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排污權交易成本構成分析
交易成本最早由羅納德·科斯于 1937 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其認為交易成本是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要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可以看出科斯對“交易成本”的定義較為寬泛,科斯的學生奧列佛·威廉姆斯傳承了老師的理論并進一步把交易成本具體化,從而使交易成本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得到了更好的應用. 威廉姆森把每一次交易都視為簽訂一次契約,于 1975 年將交易成本分為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違約成本幾項,并在 1985 年將交易成本進一步加以整理區分為事前交易成本與事后交易成本兩類.交易成本分類取決于交易事項的本身特質,因此很難窮盡所有事項中的具體交易成本. 現針對排污權交易這一特定市場,以信息流轉為導向,以契約的達成為決策機制的核心,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將交易成本劃分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這樣可以使企業在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控制更具有操作性、協調性和統籌性,如圖 1 所示.
1. 1 事前交易成本
1\\) 信息搜尋成本
信息不對稱性在市場交易中是普遍存在的,交易主體掌握著不同數量、質量的交易信息,在交易過程中往往是掌握較多且高質量信息的主體獲益.在排污權市場中交易主體為充分獲取交易對象的信息,必然會為其付出相應的成本,這種成本的支出是支撐交易進行的必要條件,是具有議價權的基礎保證.
2\\) 議價成本
競爭性市場中交易的達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會導致產權的流轉歷經多次的商討議價,由于排污權的交易過程過于專屬性,目前可供買賣的配額較少,供需嚴重不平衡,市場被少數賣方主導,買方此時有較弱的議價能力,將為此付出較高的議價成本. 但隨著排污權交易的市場化健全程度增強,市場交易容量的平衡,企業的議價成本將有所降低,如圖 1 所示.
3\\) 決策成本
排污權交易市場應是高度信息化的平臺. 市場中,交易的對象不是具有實物形態的商品,而是一份產權契約,除了要考慮交易的物質摩擦、社會摩擦之外,更要降低企業的信息摩擦. 可以通過如設計標準化的合約、建立較為扁平化的決策信息機制等方法來優化決策成本. 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排污權交易主體建立一個針對性強的內部決策框架,將有利于減少決策成本和再交易轉換成本,提高決策效率與質量. 另外,排污權購買行為是最關鍵的決策行為,購買價格歸屬于決策成本。
1. 2 事后交易成本
1\\) 監測成本
對污染物排放的準確及時測定是排污權市場有效運行的技術基礎. 加入排污權市場的排污主體將面臨購買監測設備、配備監測管理人員、維護修理等一系列后續成本,隨著我國對污染物監測水平要求的提高,排污主體將投入更多的監測成本.
2\\) 信用成本
由于投機主義的存在,交易的雙方或采取非正常手段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種投機手段將增加交易過程的監督成本、降低經濟效率. 在排污權市場,企業采取違規手段進行交易、甚至超配額排放污染物而導致信用缺失將付出相應的信用成本.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時,要側重關注信用成本,這是關系企業戰略發展的一項重要或有成本.
3\\) 保障成本
排污權市場作為一個受政策性影響較強的市場,政府無論作為監督者、管理者亦或是交易者都需要設置具有高獨立性的日常事務處理機構. 成立這樣一個專門的治理機構,初始設置成本較高,但其成本可分攤于后續經常性交易中,但是,當交易不活躍時,為這種特殊交易建立專門機構的保障成本就非常之高. 維持這樣一種機制運行而付出的保障成本是為了推動市場的健康運行、解決交易主體的糾紛和保證市場交易能夠良性循環.
4\\) 技術創新成本
從長遠來看,特別是處于快速成長期的排污主體\\( 如圖 2\\) ,如果單純依靠從市場上購買排污權配額來滿足其發展要求,較高的購買成本和嚴格的配額限制將制約著新項目的上線和企業的戰略擴張.排污企業應該減少對外購排污權配額的依賴程度,提高自身的污染治理能力,對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的引進研發勢必將成為企業負擔的一項成本.
