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又被稱為傳感網,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我們熟知的互聯網,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物聯網用戶端不僅是個人,還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
1 物聯網技術發展現狀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在物聯網技術中,物聯網數據傳輸科學是最重要的一環,關于物聯網數據傳輸科學研究方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ASCENT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ITRIS,麻省理工學院, IBM, CrossbowTechnology公司等眾多美國高校及知名企業對數據傳輸技術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美國政府大力推進家庭智能能源系統,力爭到2020年,60%的美國家庭有望安裝智能能源管理系統,預計全國能源開銷較10年前最高可減低20%;2011年,日本政府重新啟動了大地震后一度擱置的政府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戰略,該戰略是對2009年提出的“i-Japan”戰略的再一次升級,致力于大數據應用所需的云計算,物聯網,社會化媒體等智能技術開發,根據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的分析顯示,日本大數據、物聯網應用帶來的經濟效益將超過2500億美元。與此同時,西班牙、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也在加緊部署相關的發展戰略,逐步推進物聯網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我國的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無線自組織網絡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傳感器網絡實驗室、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在物聯網數據傳輸理論及應用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也將“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及智能信息處理”作為“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對于數據傳輸技術構架和產業模式的形成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來自中國的聲音:物聯網概念自1999年誕生以來世界各國都對其高度關注。在我國,中科院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與其它國家相比具有先發優勢,2006年10月,中國計算機學會傳感器網絡專委會宣布成立,該委員會是一個非商業性的、產學研結合的學術機構;是全國范圍內學術溝通、合作交流以及吸引企業參與并加速傳感器網絡產業化進程的良好平臺。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考察時提出“感知中國”,2011年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并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目前我國的物聯網技術研發水平已處于世界前列,擁有從材料、技術、器件、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產業鏈,與美國、德國、韓國一起,成為國際物聯網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這也為物聯網在公共安全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6].
在現實生活中,物聯網與大數據結合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物聯定位技術可以使駕駛員正確快速地找到目的地。通過對道路車輛數量與行車狀態的監控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道路的使用率,當使用率過高影響行車質量時,說明道路需要擴展以緩解交通壓力。又如,對比車輛行駛路線,可以方便、快捷的知曉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以及路線。人們購物時,通過定位系統的應用,可以知道用戶的實時狀態與具體位置,通過對用戶停留的柜臺進行分析,就能預測他所感興趣的商品,通過其行進途中的液晶廣告牌對其推送感興趣的商品廣告,拒絕了干擾顧客的“垃圾廣告”,并能對顧客之后的購物內容進行分析,得知廣告的推送效果如何。再如物聯網在家庭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手機或電腦,對家中的空調、電飯煲甚至開水壺進行遠程控制其何時供暖,何時煮飯、燒水等。另外,物聯網在農業、消防、節能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2 公共安全物聯網背景、內涵及基于RFID定位技術在社會公共安全防范工作中的典型應用
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7],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風險及矛盾交織并存,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自然災害處于多發頻發期,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中強地震呈活躍態勢,自然災害及其衍生、次生災害的突發性和危害性進一步加重加大;2)安全生產形勢嚴峻,我國安全生產基礎薄弱,一些地方和企業責任不落實、監管不到位,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預防事故發生和實施有效救援的任務繁重而艱巨;3)社會安全面臨新的挑戰,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面對頻發的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公共安全事故,亟需構建公共安全監測物聯網來感知公共安全隱患,以及解決突發事件發生后各部門之間如何互聯互通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