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一、研究背景。
從全球城市的面積來看,城市的面積僅占地球陸地面積的 3.4%,然而就這不足 3.4%地城市面積集中了全球 85%的基礎設施和 60%的世界人口,其工業產值更是占據世界產值的四分之三。世界各地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交通樞紐等都是借助城市而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伴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及周邊地區又成為促進國家、地區乃至全球不斷發展的基礎?,F代城市安全受城市本身復雜的基礎設施的限制和制約,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需要水、電、氣等必需的生活設施配置,加之為更好的讓居民享受生活,其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也需要不斷完善,這就導致了城市安全必須面臨多樣性、多發性的問題。當前城市安全的概念及外延正隨著世界的變化而不斷充實完善,從傳統的軍事安全、政治安全不斷向諸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如恐怖主義、生態安全、信息安全、疾病蔓延等領域延伸擴展,逐漸形成包含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綜合安全。從國家視角來看,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作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集中體現著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城市安全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已日益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集聚的主要場所,成為各種組織機構活動的主要舞臺,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雖然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但和平不等于安全。根據西方著名學者貝克(2003)提出的理論,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使我們處于一個與非工業化社會完全不同的風險社會中?,F代化城市生活產生的危機與傳統社會危機有著明顯的不同,其危機表現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難以預測和監管,危機爆發后傳播速度快,影響程度大,破壞性遠遠高于傳統社會危機事件。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城市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危機爆發日益復雜、頻繁、激烈,在城市經濟、城市生產生活、城市安全等各個領域都爆發了的危機事件。在現代傳媒網絡技術的影響下,城市安全事故、城市群體事件、城市高危傳染病流行事件、城市環境污染事件等城市危機事件頻頻產生放大效應,造成不良影響,這對加快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的形成現實的威脅性,使得現代城市越來越置身于各種危機之中。城市的安全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及時預見,有效化解和妥善處置各類危機事件。因此,加強對城市危機管理的研究成為我國政府及國際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話題。
二 研究意義。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加之我國目前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深水區和攻堅期,各種社會矛盾、自然矛盾聚集于城市,使得城市處于一個危機的極度不穩定狀態,各種城市危機事件頻繁。如果城市危機一旦爆發,在網絡媒體的催化下,產生連鎖反應,導致危機事件不斷放大,進而產生非常嚴重的破壞和經濟損失。因此,有效提升城市危機管理水平,妥善處置城市危機,確保城市安全,已成為當前我國城市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昆明(Kunming),又名"春城",作為云南省僅有的特大城市,在云南發揮著其他城市無法替代的政治、經濟作用,其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商業、旅游城市,二十一世紀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以及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樞紐和門戶。昆明向東與貴州、廣西相連可通沿海,向北經過四川、重慶可進我國中原腹地,向南與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相通,向西可通過緬甸這條戰略大通道與南亞、非洲相連,昆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乃至中東、南歐、非洲的橋頭堡,是我國實現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樞紐城市。
