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老齡化下財政政策改進探討
【第一章】人口老齡化稅收政策健全導論
【第二章】人口理論與財政理論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3.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成因
【3.2】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現狀及問題
【4.1 4.2】人口結構預測與預測人口紅利情況
【4.3 4.4】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實證分析
【第五章】財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齡化的國際借鑒
【第六章】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調整與完善
【參考文獻】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優化研究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調整與完善
6.1 健全人口老齡化的稅收政策
健全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稅收政策:
第一,健全老齡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于只針對于老年人提供健身、護理照顧等各個方面的組織機構或單位,如果單位性質是非盈利的,那么應該免除企業所得稅。對于專門從事研究老年人所用產品的企業,應給予減少企業所得稅的優惠,而且對于技術研發費用可以在稅收前基數上給予扣除,對于繳納增值稅的,實行減免征收增值稅或者擴大進項稅抵扣范圍。
第二,增加關于提高自我養老能力的稅收政策。對于老年人勞動所得給于稅收減免,這樣不僅可以減輕青壯年人口創造財富的壓力,同時也可以平衡欠發達地區落后的社會保障。實現一種稅收真正的平衡。在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中,應規定可以按照贍養人口數扣除一定的養老費用。
第三,提高消費支出類稅種的種類以及稅率。首先,可以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覆蓋面。其次,加快物業稅、燃油稅的開征進度,使得使用車輛排放量的,住宅面積大的消費為國家稅收作出貢獻。最后,對于奢侈性的資源性的消費支出進行累進課稅,增加稅收收入來源。這也可以在一方面為老齡人更多的社會服務。
第四,加快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稅收政策的統一規劃并完善各種派套性措施。盡快開征社會保障稅,應全國統一政策,每人一號,終生一號。加快實施個人養老儲蓄和企業年金制度。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應實施 EET 模式,這樣可以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
6.2 利用“累退個人所得稅”鼓勵延遲退休年齡
根據人口年齡結構的預測,以及財政支出規模的實證分析,我國未來人口老齡化將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老年人的醫療、科技進步緩慢、兵員的減少,財政支出規模迅速增加最為嚴重,比例逐漸降低的勞動力人口負擔水平逐漸增大。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已經擬定了延長退休年齡的辦法。2015 年 3 月在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預測面前,學者各有分歧,就現在看來延遲退休年齡不僅僅是解決財政支出負擔的問題,勞動年齡人口的市場需求、人口就業年齡比以前晚、人口壽命的延長等都會促進延遲退休年齡(鄭成功)。但是這一政策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延長,并且要盡量完善各種配套政策。在稅收政策方面采取“累退的個人所得稅”可以鼓勵企事業員工延遲退休的年齡。
本節設計了一套“個人所得稅累退稅率”,鼓勵當前的工作人員推遲退休??梢宰鳛檫^度性的配套措施。具體應用:(1)“三級累退稅率”設計方案。就我國目前的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看逐步將退休年齡增加到 65 歲,這和很多西方國家的實際情況一致。在本方案中將 65 歲作為目標年齡。應用舉例,運用三級累退稅率計算推遲退休對納稅人將降低多少稅負。如上表(6-2)為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根據上述的兩個表,我們假設一個處于中間位置的納稅人 A,假設 A 的應納稅所得額為 30000 元,如果 A 選擇延遲退休,那么他的工資收入適用“三級累退稅率”,他的稅負變化情況為:月應納稅額=30 000×25%-1 375=6 125(元)推遲退休 5 年期間,該納稅人總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情況:5 年應納稅總額=6 125×60=367 500(元)2.當他年過 60 歲選擇延遲退休時,適用上述筆者設計的“三級累退稅率”,其納稅情況為:60-62 歲時:月應納稅額=6 125×70%=4 287.5(元)62-64 歲時:月應納稅額=6 125×40%=2450(元)64-65 歲時:月應納稅額=6 125×10%=612.5(元)推遲退休 5 年期間, 該納稅人總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情況:5 年應納稅總額=4287.5×24+2 450×24+612.5×12=102 900+58 800+7 350=169 050(元)3.實行“三級累退稅率”后該納稅人稅收負擔減少情況:稅收減少額=367 500-169 050=198 450(元)稅負降低率=198 450/367 500=0.54.
