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在面臨特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時,對自身的管理目標設定進行修正,對經濟管理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整,發現更能夠體現社會要求的管理制度的創造性活動。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社會生產力水平在地域上和行業上又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特點,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活動具有漸進性、自發性和多元化等特征。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所孕育出的企業管理轉變過程的內在特質,也是我國企業管理創新機制作用的結果。
一、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特征分析
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具有鮮明的特征,不同地區的管理模式具有相當大的差別,而國家和企業自身在企業管理創新當中發揮的作用也處于一種磨合的過程。就總體而言,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活動在不同的地區和行業之間具有較大的差別,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創新過程也大相徑庭,但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創新方向始終沒有發生變化。
\\( 一\\) 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具有漸發性特征
漸進改革和漸進創新是我國經濟社會變革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宏觀經濟層面,從完全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間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而微觀層面的企業管理創新也具有這樣的內在特質。
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漸進性轉型而進行的。我國的企業管理制度經歷了放權讓利、承包制、利稅改革和最終的產權改革等階段。在改革開放和整個社會經濟轉型的初期,國家在宏觀上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概念。承認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否定超前的產品經濟理論是這一時期經濟社會改革的重心。與此相適應,我國的企業管理制度開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向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進行轉變。但是在這一時期,企業擁有的經營權依舊相對較小,伴隨著市場因素的不斷孕育和人們的思想認識的逐步轉變,價格機制逐步成為社會經濟轉型和改革的核心問題,如何將價格由國家統一核算的產品價值轉變成受到供求波動影響的資源配置信號,是當時的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問題,與之相適應,價格機制也逐步地轉變著企業的管理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成本收益機制為核心,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成為企業管理的新趨勢。
這一時期,為了能夠引導企業建立起一種真正的市場化行為模式,我國開始嘗試承包制和利改稅的改革措施。
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希望成本收益機制和價格機制能夠影響企業決策,使企業充滿活力。這種帶有市場社會主義理念的經營方式在我國曾經長期實施過,并給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截至目前,我國的企業管理轉型工作和創新工作是以企業的產權改革為一個歷史性階段成果的。建立起現代產權制度,以產權關系作為資源配置的有力工具是這一改革的核心目標。
\\( 二\\) 多元化是我國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形式特征
企業管理制度改革和創新在總體上應當服從市場經濟改革的總體目標,但是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的企業上,企業管理創新的形式應當具有不同的特征。這種管理創新形式的多元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朝著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方向前進的一個體現。
1. 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在管理制度創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質。大中型國有企業在改革創新過程當中往往側重于處理好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加強所有者的監督力量,防止產權虛置現象的出現是我國國營企業的創新目標。公有產權在權利人方面具有分散性,公有制企業也具有產權上的不可分性。在這一背景之下,產權虛置的問題就容易發生。所有者在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當中缺位,經營者憑借經營權和信息的不對稱優勢,逐步地將企業轉變為一種內部人控制的模式,這些問題是公有制企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而民營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當中,往往傾向于借助家族力量進行運營,家族式企業本身蘊藏著權責不清的可能,有限責任制度難以被確立,管理也難以做到科學化,這就給眾多民營企業造成了管理紊亂和效益低下的禍根。中國是一個具有漫長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封建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宗法制影響給中國的企業管理帶來了裙帶關系橫行的問題,但是家族勢力又是中國眾多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當中必須依賴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適應我國社會結構的前提之下,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改革是我國家族制企業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2. 不同行業的企業由于自身的生產規模和技術結構,也具有管理創新方面的差異??傮w而言,資本密集型企業往往以財務管理為企業管理的重心,通過提高資本的收益率,降低投資的風險來實現企業管理制度的變革。而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往往傾向于通過規范化的員工管理制度和勞動雇傭制度,以法制化和規范化的員工管理雇傭手段作為企業管理創新的突破口和出發點。技術密集型企業和金融業往往側重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手段,以現代化的電子商務平臺作為降低自身的投資風險和成本的手段。不同行業的企業在豐裕要素方面具有差別,為了降低密集度大的要素的成本,企業應當努力地實現相關要素的優化管理。因此,不同行業在自身的成本結構的基礎之上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創新重點。
3. 由于我國不同的經濟地理區域在歷史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的作用之下會形成一種產業結構方面的差別,這種差異最終會帶來企業的生產工藝和資本有機構成等方面的巨大差別。面對不同的產品所帶來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結構的差別,不同的企業對自身的價格和產品組合的選擇也會具有一定的差別,這些差別最終會導致企業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標存在巨大的差別。一般而言,生產工藝比較復雜的企業,往往對技術創新的獎勵比較重視,而充分競爭市場結構之下的企業,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市場收益情況,努力地實現成本的節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管理創新活動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行業乃至不同的市場環境之下,企業的管理革新的目標和側重點也都是不同的。
\\( 三\\) 我國企業管理創新具有自發性的特征
我國企業管理變革具有很明顯的自發性的特色。所謂自發性指以個體的需要為導向,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同特定時期的國家政策和法律并不完全吻合的一種特征。