昆明屬北緯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從氣候上來看,昆明干濕季節明顯,大風、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極易對昆明的城市安全造成影響。如 2013 年 7 月 19 日受短時間的強降雨影響,導致昆明市城區發生了"719"暴雨洪澇災害,給昆明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從昆明的社會、經濟條件來看,昆明市城區集中了許多生產企業以和商業機構,一旦有企業出現安全生產事故,都將引起嚴重的負面影響。如僅 2013 年一季度,"昆明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 539 起,死亡 121 人,受傷 509 人",又如每到冬季長水機場的大霧,給昆明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負面的社會影響。另外,昆明優越宜人的氣候條件和美麗的自然風景,每年都有大批國內外游客慕名來昆明旅游、休閑,如若發生危機事件,其后果將不堪設想。如 2013 年中石油云南煉油項目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及 2014 年發生 301 特大暴力恐怖事件就實實在在的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當前,昆明市正在努力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區域性國際城市和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橋頭堡",正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在 2014 年昆明兩會上提出了產業升級轉型、建設生態文明、保障改善民生、統籌城鄉融合、打造旅游名城和擴大對外開放六大工作重點,而這六大重點工作項目的實現必須以昆明市的社會穩定安全作為保障。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組建一個統一高效的城市危機管理體系,對促進昆明市的經濟發展、確保人民生活穩定財產安全,使昆明經濟可以穩定快速向前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昆明市的城市危機管理,有利于昆明市服務型政府改進,有利于昆明市政府應對危機預警及處置城市危機事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昆明市政府全面履行其管理職能。昆明市政府作為昆明市的管理方,有責任和義務為昆明市的社會穩定、市民安全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當然,也只有昆明市市政府具備昆明城市危機管理的合法權力和管控能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攻堅克難期,城市危機事件爆發的頻率和危害性、破壞性也不斷擴大,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城市安全的質量要求也愈來愈高,這就促使政府要不斷進步,妥善處理城市危機事件,為市民提供更加高質量的安全服務。為此政府需要不斷提高處置城市危機事件的管理能力,不斷完善創新城市危機管理體制。研究昆明城市危機管理,健全和完善昆明危機管理的體制和機制,有助于推動昆明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三、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開始,歐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城市危機研究并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而是分散在多個社會學科當中進行研究,較為成熟全面的城市危機研究主要在政治學、行政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中進行。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美蘇對抗的冷戰局面下,兩極格局分化嚴重,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以及兩大陣營之間的國家關系沖突不斷,各種區域性、國際性危機頻發,世界各國在民族解放、政治體制改革、經濟發展不均衡和宗教矛盾激化等情況下不斷發生各種危機。受世界局勢影響和現實社會需求,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便掀起了第一輪危機管理的理論研究,危機管理在國際關系與政治領域等方面實現了質的突破。這期間歐美國家就危機管理主要從理論基礎、國際危機關系研究、危機處置以及在危機事件中的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主要以赫爾曼(1972)為領軍人物,這個學派從國家高度出發,認為危機是危機決策者對當前形勢的一種判斷和分析,認為危機實際就是一種情境模式,包含了"三個要素:決策團體、決策人物、具體情境,這三個要素的特點是決策團體的首要目標遭遇危機威脅,具體情境出乎預料,而給決策人物做出反應的時間十分有限";第二種觀點是主要以查爾斯·麥克利蘭(Charles McClelland,1978)為代表,該學派以國際層面的高度為出發點,認為危機是一種國家之間關系產生巨變的一種情境,認為國際危機由國家之間的輸入與輸出超出了一定的數量和頻率導致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進而產生危機,其危機研究主要是"對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研究分析,研究重點為集體緊張局勢的形成和管理".而研究危機處置的學者則將危機定義為一種決策情境,當決策人物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面臨嚴重威脅,危機事件及其不可預知的發展形勢給人類社會帶來高度的緊張局勢和嚴重的壓力時,決策人物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使決策團體在危機中可以安全發展,并且要確保危機將帶來的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在此情境中決策人物必須做出正確恰當的決策以及具體可行的危機處置措施,該學派把危機管理理論看作為決策理論的一個特殊領域。在冷戰期間,危機研究領域產生了如《國際危機》、《決策的實質》、《災難中的組織行為》、《社會沖突的職能》等的代表其研究成果的學術著作。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關系進入后冷戰時期,國際形勢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國際組織和國家之間不再把兩極對抗作為首要任務,這個時候受壓抑的各個國家內部的一些諸如收入不均、教育不公平、人權等深層次矛盾便以城市危機的形式不斷地表現了出來,隨之歐美學者也把危機的研究領域拓展到各類自然災害和社會矛盾沖突引起的各類城市危機事件,而不是僅局限在傳統的國際關系和軍事安全領域。