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實施問題探究
【緒論】大學畢業生就業政策落地途徑分析緒論
【第一章】公共政策執行及其執行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二章】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歷史沿革
【3.1 3.2】湛江市大學生就業政策執行存在的問題分析
【3.3 3.4】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評估
【第四章】上海大學生就業政策執行及其經驗借鑒
【第五章】促進湛江市大學生就業政策執行的對策
【總結/參考文獻】公共就業政策有效執行研究總結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上海大學生就業政策執行及其經驗借鑒
第一節 上海大學生就業政策執行現狀
上海目前經濟雖然比較穩定,但也面臨著嚴峻的外部環境,經濟下滑壓力較大,因此對上海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表 4.1 中看出,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總人數基本持平或增長,但就業人數卻逐年減少,就業問題嚴峻。
根據國家就業要求上海市頒布了很多新就業政策,依托教育和經濟發展,來減輕就業壓力,實現平衡發展??梢詮乃膫€方面梳理上海新就業政策執行的現狀。
一、戶籍和上海市居住證政策
(一)外省市戶籍生高校畢業生在上海就業評分方法
該辦法囊括了三方面,即:上海就業辦依照戶籍人口增幅調控的標準分、用人企業要素分和大學畢業生要素分。多方面要素分值和高于標準分的學生,可辦理上海市戶籍;少于標準分的學生,可以申請《上海市居住證》。
該辦法有助于分配畢業生去邊遠地區謀求崗位??蓤绦袝r也成為了畢業生自主擇業和長遠謀劃的阻礙。二、三線城市成為部分農村學生發展的方向;有的學生因此無法理解該政策,學校不能化解該矛盾,政策執行產生偏差。
(二)上海市居住證制度
該制度要求在不改變戶籍和國籍情況下的本科之上學歷者,國外特殊才能者,在上海工作或創業方可申領《上海市居住證》。這種方式的申辦者逐年增加。
上海居住證制度通過十年的細化和完善,為廣大就業生送去了便利,但仍舊有不足之處。關鍵是就業渠道不如上海本地戶籍學生。時間變化下,擁有居住證的人員子女上學等問題暴漏出來,居住證制度急需改革。
(三)上海市居住證轉常住戶口制度
2009 年 6 月起凡是持《上海市居住證》累計七年,繳納城鎮社會保險夠七年,而且還有技術職務或資格認證的可申辦居轉常。
二、拓展基層就業渠道政策
多元化需求是該政策的重心。需求多元化了,就業機會就多了。以政策扶持大學生扎根基層,讓就業壓力實現了分流。拓展基層就業渠道的政策成效很高,緩解了就業難的現狀。下面主要分析四種政策:
(一)西部計劃
2003 開始的西部計劃,是公開透明自愿報名參加的方式,這種方式下每年定量招聘學生去西部創業,集中派遣到貧困地區 1-3 年,進行扶貧幫農工作。進行西部扶貧幫農工作的大學生志愿者值得我們尊敬,他們將青春獻給了祖國,獻給了需要他們的西部貧困村莊。最近這幾年,眾多青年通過西部計劃被培養起來,成為了有理想、有知識和遠大抱負的優秀人才,他們秉承并發揚奉獻精神、友愛精神、互助精神,持續進步,將自己滿腔熱血用在積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健康發展上來。就在這個志愿者團隊中少數人的言行卻體現了政策執行時的偏差:有一部分參與西部計劃的大學生覺得該計劃宣傳不到位,在貧困山區的志愿活動不為人知,就連一些接受西部計劃村莊的當地百姓都不清楚大學生來他們這里做什么,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這種社會理解度的持續低迷,讓參與西部計劃的大學生參與的熱情隨之降低。當計劃的崗位服務到期時,因為服務地區事業制定額不足,相關部門不重視服務人員等方面緣故,參與西部計劃的大學生將面臨二次就業難題,會再度進入社會招聘市場,他們更為擔憂沒有更好的崗位供他們選擇和施展抱負,西部計劃的工作經驗能否為他們的二次上崗有所幫助。
(二)“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計劃
“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計劃被簡稱為三支一扶計劃,圍繞該計劃上海市相繼出臺了約 10 項相關政策,涉及了改計劃內就業大學生管理、經費生活安排、公積金繳納等方面內容,甚至對計劃完成后大學生的后續政策都詳細進行了規劃,這有助于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三支一扶計劃,服務偏僻地區。
三支一扶計劃相較于西部計劃政策的貫徹執行力更高,高校畢業生更樂于積極參與。這是因為:三支一扶計劃全市統考,優秀人才被選拔任用機會大;計劃實施地區近,就在上海周邊區域范圍;三支一扶的工作崗位能錘煉大學生的能力??蓪τ谟媱澠跐M后的二次就業問題,參與三支一扶計劃的大學生同樣抱有一定的擔心,計劃中雖然有所規劃后續政策,可能不能最終兌現大學生仍持懷疑態度。
(三)“村官”計劃
從高校畢業生中選聘人員擔任村委會工作,這是我國中組部結合人資部門、交易部門和社保部門以及教育部實施培養大學生村官計劃的主旨。該計劃目的是為我國廣大農村培養基層優秀帶頭人,促進應屆畢業生就業方向朝農村基層崗位前進,改變他們只愿意留在大城市的就業想法。
站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思維上看,該計劃具有吸引力,可是執行起來還是存在如下問題:
首先村干部職位的崗位技能培訓,政策內容培訓都很缺乏。部分村基層機構只抓實踐,理論指導和相關培訓都沒有涉及,大學生抱著一腔熱情參加卻因為不明所以打消了積極性,發揮不了更大的作用。
其次,參與村官計劃的大學生中部分人喜歡在家鄉區域村莊崗位上工作,如果分配的崗位較遠他們還會放棄這個崗位去進行二次就業。有的人為了能留在故鄉會參加當地公務員招聘考試,可是當地的公務員部門制定問題就是阻礙他們的關鍵。事業編的緊缺會讓參與村官計劃的大學畢業生二次就業落敗。