2 排污權交易成本外部影響因素分析
2. 1 區域環境政策
目前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多是以省市區域為劃分依據,市場的交易量、活躍程度和規范程度等一系列市場特征將受該區域環境政策的影響,甚至是否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化制度都是由區域政策決定,所以區域環境政策將對交易成本起到宏觀性重大影響,是市場化的推動力量.
2. 2 法律法規體系
環境資源能否得到有效的配置,關鍵在于其產權是否可以確定,同時,產權的確立又是交易的先決條件,排污權市場的有效運行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健全的法制不僅能夠明確產權歸屬,還可以解決經濟外部性的問題和規范交易流程,這將直接影響雙方達成交易所花費的多種成本,比如議價成本、監測成本、違約成本和保障成本.
2. 3 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設計
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中有 3 個重要因素影響著交易成本,同時這三者之間又相互作用與決定,如圖 3 所示.
1\\) 排污總量額度
排污總量一般由環境主管部門根據區域的環境政策、環境負荷現狀、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綜合考量. 排污權總量不僅決定區域環境質量,還關乎參與交易的主體競爭激烈程度,甚至直接影響著排污權交易市場的活躍程度.
2\\) 排污權初始分配方式
根據“科斯第二定理”可知在交易成本不為零的情況下,產權的初始分配將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 目前主要的初始分配方式包括無償授予和有償分配兩種,有償分配是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采用拍賣、定價出售等方式進行分配,更好地體現了排污權的產權價值. 主管部門決定采用哪種分配方式將影響著交易主體信息搜尋成本、議價成本的高低.
3\\) 政府主體角色定位
政府主體作為市場中特殊的一方,其自身的定位將對市場產生一系列連帶作用,如果政府作為監管者只對市場中不良現象進行整治和引導,而不進行過度的參與甚至交易,企業在交易過程中將面臨更低的支持保障成本,因為政府機構為市場的健康運行擔當了監督保障者的角色,這有利于市場的規范并促進企業多次交易.
3 排污權交易成本內部影響因素分析
3. 1 信息獲取能力
噪音交易理論認為只有在價格體系中包含足夠多的噪音,才能夠刺激投資者進行信息收集,價格體系才能夠得以維持. 在目前排污權市場“買多賣少”的情形下,需求方如果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及時全面地獲取排污權市場信息,解決交易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有利于減少事前交易成本,對交易的達成起到推動作用.
3. 2 非限制排污量處理能力
企業在權衡內部處理非限制排污量的成本與市場中排污權交易價格后,將對治污方式進行選擇,如內部治污成本低于排污權市場價格,企業將以項目所需排污量扣除內部處理排污量的差額,進行外購排污權; 如內部治污成本高于排污權市場價格,企業將采取全部外購排污權的方式處理項目排污. 而內部治污成本的高低取決于企業治污技術引進及研發能力,不斷減弱的環境納污能力和升高的排污權交易成本將促使企業提高排污治理能力,降低內部治污成本.
3. 3 排污項目內在排污需求量
企業管理者應該審視現有排污項目的后續發展潛力和新上線項目的預計排污量,如圖 4 所示,根據項目發展戰略和目標市場成長態勢,預計項目所需排污量并規劃購買排污權配額,如明星類的項目往往需要更多的排污配額. 項目發展戰略將決定著企業的排污總需求量和排污權購買戰略,進而影響決策成本和信用成本等交易成本.
3. 4 交易機會成本
在排污權交易市場,為取得滿足項目開展的排污權配額,交易主體往往會提高交易價格以獲取排污權額度,此時交易主體不應該忽視機會成本對決策的影響,特別是目前排污權總量供給不足、甚至實行配給的條件下,機會成本將高于會計成本,交易主體應注意獲取手段、付款時間及方式以降低機會成本,交易機會成本一般是直接隱性影響著交易成本.現將排污權交易成本動因及其對交易成本的影響變動總結如下,見表 1.