例如,2001 年美國的"911"恐怖襲擊,2003年的全球非典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的全面爆發以及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等,這些重大危機事件導致國家之間的關系、國家內部正常的生活秩序處于一種極度活躍的不穩定狀態。當公共管理研究將危機研究納入視野后,各國政府和管理學界便從如:心理學,公共關系和國家安全等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去研究城市危機管理,其研究領域也重點轉向了社會領域。隨著以電子計算機等為代表高科技時代的來臨,為對城市危機管理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深入研究提高技術支持,危機管理的研究學者便利用電腦建立數據模型來進行分析研究。與此同時,在危機管理的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綜合管理學、政治學、安全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進行綜合性研究運用,并使其成為政府危機管理的正常模式,即:
危機監控,預警,決策,處理和善后。此階段的代表人物為羅伯特·希斯,可以說他是歐美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危機領域研究的旗手。他的代表著作為《危機管理》(2001),在書中提出了現代危機管理的 4R 模型,即:Reduction(減少)、Readiness (預備)、Response (反應)、Recovery (恢復)。
如今,在歐美等西方國家中,危機管理學術界都把危機管理研究看作為朝陽領域,目前的研究都形成了系統化、體系化。如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許多城市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城市危機管理模式,并制定了與城市危機管理職能的相配套法律法規體系,同時也增加了專業化、高水平的城市危機管理機構。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評述。
我國自古就對危機研究十分重視,成書于西周時期《周易》一書就提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又如《舊唐書·魏征傳》提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等,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這些關于危機的研究充分說明了我國自古就重視危機的研究工作。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先后經歷了對印對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文化大革命等人為災難和諸如 1958 年的自然災害、1998 年長江洪水等各類各樣的自然災害而形成危機,雖然新中國成立后的危機事件都在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得以順利渡過,但就目前我國的危機管理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危機管理的理論制度建設和實際危機管理的水平上都與歐美發達國家差距很大。
在上個世紀末,中國人民大學的許文惠教授、張成福教授在國內沒有任何現成中文書刊資料可供學習借鑒的條件下,通過大量艱苦的勞動付出,出版了《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一書,填補了我國在城市危機管理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拓荒意義在 2001 年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成立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危機管理研究隊伍并與當年出版了《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一書,該院又于 2003 年出版了《國際危機管理概論》,這些舉措彌補我國政府機構在城市危機管理研究上的缺失,代表官方主流思想。在"非典"危機事件發生后,我國政府在這場危機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引起我國許多學者的思考和重視,全國各高校和社科院所等都紛紛成立非典危機研究課題組來研究城市面對危機時的對策建議。當前我國很多院校都籌建了危機研究機構和,并組建了危機管理學科體系。
仔細梳理我國學術界在城市危機管理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外有關城市危機管理理論的引介。我國危機管理研究學者們紛紛將歐美等發達的西方國家各種成熟危機管理著作翻譯成中文。如《危機管理》(諾曼·R·奧古斯丁等著)、《危機管理:一套無可取代的簡易危機管理方案》(勞倫斯·巴頓著)、《危機管理》(羅伯特·希斯著)等著名危機管理書籍都翻譯成為中文,供我國學者學習研究??梢哉f,這是這些譯著為我國學者學習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危機管理論開啟一扇大門。
第二,我國危機管理學術界通過對歐美等發達的西方國家危機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學習,并結合實際案例和中國國情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現代城市危機管理的基本框架。其中,如薛瀾教授于 2003 年編著的《危機管理一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余明陽教授于 2010 年編著的《危機管理戰略》、王芳教授于 2012 年編著的《危機管理與領導藝術》(2012)等危機管理書籍,符合中國城市危機管理的現實情況,為中國城市危機管理研究和實踐指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三,針對我國在城市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國危機管理研究者結合自身實際和專業情況,提出意見看法和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針對歐美等西方國家在一些重大城市危機事件中所采取的危機管理措施等進行介紹總結,從中吸收借鑒對我國城市危機管理有利的經驗做法。