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融入是事關城市化和社會改革成敗的重要關鍵。當前外來務工者的主要流向是各大中城市。如何讓那些為城市建設、社會發展、經濟騰飛付出過巨大努力的老一輩、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有序流動、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并且實現由農民性質向居民性質的轉變,避免發生部分國家因人口和勞動力轉移造成大量貧民窟、社會貧富分化加大、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等嚴重社會和經濟問題,是當前我國推進社會主義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東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大量的流動人口進入東莞,使東莞成為全國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東莞人口規模急劇擴張并從經濟上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必然會面臨著在新的社會構成下的利益關系調整、文化沖突、社會管理體制變革及新體制構建等問題,其實質是由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引發人口遷移過程中的社會融合問題,也就是"外來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會問題".2007 年 4 月,東莞市把外來流動人口統一改稱為"新莞人".
外來人口融入城市問題的愈益突出,既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也是城市化進一步推進中的一大難點。大量流動人口的存在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道路的必然產物。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加強城市化的質量,關鍵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化。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新莞人"這一群體非工非農,亦工亦農,非城非鄉,亦城亦鄉,具有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內涵。我國正處于人口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具有長期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目前學者研究人口城市化的對象主要集中于重要城市和一線城市,而對二三線城市的研究得較少。本文擬從外來務工融入東莞這一社會現象入手,以實地調研為手段,以相關的社會學、公共管理理論為依據,對比國內外人口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和研究成果,探索城市化快速發展背景下東莞應對外來公務人員的社會和經濟融入的對策,以期對二三線城市應對和解決人口城市化相關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
2.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化".要改變中國固有的城鎮化路徑,穩妥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化質量,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如何把握新型城鎮化的關鍵點,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
東莞地處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也是我國外來務工人員相對集中、城市人口結構比較特殊的大中型城市,"新莞人"融入東莞城市社會,不僅是加速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擴大東莞內需的需要,也是維護東莞社會穩定的有力舉措。
積極促進"新莞人"融入東莞城市社會是管理好"新莞人"群體、從根本上解決"新莞人"問題、加快建設和諧幸福新東莞的戰略措施。
近年來,東莞市在推進"新莞人"融入東莞城市社會方面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實際上東莞所面臨的問題遠比政府所想象的復雜和特殊。本文擬立足于中國城市化背景,運用公共管理治理理論,對東莞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問題進行研究。本文將在對外來務工者("新莞人")的內涵及其特征進行闡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這一特殊群體,并對推進其加速融入東莞,最終實現市民化的現實意義進行闡述。在研究東莞的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社會問題,即"新莞人"融入東莞城市社會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揭示這一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尋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因此,就現實意義而言,本人試圖在剖析東莞外來人口現狀和管理模式的成效與不足基礎上,提出相對系統和可操作的就業、收入、義務教育、社會保障、文化認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理論方案,為東莞市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相適應的外來人口管理模式提供參考和依據,從而改變直至終結"新莞人"社會"邊緣"的狀態,推動外來人口和諧融入東莞社會。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動態。
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緩慢,在發展初期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農村勞動力,以至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眾多,與此同時,第二產業則往往發展迅速,能得到資金的大量投入,從而不斷擴張,需要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軌跡的差異,會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城市人口的比重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第一產業的發展而不斷上升,則是城市發展史的普遍情況。比如初始階段,城市化較慢,人口比重會低于 25%,到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比重可能會拉升到 60%~70%,這是美國學者諾瑟姆的觀點。
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認為,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和城市的失業狀況決定了一個農業勞動者是否遷入城市。
還有學者認為,決定勞動力遷移的因素有很多,但家庭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
(二)國內研究動態。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學者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融入(也稱"新市民的培育")展開了有益探索。歸納總結相關文獻,外來務工人員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外來務工人員概念界定研究、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心理學研究、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制度研究、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問題的社會參與研究等等。