從上述 A 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延遲退休在這種方案下其稅收負擔有大幅度的降低。5 年時間 A 的稅收負擔降低了 54%.此外,如果我們選取高收入者(應納稅所得額為 11000 原)或底收入者(500)的納稅人進行了稅負降低率的計算,得出的結論是稅負降低率均為 54%.這說明這種稅收制度的設置知識降低各個層次的延遲退休年齡的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但并沒有縮小貧富差距。僅僅是一種對延遲退休年齡的稅收優惠政策?!袄弁硕惵省笨梢宰鳛槲覈舆t退休年齡的配套措施,作為其安撫劑潤滑劑。
6.3 完善民辦養老機構的財政政策
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使得家庭和政府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目前我們必須進行自我養老、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結合在一起,完善民辦養老機構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減輕財政的負擔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增長。因此應進一步完善民辦養老機構的財政政策:
第一,從養老服務的公共物品屬性出發,調整政策定位。對于養老服務用品,無論是盈利機構還是非營利機構提供的,都應該給與一定的支持,因為它們都為政府分擔了社會責任。此外,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非營利組織發展不成熟,如果財政只扶持非營利組織,就會扭曲民辦養老機構的經營行為。所以應該根據根據民辦養老機構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效果和性質,給于政策扶持。在具體的政策規定方面,可以向對待民辦教育機構一樣,肯定他們的公益性的同時,對其盈利性也不回避,如對于民辦養老機構可以分開來看,對于非營利性的與公辦養老機構一樣對待,免征企業所得稅等,對于盈利性的機構就取消此優惠政策。這種有區別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對于民辦養老機構來說是一種鼓勵,同時也更好地促進了我國服務業的發展。
第二,加大財政的補貼力度,建立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針對民辦養老機構的系統、完善的財政補貼制度。從財政補貼的各個環節來看:首先,應該在籌資環節就要對養老機構進行財政補貼。其次投資環節的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應針對各個環節:首先,籌資環節的財政補貼。主要是對養老機構提供貼息貸款。其次,投資環節的財政補貼。應適當房款條件,不論是否是自有房產創辦養老機構,應該按照床位數量一律給予補貼,另外對于養老機構所采購的醫療、康復設備等也要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最后,經營環節的財政補貼。一方面對養老機構對外進行居家養老服務業務的經營成本進行補貼;另一方面對民辦養老機構收住老人的經營成本進行補貼。包括收住床位補貼和意外責任險的繳費補貼。二是建立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保證財政補貼政策的順利執行。首先,因為中國各地老齡化程度不同且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異,中央政府應該建立對地方政策的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障基本服務的均等化,縮小各地養老事業發展的差距。其次,各個地方政府應該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即養老負擔和財自身財政負擔水平,建立相對應的養老服務事業投入機制。
第三,加強和完善民辦養老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一是,要保留原來對于非營利性、福利性的民辦養老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免征房產稅、免征企業所得稅、車船稅以及土地使用稅。同時準予企業在繳納所得稅之前允許其提前扣除社會對于非營利性的機構的捐贈。二是要適當房款稅收優惠政策的范圍,增加對于民辦養老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種類,縮小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優惠政策差距。例如,可以采用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車船稅,但不可免征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及保證了他的公共產品屬性又不失其身份。為鼓勵營利性民辦養老機構實施公共產品供應的作用,可以對企業的所得稅實施間接優惠政策。比如對職工工資可以采取加計扣除,養老服務收入可以不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購置康復設備、醫療可采取加速折舊政策和投資抵免政策,準予企業在所得稅前扣除養老機構意外責任險的繳費。三是在養老機構的籌資環節,也要增加稅收優惠政策。首先,免征金融機構向養老機構發放的貼息貸款、優惠貸款時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的營業稅和所得 稅。其次,投資于營利性養老機構所分得的股息、紅利可以免征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四是對于民辦養老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需要做好稅種改革的銜接度。盡量簡化稅收優惠申請程序。加強后續管理,防止出現漏洞造成稅負不公平。
