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莞人"融入城市社會存在的問題
第一節 政府管理創新與制度瓶頸的矛盾。
一、戶籍制度障礙。
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戶籍制度,是"新莞人"融入城市社會存在的首要問題。戶籍制度最大的負面影響是削弱了"新莞人"的自由流動,對"新莞人"的轉移形成體制性障礙。二元制戶籍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于城鄉間勞動力流動,也是城鄉統籌的攔路石,甚至加大了各階層之間的裂痕。在二元制戶籍制度下,"農業戶口"在各種物質利益上與"非農業戶口"有著很大的差別?;诠べY收入較低,加上享受到的利益又較差,"農業戶口"下的"新莞人"與"非農業戶口"下的"老莞人"之間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大量"新莞人",缺乏應有的安全感,無法在城市安心、自由消費。戶籍藩籬使"新莞人"生存在城市邊緣,基本上只能以勞動力的資格存在,不能以本地居民的身份存在,缺乏當地戶籍人口應有的被尊重和保護。
在當前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已遠遠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戶籍制度也正在被調整,但過往其帶來的各種壁壘、利益分化還影響著"新莞人"融入城市。
二、公共教育制度壁壘。
毋庸置疑,以義務教育為基礎,以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在促進社會公平發展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成為了分配身份、資源的前提性制度安排。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有著更大的可能性在畢業后謀求到一份收入較高、較為體面的工作,從而躋身中產階級甚至富裕階層;而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會因知識的缺乏、技能的落后以及資源的匱乏,而缺少向上爬升的空間。更值得我們正視的是,當前的公共教育資源安排還遠未到公平的階段,包括"新莞人"在內的廣大農村子女甚至經濟較為落后的城市居民子女,獲取的教育資源明顯要少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居民子女。拿"新莞人"來說,其子女要么難以得到好的教育資源,要么要付出更多的"借讀費"或"贊助費"等各種費用才能得到基本的受教育機會。與此同時,對于很多就讀于民辦學校的"新莞人"子女來說,隨時沒書讀的危險一直存在,學校的硬件和軟件也很難適應當前社會對學生基本素養的要求。
另外,"新莞人"家庭在社會資源、物質條件等方面或多或少都處于匱乏狀態,決定了其很難投入足夠的物力去供養子女上學,以至于"新莞人"子女畢業后躋身中產階級的機會大打折扣。因此可以說,基于客觀因素的制約,"新莞人"家庭即使在教育這一看似公平的領域里面,也面臨著不公平的境遇。
三、社會保障制度缺陷。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和政策文件,"新莞人"與其他我國公民一樣,本應享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如社會保險,情況特殊的還能獲得社會救助。在 20 世紀末,住房制度改革以來,相關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也持續推進,并且能覆蓋到"新莞人"群體。其中,社會保險則包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養老保險等五險。
以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為例,我國自 2001 年開始不斷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包括出臺職工參保繳費年限提升則養老金標準相應提升的制度,鼓勵就業人員主動繳費參保,同時依托公民的個人賬戶,不斷做實,積累養老基金。
實際上,養老保險難以覆蓋到"新莞人".因為"新莞人"本身靈活就業,難以統籌、歸集和管理,加上當前養老保險現收現付體系也不完善,"新莞人"繳費的積極性較低。
從社會救助體系來看,不同地區的社會救助水平及國家有關社會救助政策的執行程度均不一樣,而且只有當地戶籍人口才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獲得最低生活保障。
從住房保障來看,雖然有關于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制度陸續出臺,住房公積金政策也日益完善,但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以經濟適用房政策為例,其本以保本微利為原則,并實行申請、審核和公示制度,但現實中的"新莞人"想申請經濟適用房卻是困難重重。經濟適用房的政策還不夠公開透明,經濟適用房的建設總量并不能滿足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經濟適用房本身也存在面積不合理和質量不過關的問題,同時還存在著真正需要者申請不了而不符條件者弄虛作假得以申請的情況。
四、城市社區自治制度缺失。
外來人口規模龐大、來源分散、異質性強、流動頻繁且缺乏單位組織依托,政府主導的外來人口管理模式已遠遠難以適應管理需求,城市社區又因缺乏行政的綜合協調與管理職能無法承接。近年來,雖然東莞不斷增加對"新莞人"公共服務的供給,但卻很難平衡覆蓋到所有"新莞人",相關政策信息也難以被"新莞人"獲悉。
在社會融合上,"新莞人"要融入當地社會,除了收入和戶籍等硬性條件外,生活觀念的差異、語言、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妨礙其更好地融入。雖然政府在民生問題上不斷作出努力,試圖通過解決與流動人口相關的重要民生問題從而克服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會的障礙。但是,目前政府對"新莞人"如何適應東莞環境,如何融入到社區的服務管理體系中,這些問題仍處于相對空白的領域,需要由更多社區層面的政策措施才能解決。
第二節 經濟轉型升級與市場失靈的矛盾。
一、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善導致的問題。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本身發育不完善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市場化程度不平衡,市場總體均衡性水平較低,要素市場、金融、政府行為、市場交易等方面的改革都有待加快。
