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財務報表審計中的問題探究
【第一章】財務報表審計的社會基礎和制度保障研究緒論
【第二章】公眾公司財務報表審計概念與范圍的界定
【第三章】美國公眾公司財務報表審計概述
【4.1】美國財務報表審計的社會基礎
【4.2 4.3】美國財務報表審計的制度保障
【第五章】我國財務審計的社會基礎和制度保障
【第六章】國內財務報表審計中的不足
【總結/參考文獻】我國財務報表審計優化研究總結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美國公眾公司財務報表審計概述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國會通過《1933 年證券法》確立了財務報表審計制度。該法案規定:一個公司若想申請上市,其必須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一份注冊說明書,其中包括:招股章程和相關證券的信息以及公司業務的說明和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
此外,上市以后的公司,其年度的財務報告也需經過審計。美國之所以建立起財務報表審計制度,與 20 世紀 30 年代的美國經濟、社會狀況不無聯系。雖然,在當時,世界上少數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財務報表審計制度,但是,美國的財務報表審計制度對世界的影響更為巨大,本章著重探討美國的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3.1 美國建立財務報表審計制度的社會背景
3.1.1 20 世紀 20 年代的"群體性癲狂"
許多抱著很多夢想而缺少預見的人把20世紀20年代這個難以置信的年代稱為"新時代"[29].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依靠在戰爭中迅速積累起的雄厚資金,開始大規模生產,與此同時,還大力推行弗雷德里克·W·泰勒的加強工人勞動強度的科學管理方式或"生產合理化運動",廣泛采取自動傳輸裝置,革新技術,實行標準化生產,力求以較低的人力物力成本,生產出比過去還多的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從圖 3.1 中可以看出,在 1919-1929 年間,美國制造業人均小時產量指數逐年遞增,年平均增長約 40%,人均小時產量的增加使得美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其中對美國社會影響最大的是汽車工業,其產量從1900年的4000輛激增到了1929年的480萬輛,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輛車。
制造業的迅猛發展推動美國社會空前繁榮,國民生產總值、制造業生產指數、消費價格指數和失業率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在 1919-1929 年間波動較大。表 3.1列出了國民生產總值、制造業生產指數、消費價格指數和失業率這幾項指標在1919-1929 年間的變化情況,圖 3.2 和圖 3.3.分別列出這四項經濟指標的發展趨勢。從表 3.1 中可以看出,在 1919-1929 這十年中,雖然前三年國民生產總值出現了收縮趨勢并于 1921 年達到最低點,但在 1921 年之后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增長,1929 年更成為大蕭條前美國經濟發展的頂峰。
股市是社會經濟的晴雨表,美國經濟社會一片繁榮,其股市更是牛氣沖天。作為美國股市標志的道瓊斯工業指數從 1921 年的 75 點飆升到 1929 年頂峰時期的 363 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 33%[32].美國股市的繁榮離不開兩個著名結論,1924 年,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在《用普通股進行長期投資》一書中提出了這兩個結論,他認為,第一,股票收益總是高于債券,并且這種狀態將會一直持續;第二,股票與其他資產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允許投資者享有美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33].史密斯的這兩個結論支撐起了 20 世紀 20 年代股市的長期繁榮。股市繁榮的景象以及埃德加·史密斯的結論給社會民眾帶來了美好的預期,再加上當時的社會風氣,多少使人們感到人人都有發財致富的可能,他們紛紛將資金投入股市[34].從下面幾個數字就可以看出"一戰"后的十幾年中美國股票市場投機活動的瘋狂程度:資本市場上發行的新股的數量從1822 只,躍至 1929 年的 6417 只;證券上市數量從 1925 年的 5.54 億股,增加為 1929年的 11 億股;股票的價格也以驚人的速度飆升,普通股證券平均價格的增長幅度幾乎達到 300%.股票交易所中人頭攢動,大量抱著發現夢想的人紛紛涌向紐約,匯集到華爾街,甚至出現了股票暫時短缺的現象。此時的人們已經失去理智,如同 18 世紀 20年代的英國人們一樣,出現了大眾性的幻想和群體性癲狂。