第四,盡量完善各種配套措施。一是對于民辦養老機構的優惠政策很多時候會涉及到多個部門,在做好明確的分工要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與溝通。要真正落實養老機構的優惠政策,比如在用電、用水、通信及用地等方面優惠政策要實質落實。二是要引導民辦養老機構參加意外責任險,以減少自身的經營風險。三是如果民辦養老機構也對外進行醫療、康復服務,應將其納入社區醫療體系,同時考慮是否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四是,民辦養老機構中的技術工作人員在職稱評定認定的過程中要與公辦養老機構一樣,得到社會認同。五是,鼓勵剛畢業的大學生去民辦養老機構實習,并規定一定的實習期,建立醫護人員層次性的評定考核機制。
6.4 加強老齡產業的財稅政策
根據目前的人口結構預測我國將于 20 年后達到人口老齡化的高峰。聯合國曾經提出一個國家應該在老齡化進入高峰的前 20 年做好準備。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完善我國的養老政策、養老產業,才能從容面對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我國關于人口老齡化的財稅政策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且很多必要的政策沒有提出。財稅政策在人口老齡化方面沒有起到很好的調節和導向的作用。因此應該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扶持老齡產業、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政府應該制定以老齡產業發展為調節目標的財政政策。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齡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老齡產業的財政政策,我們主要從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發展規劃制定、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城市建設等方面著手制定和研究??梢詫嵤┒愂諟p免、開征特殊稅種等稅收調整政策,提高老齡產業的發展,保證老年人的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一,制定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的財政政策。我國作為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并且老齡化的程度也將進一步加深,這就加速了老齡產業的發展。老齡產業主要包括所有的能夠滿足老年人特殊的服務、生產、經營、消費等的經濟活動。老齡產業的主要消費項目包括老年人在生活福利、休閑娛樂、衣食住行、醫療保健、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的需求。目前很多投資企業都看好了老年人產業這一市場,準備投資老年人產業相關項目。從老齡產業的消費總量可以看出:在 2003 年,全國老年人消費需求總量約 3100 億元,到 2005 年需求總量就已經超過 6000 億,在 2010 年消費總量達到了1.4 萬億元。據此預計等到 2020 年,我國老齡人口的消費數量能達到近 4.3 萬億元,到 2030 年預計可以達到 13 萬億元。這種增速是讓投資者興奮的事情,老齡產業市場將會有更多的投資者進入。從老年人的消費比例來看,在 2000 年我國老年人的消費比重占到了總消費比重的 9.67%,這一數據到了 2010 年已經上升至 11.39%,預計在之后的 20 年隨著老年人口的極速上升,消費比重也會飛速上升。這是企業的戰略規劃中關注的問題。到 2050 年老年人的消費比重將達到 29%的高比例。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老年人口的物質以及精神層次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市場上適應老年人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要求不斷完善,由此形成的老齡產業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品結構不斷變化,最終將引導新的經濟結構和消費熱點。
在老年人市場不斷涌動的今天,大力推動老齡產業快速健康全面發展就有重大意義。目前我國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在整體上存在很大的缺口,在很多西方國家已有很多防止老年人癡呆的玩具,老年人自理產品等,但是在中國沒有廣泛的開發使用。政府需要對老年人產品的研發生產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首批產品可以有政府采購大量的宣傳,對老年市場的投資經營提供指引,間接對老齡產業市場產生導向作用。除此之外,政府還要引導企業生產和銷售專門針對老年人需求的品種多樣、經濟適用的老年人用品。并且鼓勵廠家生產不同層次的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娛樂的各種商品,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
第二,制定滿足老年的收入保障的財政政策。湯姆森曾經說過發展老齡事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養老保障制度。養老保障制度是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我國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下,我國必須建立相對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將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以及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結合起來,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其中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國家、個人和集體三方面積累統籌的辦法,三方合理分擔。在城鎮,推進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由國家、社區、企業、家庭和個人多方面負擔的養老保險模式;而在農村,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個主體為個人儲蓄的養老保險,國家和集體也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將家庭保障和社會保險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對于退休金應該實施浮動的變化,應隨著物價的變化進行一定的調整。在時機成熟時開征社會保障稅,增大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最終解決老年人的老有安的問題,滿足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需求。