自發的市場經濟導致的失業、收入差距擴大、經濟周期性波動等問題,正在嚴重影響到"新莞人"融入到城市社會的進度與程度。就業崗位供給總量的增長趕不上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增長,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技術需求的革新,既在客觀上壓縮對勞動力的需求,又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些都將導致"新莞人"的就業成為一個大問題,從而導致"新莞人"融入城市社會的經濟基礎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收入差距擴大形成的貧富差距問題,也在給"新莞人"融入城市社會帶來一系列管理問題。
二、企業轉型壓力帶來的社會責任問題。
當前,各類企業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更、加快發展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矛盾、社會結構深刻變化與社會管理體制不完善的矛盾,都需要謀求轉型升級,一是盈利手段必須調整,二是經營策略必須完善,三是企業管理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實施。企業不僅是經濟實體,通過經營盈利,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并且提供勞動崗位,其還必須參與內容日益豐富的社會建設。其社會責任具體包括: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責任、科學發展與交納稅款的責任、可持續發展與節約資源的責任、保護環境和維護自然和諧的責任、公共產品與文化建設的責、扶貧濟困和發展慈善事業的責任、保護職工健康和確保職工待遇的責任、發展科技和創自主知識產權的責任。一方面,很多企業在轉型時期本身肩負著比較大的發展壓力,無法分配足夠的財力、物力對在企業中從業的"新莞人"加以保障;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即使有能力,卻對轉型時期自身本應承擔的責任認識不夠、重視不足,特別是忽視企業責任中對"新莞人"保障的承擔。
三、經濟收入和社會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經濟收入差距的擴大和社會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在加大"新莞人"融入城市社會的難度。一是起點不公。低償占有甚至無償占有社會公共資源的電力、石油、供水、通信等壟斷行業,依靠壟斷式的經營手段,獲取高額利潤后將紅利分配給企業員工,結果就是員工收入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二是規則不公和執法不公。資源占有不公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將使社會內部更加容易形成各種利益集團,進而對政府的各種改革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實施產生極大干擾,增加政府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的成本。
社會公共資源分配的不均,一方面會影響"新莞人"融入城市的信心,久而久之有可能使得"新莞人"不僅無法融入城市,而且可能會向農村退卻;另一方面,對于大多數有意愿融入城市的"新莞人"來說,各種不公會加大"新莞人"融入城市的難度,進而會影響到城市的發展甚至穩定問題。
第三節 社會需求擴大與社會建構滯后的矛盾。
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難度加大。
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東莞"新莞人"已穩定徘徊在歷史高位,總體數量常年是戶籍人口 4 倍以上,數量龐大,結構復雜,人口流動性大,給社會管理和服務帶來了極大壓力。黃、賭、毒等丑惡現象在"新莞人"群體中滋生蔓延。販毒案件數量連年增長,其主要犯罪人員是"新莞人",被強制戒毒的吸毒人員也有 30%左右是"新莞人";參與老虎機賭博,聚眾賭博、開設賭場等行為居高不下。流竄犯罪也是"新莞人"的主要犯罪形式之一,由流竄犯實施的搶劫、搶奪犯罪數量呈不斷增長態勢。比如在 2010 年,流竄犯案件數是所有刑事案件數的3/4,案犯數在所有刑事案犯數的 78.2%."新莞人"犯罪中,有組織犯罪和故意傷害等暴力性犯罪居高不下,其帶來的危害也日益突出。比如幫派類犯罪團伙屢打不絕,嚴重危害當地的治安狀況?;跂|莞特殊的行政區域架構,"新莞人"的犯罪活動特點使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難度加大。比如,犯罪活動空間往往在相鄰的鎮街之間移動,行蹤飄;作案手段及方式上,各種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新型搶劫、搶奪手段不斷涌現,作案工具也逐漸從摩托車過渡到面包車甚至高級小轎車。另外,由于近年來經濟形勢并不樂觀,企業發展壓力大,很多企業未能妥善處理勞資糾紛,甚至因經營不善倒閉、破產,導致以企業員工群體成為新型不穩定因素。
二、社會綜合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高達 800 萬數量的"新莞人"給東莞的政府服務及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加大了社會管理難度,大幅增加了社會綜合管理成本。由于嚴重的人口比例倒掛現象,流動人口數倍于本地戶籍人口,若讓"新莞人"與本地戶籍居民同等、同質、同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東莞財力顯然難以承受。例如,僅僅是義務教育均等化問題,就給東莞財政帶來了巨大資金壓力。又例如,在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過程中,很多"新莞人"可能失業或者是不得不調整勞動崗位,這牽涉到如何安排足夠的新就業崗位甚至社會穩定的問題。還比如,如何加強交通消防安全監管,增加監管人手,保證監管全覆蓋?如何管理好"新莞人"租住房屋的相關問題?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快速獲取資訊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服務"新莞人"的效率?