1.關于外來務工人員概念界定研究。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概念,不同的學者因為研究方向或重點有差別,表述上也會有區別。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新生代農民工是出生在 1980 到 1990 年代,不斷從農村走向城市謀生的人群。王艷華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是指 20 世紀后 20 年間出生的農民工從農村村民向城市市民轉化的過程。
楊子等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具有鄉村文化的農民不斷適應城市文化的過程。
劉萬云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指新生代農村人口逐漸從農村走向城市并慢慢向城市居民轉化的過程。
2.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的研究。
在城市中工作、生活,沒有老一輩農民對農村的那種情感,融入城市又面臨隔閡,新生代農民工就可能成為被架空的"邊緣人",這是劉清華的觀點。
李晶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被邊緣化并排除在城市之外,面對"農民"與"市民"之間的尷尬處境。
陳豐認為新生代農民工進入了城市只是"虛城市化",并不是市民化。
3.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制約因素的研究。
(1)制度因素的研究。除開二元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學界一致公認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之外,鐘德龍、陳銀蓉認為勞動力市場制度、教育培訓制度及政府管理的不到位也是制約因素,賀鳳娟認為社會保障制度、就業制度、城市住房制度也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原因。
(2)經濟因素的研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因素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前提。嚴行等認為,城市的各種物價一直以來上漲較快,而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一直不高且增長緩慢,確確實實制約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王志勇認為城市安居的成本高于合理的水平,成為新生代農民工不能承受之重,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阻力。
(3)社會文化因素的研究。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文化差異成為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文化因素。王新等認為,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時很難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及時融入城市,同時又或多或少會被城市居民歧視。
王澎濤、陳景升也認為城市市民在心理上較難接受新生代農民工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阻力。
(4)個體因素的研究。簡新華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本身接受的系統學習不多,進入城市前后也很難有技能教育的機會,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在自身素質上很難適應城市生活的要求。
劉清華認為城市環境的需求高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個體素質提升程度,也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4.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對策的研究。
張建麗等認為國家應著力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提供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張舒婷、趙文靜認為社會政策要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要為農民工實施權益保障,加強農民工的資本建設。
(三)研究述評。
從以上研究現狀的梳理可知,國內外學者更多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立足于城市化的背景,對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社會問題進行某一方面的專項研究。而立足于公共治理的視角,從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角度,結合某個城市的個案,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實證研究的尚屬空白。而這正是本人立志于該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三、研究方法及預期成果。
(一)研究方法。
本文為了盡量達到研究的預期目的,主要運用了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獻分析法、二是實證研究方法(以東莞為個案,采取訪談法、調查問卷法等方法開展實證研究)、三是綜合比較分析法。
1.文獻分析法。
本文通過查閱關于城市化和人口市民化問題的相關文獻,擬歸納總結出我國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相關問題,進而對我國流動人口的城市化提出相應對策。
2.問卷調查及訪談法。
為完成本研究,本人到東莞市部分鎮(街)的建筑工地、娛樂場所、街頭巷尾、廠礦車間、技工學校、車站碼頭和農民工市場等場所,對"新莞人"及部分老莞人進行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最后整理統計調查問卷,得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分析依據。
3.實例分析法。
通過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客觀分析,結合我國城市化進程所發生的問題,分析研究我國引用借鑒外國城市化經驗的可行性。
4.比較分析法。
本文通過對我國人口城市化和國外人口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對東莞市人口城市化和其他城市人口城市化進行縱向的對比分析,總結出我國人口城市化的現狀、發展趨勢、特點和不足。
(二)創新之處。
"新莞人"融入東莞城市社會,不僅是加速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擴大東莞內需的需要,也是維護東莞社會穩定的有力舉措。本文立足于中國城市化背景,通過對東莞市外來務工者(也稱"新莞人")融入東莞的狀況、國內外城市化狀況和經驗、東莞市容納外來務工者的意義和條件等調研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公共管理治理理論分析"新莞人"融入東莞所存在問題和原因,并在研究東莞的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社會問題,即 "新莞人"融入東莞城市社會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這一特殊群體,并對推進其加速融入東莞,最終實現市民化的現實意義進行闡述。通過揭示這一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中等城市城市化問題的應對方法和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
本文可能的創新之處在于:一是立足于公共治理理論視野,從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等角度,系統地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二是圍繞"新莞人"開展實證研究;三是通過對東莞這一人口結構特殊的城市的人口城市化問題進行研究,探索我國二三線城市人口城市化的有效途徑。
(三)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