第三,制定滿足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的財稅政策。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和高齡人口比例均逐漸增大,健全的覆蓋全面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像一些農村偏遠地區的醫療硬件跟不上,不能保障老年人口的醫療保健需求。同時財政在醫療保健方面的開支也會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尤其是高齡人口比例的上升而大幅增加。根據這種情況,財政應重點支持醫療設施、醫務人員不足的貧困地區,保證基本的醫療保健需求。一是,加大對醫療設備的財政專項補助,專項用于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可以專項對在校大學生的扶持,鼓勵在校大學生去基層養老醫療機構服務,保障低成本。二是要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在一定的時期內仍要免征保險賠償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引導老年人購買商業保險,進一步保證老有所依。
第四,制定促進老年人口生活服務需要的財政政策。老年人比其他人群需要更多的社會服務,比如飲食、文化娛樂、醫療護理、體育活動等,中國家庭式養老模式在少子孫的情況下,老年人需要更多、更細的服務,像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服伺護理、購物送餐等社會服務。財政應該鼓勵發展老年人生活服務,對提供這些服務的企業和個人的社會服務收入,在一定時期內免征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加快建設社區養老,將家庭養老社會化,解決老年人服務需求問題。
第五,制度關于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的財政政策。家庭養老仍然是目前我國多數老人首先的養老方式,建立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的財政政策非常必要。一是每個人贍養老人的個數不一樣,如果同樣是工作 5000 元,贍養 4 個老人和不需要贍養老人的生活差別會比較大,如果給他們征收一樣的個人所得稅就不能顯示稅收的公平。
所以建議對個人所得稅的工資薪金所得進行必要的計生費用扣除,可以才用固定加調節扣除的辦法。既在全國免征額 3500 元基礎上允許各地依據經濟發展情況對個人進行 20%的幅度內調整。這樣不僅可以保證稅負的公平,同時減輕了家庭養老的經濟壓力,盡量發揮家庭養老的作用。二是,根據我國目前空巢家庭越來越多,社區居家養老成為老年的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選擇方案。社區居家養老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財政應該給予相應的財政扶持,吸引社會各界資金的流入。比如可以財政出資聘請專業人員集體培訓社區下崗人員學習特殊、高齡群體大的急救、康復、護理照料等服務工作,一方面增加了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同時解決了居家養老的人員需求問題。同時可以免征這部分人員的個人所得稅,來鼓勵下崗工人員從事相關工作。三是可以增加醫師從業資格的考評,在其考評項中加入必須去社區服務半年等,增加這一部分的高級從業人員補充。四是,在財政能力的允許條件下,優先關注社區護理站的設施、人員需求,使得老年人能夠放心的住在社區,得到最好最及時的護理、購物、陪伴、送餐、清掃等養老院式的服務。探索居家養老的新的管理模式,保證老有所養的需要。
6.5 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提高養老保險支出效率
1.加強財政管理養老保險的水平
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中,只要是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那么大多數都建立了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所謂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是指:第一層是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第二層是企業年金制度,第三層是個人儲蓄和購買的商業保險。第一層的國家基本養老保險是為了使人們在退休以后所得到的基本養老生活需求,第二層主要是經濟效益不錯的單位為單位的職工所繳納的補充養老保險,是單位給予職工的一些福利,第三層是個人為了自己養老生活需求所進行的變相儲蓄。就目前來說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已經有了非常廣,農村養老保險基本全面覆蓋,城市養老保險中城鎮企業養老保險以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發展比較全面,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也在構建中。企業年金概念是我國與 1991 年由國務院提出的,是希望企業為其員工根據自身效益繳納補充養老保險,雖然經過了 20 多年的發展,但是實質性的進展緩慢,不僅在年金的規模而且在相關的法律體系形成、運營各個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是個人購買商業保險,以期退休之后的生活質量能夠更上一層樓,商業保險的實質是保險公司通過對社會閑散資金集中后投資獲益,從而給個人一定的經濟收益。