3.1.2 美國 1929 年股市崩盤催生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早在 1926 年,路易斯·布蘭代斯就說過:"我希望我將我無法理解的為什么很多人還不破產的這一現象記錄在冊,這個整合過程和證券泡沫推動了股市的繁榮。我的預見能力將受到巨大的打擊--除非一年之內發生一次大的崩盤。"[35]
雖然這場風暴比布蘭代斯的預言來的稍微晚些,但它還是來了,并且影響比它的到來還要巨大。
在 1929 年 9 月 3 號(美國勞工節)之后,股市就開始下滑。英格蘭銀行為停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匯兌中的地位,提高再貼現利率或銀行利率,并從紐約撤資,這些舉措使得美國股票市場的價格下跌幅度比以往幅度更大、速度更快。10 月 15 日,證券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拋售的現象。在 10 月 24 日下午,證券市場完全陷入恐慌之中,成交額達 12,894.650 股,價格下跌之速,連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都趕不上。在 1929年 10 月 29 日,這一天,人們在市場中不計價格的大肆拋售股票,幾乎沒有人考慮買進,在閉市時,成交額達到創紀錄的 16,410,030 股,據《紐約時報》統計,將近 50種股票的價格下跌 40 檔,不僅如此,在等市場外國股票交易所、美國較小交易所、古物市場,價格慘跌也接近恐慌程度。1929 年 9 月至 1932 年 7 月,美國的股市下跌過程中雖出現小幅回升的現象,但是作用甚小,美國的道瓊斯工業指數也不斷下降,從363 點跌落至 41.22 點,跌幅超過 88.64%;證券交易所股票的市值從 897 億美元跌至156 億美元,債券價值也從 490 億美元下降到了 310 億美元,其中新發行的 500 億美元證券有一半幾乎或者根本毫無價值。從此,美國進入了經濟大蕭條時期。
3.1.3 市場經濟背景
1929 年,股市崩盤后,不僅大多數投資者血本無歸,即便是那些風險畏懼型而將資金存入銀行的市民們也沒能逃出一劫,銀行將資金投入股市,但他們也隨著投資商的倒閉而倒閉了,在經濟危機后的幾年里,7000 多家銀行破產,14 萬家工廠倒閉,1700萬人失業,美國經濟面臨解體的厄運。
從狂熱中清醒的人們開始將懷疑、憤怒的目光再次聚集到華爾街,他們發現,經濟危機的源頭是 1929 年股市崩盤,即股市泡沫的破裂,股市泡沫的形成與不斷增長與失真的財務信息相關,當時市場信息不對稱,透明度欠缺,因而股市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泛濫,人們依據虛假信息購買股票,相反,少數人利用內幕信息來大肆操盤,牛市最終被種種失真信息所打敗。社會公眾認為,華爾街應當對這次股市崩盤以及隨后而來的大蕭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希望有人能對此負責,希望美國政府能夠對混亂無序的證券市場進行規制,希望能對發行人公司、銀行以及專業的證券交易商進行嚴格的治理。
與此同時,人們還進一步認識到,雖然在 20 年代各個州都有"藍天法",但是,由于"藍天法"只在各個州內實施,且各州的"藍天法"中對證券發行采用不同的標準,有的實行嚴格的管理,如加利福利亞洲,有的強調信息公開,采用嚴厲的行政和刑事手段來懲治欺詐行為,如紐約州,有的州管理則比較寬松,證券發行人、投資銀行或者經紀人可以通過郵件逃避任何州的監管,這些情況使得"藍天法"形同虛設,美國政府當時很難規范整個證券市場。因此建立一部適用于各個州的法律迫在眉睫。
為解決上述問題以及更好地維護市場秩序,美國國會不斷探索以尋求解決之道,在 1933 年和 1934 年,美國國會分別通過了《1933 年證券法》和《1934 年證券交易法》。這兩部法案是美國在 1929 年的華爾街股市風暴及隨后的大蕭條背景下所通過的法案,而且它們都是為了保證證券市場上信息的真實、透明而制定。其中《1933 年證券法》中明確要求在證券交易所申請股票上市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必須經過注冊會計師審查,必須向社會公眾披露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財務報表,而《1934 年證券交易法》則提出公眾公司應當向社會公眾持續披露已審計的財務報表。自此,公眾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制度在美國正式確立,并且在上述兩部法案的影響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具體推動下,財務報表審計活動不斷走向合理化和規范化。
3.2 美國公眾公司財務報表審計的社會意義
美國財務報表審計制度的建立,意味著從此以后,公眾公司必須發布經獨立的專業機構審計過的財務報表。該項舉措從表面看,對防止虛假財務信息,保證財務信息的總體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但若從更深層次分析,它還有著更重大的社會意義。