如何引導社區加強管理,使社區成為"新莞人"的家園?這一系列問題都有賴于創新社會管理加以解決。
三、新老莞人的文化沖突。
"新莞人"來自五湖西海,有著與"老莞人"不同的思想觀念、語言體系、風俗習慣、文化認同等,由此導致"新老莞人"之間存在心理排斥,難免爆發沖突。一是在工作單位上,新老莞人難有時間和條件互相交流,即使有交流,也無法深入到文化層面。二是在居住地域上,新老莞人大多在不同的地域單位居住,"新莞人"多住在新建的商品房社區或租住在出租屋中,"老莞人"則多住在自建房屋或一些新建商品房社區中,居住空間的隔離導致新老莞人難有交流。三是在生活方式上,"新莞人"多群聚于以"新莞人"為主體的老鄉圈、同事圈及相同愛好圈中,也難以和"老莞人"有交流機會?;谠械奈幕町?,加上因工作和生活的隔離而難以消除文化隔閡,新老莞人之間文化融合的難度比較大,甚至偶有文化沖突,這些都在精神層面阻礙著"新莞人"融入城市社會。
第四節 公民素養培育與公民社會發展的矛盾。
一、"新莞人"個人素養對城市融入的影響。
城市融入包括經濟整合、文化接納、行為適應、身份認同等內容。經濟整合是指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經濟結構方面面臨的挑戰及在勞動就業、職業聲望、經濟收入、社會福利、教育培訓、居住環境等方面以目的地人群為參照對象的融入情況。文化接納即流動者對流入地的語言、文化、風土人情、社會理念的了解和認可程度。它包含文化了解、語言能力、語言實踐、各種價值觀念等多個指標。
行為適應是指流動者不僅理念上認同、而且行為上能夠按照流入地認可的規矩和習俗辦事、實踐著流入地認可的行為規范,言行舉止向當地人靠攏。身份認同是指流動者與本地人及老家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歸屬感及對自己是誰、從何處來、將去往何處的思考及認知,是社會融入的重要指標。
"新莞人"的個人素養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融入城市社會的速度和程度。其個人素養影響著經濟收入,影響著其社會理念的了解、形成和實踐,影響著行為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也影響著身份認同的科學性。從筆者的調研和觀察來看,"新莞人"群體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務工人員的文化知識儲備不足,法律意識不強,對東莞本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了解不夠甚至沒有意愿了解,都影響著"新莞人"融入東莞。
二、"新莞人"城市適應性問題。
"新莞人"城市適應性是指"新莞人"在行為上能夠按照所融入城市認可的風俗習慣和行為規范辦事,言行舉止向城市市民靠攏的能力。人際交往、社會網絡、婚育行為、生活習慣、社區參與、健康和教育行為、行為失范等都是衡量行為適應的指標。與誰交往、如何交往、交往面有多寬直接體現了行為適應程度;他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是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辦事反映出他們了解當地文化習俗的程度,折射出其行為適應水平。從農村的生活工作方式向節奏緊張的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轉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流動人口的人際交往關系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親緣和地緣關系層面,具有內向性、鄉土性,規模小、密度高、趨同性強、異質性低等特點,客觀上形成了與流入地主流社會及文化相疏離的現象,降低了流動人口在城市的適應性,并可能導致行為失范等偏差行為。比如,"新莞人"大多聽不懂粵語,很多也沒有意愿去學習粵語,在與"老莞人"交流時存在語言隔閡的問題,進而影響到"新莞人"與"老莞人"之間親密關系的形成,影響到"新莞人"融入城市。
三、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對"新莞人"思想的影響。
傳統農業文明孕育的小農意識在"新莞人"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莞人"融入城市社會。一般來說,小富即安或小農意識下,缺乏變革主動性,甚至是對變革持反對態度,有意無意地回避變革,求穩是心理主要特征;從思維方式來看,由于長期生活在農村,與當前城市發展脫節,認識范圍較窄,思維方式往往封閉僵化,進而呈現出依賴經驗、過于片面和不理性等特點;在價值觀念上,則表現為過分追求平均主義,在大事小情上患失。
傳統農業文明對"新莞人"思想的影響,使得不少"新莞人"的行為習慣與城市管理格格不入。不少"新莞人"雖身處城市,卻沒有意識到改變自身農村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依然我行我素,一如既往地按照農村人的生活習性待人處事,隨意占道、大聲吵嚷、亂扔亂撒等行為,并未隨著生活地點的遷移而消失,容易引起來源于相關管理部門和當地居民的歧視或厭惡。還有不少"新莞人"公共道德意識薄弱。原有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使"新莞人"的工作意識、時間意識、效率意識和衛生意識與城市生活有很大差距。不少"新莞人"不苛求居住和生活環境,加上生活習慣差異,造成在城市隨意傾倒垃圾,有些"新莞人"則可能迫于生活壓力而擺攤經營,都有可能擠占原本不寬敞的公共道路空間,影響東莞市民的出行和車輛通行,客觀上降低了"老莞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