但是現在保險公司的管理理念以及營銷技術不是很先進,導致人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重要性認識不透徹。國外與我國水平相等的發展中國家在商業養老保險這一方面做的要比中國強一些。因此我國需要提高在財政制度方面的管理水平,降低在財政養老方面的風險。首先需要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進行加強,從財政上和管理上都都給予一定的支持,保障人民的基本養老生活需求;其次通過對企業采取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為員工繳納企業年金即補充養老保險,改善居民的退休生活質量;最后通過完善商業保險制度的法律法規,通過稅收上的優惠納稅和減免個人所得稅來鼓勵個人購買商業保險。只有通過三個方面的協同發展,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從而使養老的責任不僅由國家承擔,也由企業和個人分擔部分責任,從而也會減少國家財政風險。
2.多渠道籌集養老保險資金
我國的老齡人口正在不斷增加,而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趨于平緩,財政收入也會相應降低,從而不可避免的導致我國未來養老保險會面臨更大的缺口。根據我國人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所述,雖然我國去年養老金賬戶收入近 2 萬億元,但是如果沒有國家財政的 1800 億元的補貼,國內 13 個省基本上都會面臨或大或小額財政缺口。而出現財政缺口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多年社會統籌養老金的積累不足,以至于難以支付當下社會的養老金需求,只能通過借取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來支付,從而導致現在養老金的缺口越來越大。目前我國正面臨著城鄉保險并軌,我國的養老財政資金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因此需要我國通過多種渠道來籌集養老資金,才能滿足將來的社會需求。
第一,要盡可能的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使應得到保險的人要得到保險,同時還要加大征繳力度,使拖欠,漏繳保險的情況不能發生。第二,國家應該將部分國有資產變現充實到養老金財政。通過劃撥部分國有股份或者變現部分國有資產來充實養老金財政。第三,可以發行“社保公債”,通過募集社會閑散資金來先行支付養老金財政,以國家的信用為擔保保證將來的償還,如果到時候償還不了,可以通過再募集新債償還舊債,可以為政府爭取一定的時間差,通過國家的經濟發展來彌補。第四,通過發行社會保障稅來籌集資金。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高收入者繳納社保稅以后來享受到養老保險,而這部分稅對于高收入者來說是可以承擔的,但是如果讓低收入者也來繳納這部分社保稅,就會對它們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還可以通過發行福利彩票、鼓勵無償捐款等各種方式來募集資金。為了降低將來養老金財政方面的風險,需要我國社保部分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來募集養老資金,增強養老保險財政的收入能力,才能保證其持續發展。
3.中央和地方財政權責分明
我國在 1994 年實行分稅改革以后,雖然地方財政在財政總量上的增長很快,但是地方財政總量在財政總收入中的比重卻在下降,中央財政在財政總量以及比重方面都增長的很快。稅收制度改革之后,我國的稅收速度是經濟發展增速的 2 倍以上,稅收的增速達到了 21.3%,而經濟增長的速度為 9%.稅收占 GDP 的比重也有 1993 年的 12.3%上升到了 2010 年的 20.9%,這就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地方財政上由稅收而得到的資金降低,而所承擔的責任卻在不斷增長,就導致中央需要對地方財政進行更大力度的支持。雖然中央稅收占全國稅收的比重由改革初期的 22%,迅速增到了 2011年的 51.1%,但是 2011 年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財政補貼 32341.09 億元,就占到了中央財政總收入的 76.1%,中央財政支出的 66.9%,相當于地方財政支出的 43.8%.在養老保險的財政支出責任中,地方政府比中央的壓力更大,就拿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來說,在籌資階段中央是沒有任何義務的,在支付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給予沒人每年最少 30 元的補貼,因此地方政府具有更大的資金壓力??偟膩碚f,養老保險制度需要更加完善,讓職責和財政權力盡可能平衡起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養老保險出現缺口的風險,才能使不論地方還是中央在養老保險壓力方面都得到釋放。
6.6 財政鼓勵老年人創業
很多老年在退休之后一般會有一部分積蓄,而且也有相當的精力,如果有合適的機會,許多人還是希望能夠進行創業。這樣不僅可以平撫老年人退休后的心情,同時還可以提供很多就業機會。隨著我國人口老年人口的絕對規模的擴大,加大老年人口創業服務與支持,對增加財政收入以及提高老年人口自我養老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建立健全的老年創業平臺,分析適合老年人的創業項目,比如:對于中老年人到農村創業的項目,相關專家和學者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項目,比如在養殖業方面,可以養雞鴨魚、豬、兔子等;在種植業可以種植常見農作物或者蔬菜比如水稻、小麥、草莓等;在服務行業可以創辦養老院、新技術推廣合作社等。對于有技術的老年人,可以利用技術進行二次創業,電工、水工、鉗工、車工、會計等。財政在對老年人創業信息平臺,老年人創業方面沒有給予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