4 統籌排污權交易成本管理以提高市場健全程度的對策
4. 1 強化排污權交易高層設計
1\\) 完善排污權交易體系設計
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的三要素為排污總量、初始分配方式和政府角色定位. 第一,排污權交易市場的排污總量應嚴格根據地區生態環境負荷與經濟發展需求衡量,采取科學嚴格的工業測定方法確定區域的環境負荷,在此基礎上核算市場排污權交易容量. 第二,排污權的界定與初始分配方式對企業的決策有著直接的影響,最初的權利界定與分配方式出現偏差,必然對其后的交易產生根本性的影響,甚至是決定企業出售或購買的核心因素,應該避免采取無償贈予等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初始分配方式. 第三,在排污權交易市場中,政府應主要定位于監管者角色,高效客觀的監管是發揮排污權交易市場制度優越性的基石,監管者的角色定位能明確政府責任,防止交易成本轉嫁,保證市場的有序運行.
2\\) 建立跨區域的排污權交易平臺
見表 2.
3\\) 推行排污權商品的多元化交易為促進排污權交易市場更加的活躍,一個有效途徑是增強排污權的可流動性,試點開展排污權租賃、抵押、期權等交易方式. 引入多元交易機制、多元交易形式、多元交易主體的思想盤活交易市場,解決暫時性供需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并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例如,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為排污權租賃的開展搭建了較為完善的制度保障,于 2010 年平湖市環保局印發了《關于開展化學需氧量排放指標租賃的意見\\( 試行\\) 》的文件,使“COD 排放指標租賃市場”有序規范運行. 截止到2012 年底,平湖市共完成租賃 18 余筆,交易金額38. 5 余萬元.
4. 2 提升企業交易成本管理能力
1\\) 加強交易主體邊際成本管理能力
企業對排污權交易市場參與的意愿及其在排污權交易中的收益受企業自身的邊際減排成本影響較大. 交易企業間的邊際成本差異越大,所能產生的成本節約也越大; 正是這種差異化的存在促使交易的發生,企業的邊際減排成本差異越明顯,交易發生的可能性也越大,越利于排污權交易市場的運行. 如圖 5 所示,甲企業在整個 OC 階段邊際排污成本持續降低,乙企業在 OC 階段邊際排污成本不斷增加,正是由于甲企業對邊際排污成本進行了較好的管理,在 CD 階段甲企業在絕對排污成本也取得了低于乙企業的優勢. 另外,在 OA、AB 階段,甲乙企業邊際排污成本差異較大,增強了企業間排污權交易流動的可能性.
2\\) 加大對污染治理技術升級研發的投入
整個社會必須營造一種污染治理技術升級改造的客觀條件,這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其他企業進行交易,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惜售的心里,釋放交易容量. 這樣在進行排污總額控制的基礎上,市場中可供交易的排污權配額會大幅增加,排污權交易市場會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企業角度分析,雖然加大對污染治理技術升級研發的投入在初始投資時會面臨較大成本,但隨之企業的邊際排污成本不斷降低,如圖 7 中的甲企業,這將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環境競爭力.
5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對排污權成本構成進行細分后,歸納總結出影響排污權交易成本外部因素包括區域環境政策,法律法規體系,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設計,而內部因素包括信息獲取能力,非限制排污量處理能力,排污項目內在排污需求量,交易機會成本. 針對內外部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在排污權交易高層設計和企業交易成本管理能力兩方面提出對策. 有利于企業根據成本產生的內外部動因加速資源流動、配置和優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 陳 磊,張世秋. 排污權交易中企業行為的微觀博弈分析[J]. 北京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5,41\\( 6\\) : 926 -934.
[2] COASE R.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Economics,1960,3: 1 - 44.
[3] 周志方,肖 序. 國外環境財務會計發展述評[J]. 會計研究,2010\\( 1\\) : 79 -96.
[4] 胡 民. 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排污權交易市場運行機制分析[J]. 理論探討,2006\\( 5\\) : 83 -85.
[5] 金 帥,盛昭瀚,杜建國. 排污權交易系統中政府監管策略分析[J]. 中國管理科學,2011,19\\( 4\\) :174 -183.
[6] 張勁松,曹偉萍 . 排污權交易成本動因分析[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2,28\\( 1\\) :106 -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