如趙成于 2008 年在他的《國外大城市危機管理模式研究》書中綜合分析了歐美等發達的西方國家大城市危機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危機處置程序,重點研究了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城市危機管理的組織構架和應對危機的處置情況,并以個案分析研究的方式探討了美國處置 "9.11"恐怖襲擊危機事件、日本處置阪神淡路大地震危機事件等典型的城市危機事件危機處置、危機善后及危機管理的狀況,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意見建議,這對于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危機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習參考借鑒價值。
2.在危機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方面,李朔(2010)從法律角度入手,重點就目前城市危機管理中法律法規方面存在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指出,我國目前缺乏一部全國性的城市危機管理法;二是在日益頻繁且類別繁多的危機事件中,有些非傳統危機領域(如金融安全、恐怖襲擊等)存在著立法空白;三是在城市危機處置過程中我國目前救援機制不健全不規范。為此,李朔自己針對城市危機管理的意見建議是從健全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和危機救援機制、規范危機管理中職權等方面來健全完善我國城市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
1和完善城市危機管理機制上,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從宏觀層面逐漸轉向微觀層面,針對我國城市社會生活中危機管理的各個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觀點和意見。例如劉新苗(2012)針對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地區分布廣,民族大雜居小集聚的情況,加之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提出了民族地區城市危機事件與其他非少數地區不同的特點,諸如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區域經濟不發達和自然環境惡劣等特點,并依據這些特點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提出了自己解決辦法和具體措施。
4.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信息化建設取得顯著的成績,現代媒體借助信息技術的翅膀飛速發展,我國許多學者也把目光投入到我國城市危機管理中新聞輿論宣傳管控和媒體傳播機制探究層面。龐成龍(2012)和楊娜(2013)在不同的城市危機管理論述中都提到了媒體在城市危機管理中應起到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自律,引導新聞媒體人員提髙自身素質,增強民眾危機信息的有效了解,保障公民的知情權,配合政府危機管理部門準確、及時地發布穩定公眾情緒的權威消息,對城市危機事件中政府的處置過程進行有效監督,同時應避免傳播虛假信息或隱瞞真實信息等消極作用。
5.在城市危機管理中應加強社會參與機制的健全完善。張翔(2010)認為在危機管理中,對于社會主體方面的法律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危機事件中的救助者與被救助者權利義務關系定位不準且缺乏有效的監督,在危機管理中第三方組織可以彌補政府危機管理上的人員、技術的不足,第三方組織還可以促進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提高。當前,政府應對第三方組織等社會團體參與城市危機管理開辟渠道,建立統一指揮和管理體系,健全完善我國城市危機社會參與機制,積極引導第三方組織等社會團體的發展,并為社會力量參與危機管理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以及必要的政府支持。
四、研究思路及創新點。
(一)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以比較分析研究方法、文獻整理研究方法、系統分析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了解昆明城市危機管理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從國家安全學、管理學、社會學的綜合視角入手,以社會燃燒理論、社會沖突理論、城市安全理論等相關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從城市(urban)這一特定的社會組織著眼,通過昆明近幾年發生的城市危機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確保本文論據充實、論述精準,為昆明市城市危機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參考。
(二)研究創新點。
縱觀目前我國關于城市危機管理的研究,基本上是對國外相關危機理論、發達國家的經驗介紹,或就基于公共危機理論下城市危機管理體系的某一方面、整體上進行闡述研究。就基于城市安全(urban safe)(即處于城區范圍內的人、財、物、地及各種各樣的合法正當活動的安全,其核心要素是確保人的安全)這一特定框架下城市危機管理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沒有較為全面且完善的論述和研究。本文從城市安全這一特殊角度著眼,運用了城市安全理論、社會燃燒理論和社會沖突理論的相關知識對城市危機的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重點就危機產生的根源和進行解釋說明,并提出昆明城市危機管理的相關對策建議,使政府能夠客觀地應對危機并進行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