(四)“服兵役”制度
上海高校大學生畢業后從軍計劃執行到今日已經形成了很規范的制度,應征入伍的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從軍到期后的退役就業安置對大學畢業生而言十分渴望,他們從軍的目的似乎就是能夠分配個穩定的工作。該計劃的相關政策寬松,不僅制定了實施高職本轉成本教育免費試讀制度,還給退役后的大學生提供不用考試就讀研和考研時候適當加分的優惠政策。
可是,從軍到期后的二次就業也是畢業大學生關心的問題,他們最顧忌的是二次分配的工作崗位不滿意,或者服兵役歸來時候政策變化了不再管二次分配。
三、特殊困難群體就業援助政策
(一) 政府部門的補貼培訓
從 1998 年開始,上海借鑒他國先進培訓經驗,在本市內推行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政策。這種培訓補貼政策的基礎是嚴格評估培訓地點,明確規定怎樣提升高校畢業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嚴格落實各項補貼:社保補貼、公益補貼和職業鑒定相關補貼。
如今某些高校和培訓機構練手共同辦學,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后續的培訓取證。這對應屆畢業生而言是有利的,畢業時能夠多拿幾個證書,就業的幾率就會提高,競爭力也會增強。然而,這項好政策具體執行時,會出現盲目性,培訓的內容對大學生今后就業毫無用處可言,白白浪費了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五花八門的培訓取證到底哪個才能在就業時候派上用場,在種類繁多的各項培訓中,高校就業機構和培訓部門必須正確引導學生取證,避免政府培訓補貼花了還無助于大學畢業生就業。
(二)青年崗位見習
2002 年通過上海 6 所院校的試點, 上海這一政府實施項目“青年職業見習計劃”用來激勵大學生在上海有名公司實習,以培養他們的崗位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和敬業精神。
青年企業崗位見習通過海市公共招聘網絡對廣大畢業生開放,提供了很多知名企業見習的機會。高校畢業生十分熱衷參與此項計劃,他們認為在這些企業見習能夠積累經驗,展現自己才華,見習的好還有可能留在該實習企業,獲得進一步的崗位提升機會。而更為有利的是接觸了不同的崗位,讓大學生接觸面變得更為寬廣,工作能力不斷提高。
可是也要看到一些企業鉆政策的空子,利用見習崗位獲取免費的勞動力或者所提供的工作崗位無法匹配畢業生的專業浪費了寶貴的見習資源,不能讓他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四、大學生創業政策
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全新的就業模式,是解決當前就業壓力的重舉。這些年來,各地高校多樣化的創業扶持活動也將這一就業政策推向了新高潮。自 2004年廣泛推進自主創業教育機構開始,如下表統計數據可看出加入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而獲得上海市專項基金投入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持續增加,基金額也累積升高。這體現了該項政策在高校畢業生中帶來的巨大效應,優惠政策引發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滿腔熱情。
第二節 上海大學生就業政策執行的經驗借鑒
一、從促進就業需求角度進行政策借鑒分析
首先,實踐和相關理論均表明,企業補貼政策促進就業崗位提升的辦法無法實現實際崗位的增多,更違背了我國基本市場的規律。其次,就業崗位的開辟創新才是政府解決就業制定相關政策的關鍵,政府部門應該著力推動服務產業的結構轉型。再者,激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現在雖然被廣泛傾注了熱情,可是應該理智的看到這一自主創業推行的難度,自主創業的不穩定和不可測性極高。網絡相關調查表明大學生中選擇企業崗位為今后就業方向的人仍為多數,他們更期待穩定的長久的崗位機會。因此,政府職能部門要理智的看到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不可盲目樂觀。
二、從促進就業供給角度進行政策借鑒分析
首先隨著市場經濟中企業的不斷轉型,二、三線城市擁有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需求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加入企業。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因為城市一體化進程眾多中小企業發展急需人才,所以政府可提供相應政策激發大學生到這樣的地區謀求長遠發展。其次,高等院校應該從更多方面開辟跟多幫助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渠道,充分滿足廣大畢業生就業方面培訓需求、專業需求,合理安排學加強職業教育,讓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強。再者,畢業后沒有找到合適工作機會的大學生,在半年后要提供免費的再培訓,這樣提升他們的再就業能力,降低替代效應。最后,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必須要正確,要隨著政府相關政策靈活轉變,形成就業為先,擇業在后的理念,為今后靈活變換崗位提供保障。
三、從促進供求匹配角度進行政策借鑒分析
將就業信息不對稱現象加以消除,能夠積極應對市場配置,提升其效率。因而,政府不能總討論什么該做,怎么去做的問題,而是應該全面討論怎樣做好,坐實的工政策落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