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和變革,正是我國單個企業不斷對相對陳舊的國家法律和政策進行突破的過程,這在改革開發的過程當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先有改革實踐,再有改革的方向和政策是對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自發性特征的最好表述。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制調整的方向并不明確,經典的蘇聯式社會主義計劃管理模式及東歐國家在經濟改革當中實踐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和市場經濟模式,都曾經被我國的學術界所討論。在這種改革方向并不明確,發展道路處于探索階段的情況下,我國的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和企業管理人員對陳舊的教條的突破具有很大的關系??傮w而言,當時的企業管理模式創新主要按照逐步脫離國家的直接行政控制,以價格和利潤為杠桿進行經營的方向進行。在企業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的概念沒有完全建立的條件下,重視利潤和價格,重視市場的供求規律而不是上級的行政指令,對于很多廠商而言是具有較大的挑戰性的。在政企分開沒有完全落實的情況下,每進行一次對原有體制的突破,都可能給改革的推動者帶來直接的影響。以承包制為例,最初進行承包的企業往往都要面臨著巨大的外在壓力,企業的管理人員也要面臨改革失敗的風險。但是承包制所帶來的企業活力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最終得到認可,國家最終也將承包制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全國加以推廣,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這一背景之下,改革的實踐往往最終通過良好的成果為上級所認可。國家的相關政策也是在這種逐步改革過程中被完善和修正。在改革過程中體現出的企業和管理經營人員的首創精神和主觀能動性,是我國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內在特色。
二、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動力機制
企業作為以利潤最大化目標為運營目的的經濟組織,其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應當首先考慮利潤因素,但是在我國的改革過程當中,企業管理創新的動力機制相對復雜。這與我國經歷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艱難轉型的總體背景是緊密相連的。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的動力機制主要包括政府的公共選擇機制和企業的微觀決策機制兩個基本部分。
\\( 一\\) 政府的理性選擇是企業管理創新的重要外在動力
我國的企業管理模式改革事實上和國家行政力量的不斷推動是緊密相關的。而政府推動企業管理機制變革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理性選擇,政府需要不斷地籌措資金維持公共產品的供給,而改革開放之初的國有企業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財政負擔,民營企業的發展狀況也直接影響到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數。
1. 政府的行政開支需要是政府不斷推動企業體制創新和改革的內在動力。在公共選擇理論的視角之下,政府事實上正是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在財政學理論當中被1力的不斷提高,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就會不斷增大,并且這種財政支出壓力的提高速度會快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在這一背景之下,政府希望能夠引導企業實現良性發展,以獲得更為充足的財政收入。我國所建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事實上非常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能力,而財政在經濟發展當中所發揮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正是市場經濟體制穩定運行所必要的外在條件。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通過福利和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國家財政支出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事實上正是推動政府用行政力量對企業的發展進行指引的直接動力。
2. 在我國的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大量國有企業事實上因自身的虧損和經營不善為政府的財政支出帶來巨大的壓力,成為國家的巨大負擔。根據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內的 《短缺經濟學》所揭示的理論,國營企業往往希望通過與政府的緊密聯系實現預算約束的最大化,這就形成了比較嚴重的擴張沖動。在價格機制已經引入經濟體系的情況下,這將導致投資過熱,企業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并最終造成非常嚴重的結構性通貨膨脹,企業的利潤水平也相對較低,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
大量虧損的國營企業使國家財政資金的相當大部分被企業所消耗掉。而企業所提供的稅收并不能夠滿足國家的財政收入的需要,因此,國家在此背景之下往往會傾向于進行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和改革。
3. 由于我國的個體私營經濟逐步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國家對個體私營企業的管理狀況的關注程度也必將顯著提高。將大量的企業管理人員納入到黨校教學的對象當中來正是基于這樣的根源。由于我國處于轉型階段,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產生于我國長期處于短缺狀態的背景之下。這種背景之下,大量民營企業生產一些質量要求相對較低的產品,大量的從業者也都出身于社會底層,缺乏必要的知識積累和素養,這最終導致我國的大量民營企業家給整個社會以一種素質低下的印象。
為了能夠減少企業經營決策失誤帶來的社會經濟的損失,引導企業管理人員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就成為重中之重。
4. 通過管理創新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對于各級政府的行政首長而言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的領導干部考核任命體制當中,通過地方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評價一個領導干部施政的成果,已經成為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之下,各級官員為了能夠獲得行政職務方面的提升,紛紛鼓勵和支持轄區內的企業的發展,實現科學管理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能夠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這就成為政府推動企業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在需要。
\\( 二\\) 適應市場環境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條件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大量產業已經開始出現一種廠商市場力量消失,產品高度替代,廠商贏利能力不斷下降的內在問題。在產業升級換代依舊處于推進過程當中的客觀背景之下,控制自身的產品成本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維持生存的法則。而一些企業也已經嘗試開始發掘新的產業,努力搶占市場,憑借新興市場產品差異化水平較大,對產品價格的控制能力較高的特點,發掘自己的利潤增長點。這些企業往往側重加強技術管理和創新,甚至以改變股權結構,將知識成果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融合到所有權改制過程當中,對技術要素的產權加以充分的重視和肯定。
但是不同的管理創新模式并不是絕對的互相區別的。
同一企業往往在側重于進行某一方面的管理制度創新的同時兼顧其他管理環節,最終使企業得到發展。以新產品的推廣為例,通過新技術的開發所形成的新產品,在能夠給企業帶來較好的價格控制能力的同時,并不能保證企業能夠具有較高的利潤,因為市場勢力并不等同于成本優勢。成本優勢僅僅是市場勢力的一個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在這一背景之下,廠商也會控制自身的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加強創新,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而一些以成本控制為管理創新中心的企業,也必然面臨著產品創新的壓力。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當中強調的產品生產技術沒有革新的問題,最終會導致整個行業出現嚴重衰退問題的論斷,事實上就揭示了企業管理制度變革的內在要求,逐步側重產品的研發管理正是這一問題的解決策略。
[參 考 文 獻]
[1]蘇敬勤,崔淼. 復雜情境下中國企業管理創新類型選擇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2011\\( 4\\) .
[2]蘇敬勤,崔淼. 核心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適配演化[J]. 管理科學,2010\\( 1\\) .
[3]舒昌俊,等. 企業管理創新評價機制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 4\\) .
[4]陸園園,薛鐳. 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 19\\) .
[5]李毅. 基于 ERP 的企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2\\(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