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發展農村建設,縮小農村與城市建設以及經濟上的差距,對于我國社會全面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性價值。在我國,農村通過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約束治理農村公共資金的投入,宏觀調整農村公共產品的供應量,對于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水平的全面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改變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不同歷史環境下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產生的經濟績效以及產生緣由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整體情況以及世界宏觀背景均有差異。為進一步研究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對于經濟績效的作用機制,從經濟績效的角度,研究歷史推移下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變遷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新中國改革開發制度的實行以及稅率的改革作為歷史分界點,分別對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的時期、改革開放之后到稅率改革之前的時期、稅率改革之后到現在三個時期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產生的經濟績效以及導致如此結果的緣由進行概括與分析。
1.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實行以前,經濟績效角度下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新中國成立以來,百廢待興,在制度以及政策的實行方面我國尚處于摸索階段。改革開放相關政策實行之前,我國農村受到城鄉二元制度的影響,形成了以集體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公共產品的供應量遠遠達不到群眾生活所需,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建設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除此之外,我國農村的政府機關結構過時,思想腐朽,導致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后。農村社會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務平臺,致使農業生產普遍存在高投入、低產出的尷尬局面。在這一時期,造成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低經濟績效產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不合理的農村公共管理制度造成了當時我國農村公共事業效率極低,不僅離經濟發展所需相差甚遠,更給農民收入帶來沉重負擔,阻礙了農村社會經濟的進步;其次,當時在公共事務的管理方面過分強調公平,極大地撲滅了農民投入生產的熱情,也導致農村生產效率不高。
2.改革開發實行之后到稅率改革以前,經濟績效角度下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通過相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一時期,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產生的經濟績效存在波動變化,農村經濟基本呈現高速提升-增速略減-提速提升的局面。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其一,在當時農村公共管理制度之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無法滿足提高農村生產力以及發展農村經濟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農村勞動產出和農村經濟績效;其二,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制約了公共投資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農村住戶相對離散的分布模式以及落后經濟觀念,農民普遍缺少公共投資意識,農村公共投資對于經濟的發展貢獻微??;其三;某些農村政府為了提高政績,建造超標準公園、廣場等“高檔浮夸的”公共產品,表面上優化了人民生活環境、促進了GDP的提升,但真正對于經濟的貢獻以及民生的改善卻是收效甚微,實屬勞民傷財。
3.稅率改革之后到現在,經濟績效角度下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稅率改革之后,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隨著科學有效的公共服務平臺的貫徹落成,已經逐步匹配農村人民生活以及生產活動的需求。同時,農村政府積極開展對于農村公共事務管理制度的徹底性革新,確切落實改善農村公共產品治理結構、優化管理機制,明晰權責分配,為農村公共事務的科學管理提供保障。到今天,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已經基本實現與經濟發展的有效溝通,并且充分迎合農村經濟發展進程,創造出愈發卓越的經濟增長績效。
二、從經濟績效看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變遷給現代農村建設帶來的啟發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到,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對于經濟績效的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使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產生經濟績效呈現高效率、高產出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趨勢,從經濟績效角度下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變遷可以總結達到以下啟示和戰略:
1.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需要在匹配農村經濟水平的條件下進行改進與調整。人民公社時期,在社會盛行的浮夸攀比之風的作用之下,農村在開展勞動生產的過程中忽略了自然環境條件以及有限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投入,最終導致農村公共管理制度與農村實際經濟水平極不協調,過度“超前”的公共管理制度甚至成為了經濟健康發展的阻礙。經濟發展的效率需要公平的公共事業管理加以保障,而與此同時,公平的公共事業管理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效率之上才能成為現實。脫離效率的公平是不健康的公平,是經不起時代考驗的公平;而離開公平的效率是不穩定的效率,不能夠符合社會和諧發展的宗旨。
2.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與管理。在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改進過程中,對于公共產品的供給的管理方法也隨著不斷優化:由最開始的產品規模方面的改善,到產品結構問題的解決,再到現在實行的產品效益壁壘的突破,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創造的經濟績效得到了穩健高效的提高,這些都是政府構建“公共服務平臺”的科學結構以及實際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得到,實現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合理高效產出經濟績效,建設具有科學導向作用、長遠發展目光的公共服務平臺至關重要。效率低的平臺建設無法保證經濟發展與投入資源的相互協調;只有高效率的平臺才可以維護農村經濟發展的科學公平氛圍,為農村社會經濟的進步提供智慧補給以及保護屏障。
3.由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產出的經濟績效應當要作用于改善民生。經濟水平的提高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供了重要資源與保障,但是如果最終經濟收益不能應用到社會建設、人民生活中,那么經濟收益將不再具有發展以及評估的價值。近些年來,在我國,某些政府僅關注“GDP”的增長,無視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優化,導致農村群眾依舊“病痛無錢醫”、“學校無法上”.經濟效益經濟條件是提高了,但是農村人民的生活品質、服務需求卻依舊沒有得到改善與滿足。因此,為了讓經濟真正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產出的經濟績效應當要作用于改善民生。
三、結語
全面發展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進步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價值,通過經濟績效角度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變遷,積極優化農村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對于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整體的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尋舸。 從經濟績效看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變遷[J].貴州社會科學,2010,06:114-119.
[2] 趙 海 莉 . 論 新 農 村 建 設 的 五 大 支 柱 [ J ] . 現 代 臨 床 護理,2008,01:01-02.
[3]王紅林。 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公共投資作用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