公司均未明確給出結論。評價程序和方法的披露,趨勢較明顯,滬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對于內控缺陷及整改的披露內容,缺陷標準的披露依然是滬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對于一般缺陷和重大缺陷基本都是未予以披露; 整改基本情況的披露是中小企業板略差,但是對于具體整改措施的披露,則是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好于深市主板,非國有控股公司好于國有控股公司。對于內控是否有效的結論,近八成的上市公司明確說明本公司內控有效。概況起來,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內容的披露,總體看是滬市和深市主板公司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滬市與深市主板公司相比,則是滬市公司情況略好; 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中央國有控股公司和地方國有控股公司則沒有較明顯差異。這說明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中的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以及非國有控股公司在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內容的披露上規范性不足。原因可能是這類企業規模較小,完備的內控制度的構建以及自評報告的出具能夠獲得的幫助有限,而實力更強的主板上市公司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能更好地聘請咨詢機構輔助或能夠獲得相關主管部門的幫助或培訓,所以執行效果更好。但是對于具體整改措施的披露,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公司略好于主板公司,非國有控股公司略好于國有控股公司,說明這些企業還是有強烈的意愿健全內控制度,向資本市場傳遞正面信息。
\\(三\\) 評價范圍披露狀況分析
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披露業務和事項的評價,依然以 117 家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 2012年內部控制自評報告為評價基礎。18 項評價指標,均是披露賦值為 1,未披露賦值為 0。從表 9 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對于 X1 到 X5 這類反映公司內控環境事項的披露,組織架構、人力資源和企業文化的披露狀況各類企業均較好,而對于發展戰略和社會責任的披露,則是滬市和深市主板公司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公司,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X6 到 X16 這些反映企業具體控制活動業務的披露,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和擔保業務的披露,幾類企業披露情況均較好。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財務報告、全面預算和合同管理的披露,則是滬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業務外包的披露,各類公司都進行了很少的披露,可能對于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而言,不是主要的業務內容。最后兩項反映企業信息傳遞與溝通的指標,深市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狀況相對略差,其他類型的公司均有所披露。概況而言,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對于評價范圍中業務和事項的披露,整體上滬市好于深市。原因可能是深市上市公司執行內控自評報告強制披露較早,且一直按照深交所的披露要求來出具,慣性使然,對于內控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的遵循情況,不如較晚執行強制披露但直接按照財政部和證監會要求出具自評報告的滬市上市公司。另外,發展戰略、社會責任、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財務報告、全面預算和合同管理的披露,明顯是滬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說明對于中小企業、創業企業和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這些方面內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未來需要重點加強的領域。
\\(四\\) 評價指標披露狀況評價分析
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披露內容與披露業務和事項各評價指標,整體披露情況如何? 以 117 家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2012 年內控自評報告披露內容和披露業務與事項 17 項和 18 項評價指標數據為基礎,應用 SPSS20. 0 進行針對變量的層次聚類,聚類的樹狀結構圖如圖 1 和圖 2 所示。
對于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評報告的披露內容,整體來說,披露較好的指標主要集中在描述內部控制目標、評價依據和內部控制是否有效三項指標; 披露狀況較差的指標主要集中在描述內控評價范圍、程序和方法以及內控缺陷這三類指標,另外內部控制工作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責任以及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組織領導體制的描述,情況也是如此??梢哉f,除了明確表示公司內控有效的結論披露的較好外,涉及到責任認定,具體評價范圍、程序和方法的說明,主要風險列示,評價范圍是否有重大遺漏的結論,評價方法是否適當的結論,內部控制缺陷及整改的詳細披露,這些較敏感的方面,整體披露狀況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就自評報告中評價范圍涉及業務和事項的披露,狀況較好的指標主要包括組織架構、人力資源、資產管理、資金活動、擔保業務、采購業務、銷售業務、內部信息與傳遞和企業文化; 披露狀況較差的指標主要包括發展戰略、社會責任、業務外包、合同管理、工程項目、財務報告、研究與開發、全面預算和信息系統,這些應該是以后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控制度的重點建設領域。
四、主要結論
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 2012 年內部控制自評報告的披露,整體情況較好,未來需著重監管的環節在滬市地方國有控股公司。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情況略差,近四成的上市公司沒有披露內控審計報告; 要求強制披露的公司中,滬市為中央國有控股公司 40%未予以披露,地方國有控股公司披露狀況略好,而深市是中央控股公司較好,地方國有控股公司披露狀況更差些。
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控自評報告的披露,從披露內容的角度看,滬市和深市主板公司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公司。滬市和深市主板公司相比,則是滬市公司情況略好。另外,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中央國有控股公司和地方國有控股公司則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對于具體整改措施的披露,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公司略好于主板公司,非國有控股公司略好于國有控股公司。評價指標中,除了明確表示公司內控有效的結論披露的較好外,涉及到責任認定,具體評價范圍、程序和方法的說明,主要風險列示,評價范圍是否有重大遺漏的結論,評價方法是否適當的結論,內部控制缺陷及整改的詳細披露,這些較敏感的方面,整體披露狀況并不理想。從評價范圍涉及的業務和事項的披露情況看,整體是滬市好于深市各類型上市公司,發展戰略、社會責任、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財務報告、全面預算和合同管理的披露,明顯是滬市和深市主板好于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國有控股公司好于非國有控股公司。評價指標中,披露狀況較好的指標主要包括組織架構、人力資源、資產管理、資金活動、擔保業務、采購業務、銷售業務、內部信息與傳遞和企業文化,其他事項則應是未來信息服務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重點建設領域。
參考文獻:
[1]楊珂玲,等. 基于 TOPSIS 法的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潛力評價研究[J]. 軟科學,2014,\\(3\\) : 130 -134.
[2]徐盈之,趙玥. 中國信息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區域差異與趨同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 : 49 -60.
[3]財政部,證監會. 關于 2012 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Z].
[4]上海證券交易所. 關于做好上市公司 2012 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Z].
[5]深圳證券交易所. 關于做好上市公司 2012 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Z].
[6]林斌,饒靜. 上市公司為什么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 ———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實證研究[J]. 會計研究,2009,\\(2\\) : 45 - 52.
[7]張繼勛,等. 內部控制披露、審計意見、投資者的風險感知和投資決策: 一項實驗證據[J]. 會計研究,2011,\\(9\\) : 66 -73.
[8]李穎琦,等.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信息披露: 問題與改進———來自 2011 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證據[J]. 會計研究,2013,\\(8\\) : 62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