3.2.1 恢復公眾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美國公眾公司的股份由社會公眾持有,且分散度很高,因此公眾公司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公眾公司的"好壞",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正如20 世紀 20 年代資本主義市場表現的那樣,公眾公司為了吸引投資或者滿足其他利益需求對外披露虛假財務報表,這不僅使得市場上失真信息彌漫,股民盲目投機,甚至還觸發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倒退幾十年;另一方面,公眾公司又受著社會的影響,當市場到處都充斥著虛假的財務信息時,投資者對公眾公司對外披露的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可能會產生懷疑(即使公眾公司披露了真實可靠的財務報表),以致對公眾公司缺乏信心,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猶豫不決,進而使公眾公司失去大眾的支持,失去了大眾支持的公眾公司,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然而,從美國財務報表審計制度的建立以及之后的發展可以看出,財務報表審計制度的建立對規范市場秩序起到了作用,從而增強了公眾對市場的信心。由于公眾對市場信心的增加,也就敢于積極地進行投資,這使得公眾公司獲得了最重要的原動力,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公司的發展。與此同時,公眾公司也在不斷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帶給社會公眾巨大的回報。
3.2.2 有助于證券市場有序運行
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因此構建和保持一個長期穩定的證券市場環境對一國的經濟十分重要。對美國來說,1929-1933 年的經濟危機,不是一次一般的危機,而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仍然是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危機中的許多問題,都是與證券市場的不完善、行業監管力度不夠密切相關的。因此,建立財務報表審計制度,促使公眾公司向社會公眾公布經獨立注冊會計師審計過的財務報表,對規范證券市場、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意義重大。具體表現在:執行財務報表審計制度,一方面,能夠確保證券市場上公眾公司財務信息的"質量",促使其向公眾提供真實、公允的財務信息以恢復公眾對證券市場的信心,規范證券市場的秩序,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根據公眾公司披露的信息,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加強對公眾公司的監管,實行"優勝劣汰",將"劣質"公司"踢"出市場,推動證券市場高效、有序、平穩地運行。雙管齊下,內外結合,執行財務報表審計制度對規范證券市場的意義可見一斑。
3.2.3 促使公共會計服務行業進一步發展
早在 19 世紀末,美國的公共會計服務市場中就出現了專門從事審計方面的人員,現如今聞名于全球的"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前身在 19 世紀中后期也紛紛建起。
然而,從會計師事務所成立到 20 世紀 20 年代這幾十年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模式,即資產負債表審計一直存在很大弊端,這種弊端在 1929 年被無限放大,以致對美國經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20 世紀 20 年代,資本市場流動頻繁,銀行在向借款人提供款項時要求借款人提供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資產負債表,以充分了解其償債能力,一些借款人為了獲得貸款提供虛假財務報表,而這種虛假財務報表僅僅依靠資產負債表審計是無法檢查的,因此,1929 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注冊會計師職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譴責。財務報表審計與資產負債表審計存在很大不同,財務報表審計不僅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資產負債表進行審計,還需要對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和相關財務附注進行審計,以全面了解被審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從資產負債表審計跨越到財務報表審計,這種審計模式的變更對公共會計服務業無疑是一次巨大推動。同時,相關法案中公眾公司必須執行財務報表審計的硬性規定,以及對公眾公司和中介機構違法行為的懲戒措施,無不推動了公共會計服務業的發展。
3.3 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對美國財務報表審計制度建立之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了詳細表述,由此發現,美國建立財務報表審計制度是順應歷史需求的,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美國公眾公司財務報表審計的社會意義,而這個社會意義同樣適用于所有執行財務報表審計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