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老齡化下財政政策改進探討
【第一章】人口老齡化稅收政策健全導論
【第二章】人口理論與財政理論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3.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成因
【3.2】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現狀及問題
【4.1 4.2】人口結構預測與預測人口紅利情況
【4.3 4.4】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實證分析
【第五章】財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齡化的國際借鑒
【第六章】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調整與完善
【參考文獻】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優化研究參考文獻
第五章 財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齡化的國際借鑒
5.1 日本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經驗
日本在應對本國人口快速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極速減少的情形時政府主要采用了一下應對策略。第一,鼓勵老年人盡其才,避其短。能創造財富的不純消耗財富,能少消耗財政的,盡其力量減少財政支出、政府壓力。比如對于 60 到 70 歲的老年人,財政鼓勵其延遲退休,繼續創造財富增加儲蓄。對于70-80 的老年人,財政鼓勵引導他們在自己的社區內,能力范圍之內盡量創造價值,而不僅僅是純消耗。對于 80 歲以上的高齡人,促使其盡量保持健康。第二,日本政府加大對于提高生育率的宣傳和鼓勵支出。從源頭上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第三,設計長遠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日本創造一個經濟增長和社會保障良性發展的環境,具體采用了一下措施:一是,創造老年人需求的各種產品和服務,并有效的刺激老年群體的消費。二是,增加老年人的就業,盡量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途徑和方法,充分的利用老年人這部分勞動力等。
5.2 英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經驗
第一,建立了積極老齡化、積極融入社會和自立的財政政策。1970 年以來應該的生育率一直處于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英國在應對人口老齡的政策中重點提倡積極老齡化,讓老年人能夠盡量的融入社會,提倡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財政為他們搭建一些平臺,比如在 2003 年 4 月起,英國政府幫助老年人和弱勢群里提供與住房相關的信息服務和上網等。
第二,加大促進就業的財政投入。在英國,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失業者找到工作,不僅如此,事業者在剛剛找到工作的不穩定時期,仍然可以得到財政的扶持直到其在工作崗位上穩定。
第三,增加財政教育投資,大力開發人力資本。在英國人力資源素質很高,就業率在 2002 年就高達 3520 人,其中 17%人口受過高等教育,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有 38%都拿到了資質證書。除此之外,政府支持對青少年的培訓,加大青少年就業提高財政支持。大力開發人力資源。
5.3 德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經驗
第一,德國的社會保障一直是各國借鑒的范例。自 1957 年以來,德國就實施了社會保障的現收現付制。在 2001 年德國的這種制度已經無法支付養老金,繼而推行了“里斯特”改革。將單支柱的養老金體系轉變為基金制多支柱的養老金體系。這種轉變主要通過稅收減免和津貼的減免。
第二,財政鼓勵“專業護理老人院”,發展不同層次的養老機構、設施。德國的養老院都是世界一流的人員管理和硬件設施。很多老年人都選擇入住“老人院”,同時政府鼓勵“多代屋”的互助養老。為財政支出減輕負擔。
第三,德國在 1995 年就開始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法。長期護理在德國已經成為繼養老保險、事故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四大險種之后的又一大險種。
規定所有醫療保險的人都必須參加護理保險,并且財政負擔保險費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的老年人的家庭長期料理問題。
5.4 國外人口老齡化財政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雖然國外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與中國有很大區別,但是也可以從國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得到一些啟示??梢晕毡热缛毡救丝谵D變與經濟增長中的一系列措施;英國的積極老齡化,提倡社會融入與自立,倡導政府有質量的管理等;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等都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的。具體的其實主要有:
第一,日本人口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的經驗。日本在人口結構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包括采用物質和精神的措施提高生育率、對待不同年齡段的老齡人口采用不同政策、提高勞動人口素質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多經驗可循。(1)提高生育率方面的經驗。由于日本在 20 世紀70 年代就已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因此較早就提出人口發展的長遠規劃,特別是在鼓勵人口生育率方面采取了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措施,對緩解日本人口數量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2)區別對待各年齡段老齡人口方面的經驗。日本將老齡人口劃分為低齡老齡人口、中齡老齡人口和高齡老齡人口三部分,并且采取區別對待的措施,不僅起到了人盡其才的作用,而且對因勞動力減少帶來的壓力也起到了緩解的作用。(3)提高勞動力素質方面的經驗。日本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其教育經費占 GDP 的比重較高,并且該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較快。日本政府不僅實行國民從小學到中學的全面義務教育,積極完善高等教育,而且還鼓勵國民接受出國留學教育,同時形成有特色的成人職業教育。(4)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經驗。在人口結構轉變的過程中,日本政府采取了調整產業結構,實行集約化經營的政策,既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又強調自主創新的能力。
第二,日本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我國的啟示(1)從長遠看,逐步調整計劃生育政策,適當提高生育率。計劃生育政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近年來,由于少兒撫養比的持續降低,導致勞動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以至于出現了用工荒的現象。而且我國的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甚至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因此,建議政府制定應對人口結構轉變的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適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2)從短期看,可采取靈活的退休政策,提高勞動力的參與度。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女性 55 歲退休、男性60 歲退休的法定政策。我們不妨借鑒日本的做法,采取區別對待的措施。對于一些即將退休的勞動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延長其退休年齡; 對于低齡老齡人口,即便一些人已經退休,也可以返聘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對于中齡老齡人口,根據崗位的需要和老齡人口的身體狀況,可安排其到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3)從戰略上看,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勞動人口素質。我國正面臨著人口結構轉變過程中勞動人口不斷減少的嚴峻局面。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勞動人口數量下,提高勞動力素質就變得尤為重要??v觀我國十多年來的做法,在大力發展教育的口號下,實行大學招政策,這固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仍然還有不完善之處,如教育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須以經濟增長為導向、以調整產業結構為龍頭,多方開發勞動力資源,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才可以達到提升勞動力素質的目的。(4)從宏觀上看,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利用我國勞動人口資源豐富的優勢,基本依賴于加工與制造的產業,因而有“世界工廠”的美稱。但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低層次的產業不具有持續性。因此,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在目前的情況下,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資源,發展當地經濟;另一方面,可以騰出資源為東部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我國企業不僅要進行技術的引進,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而且還需要注重自主創新能力的開發,采取集約式的經濟增長方式。
第三,實行分權管理、責任下放的政府治理體制。英國主要通過分權方式改進公共管理部門的工作質量,整合內部資源,減少管理層次,實行分級管理,發揮各職能部門在社會管理中的執行作用和專業化水平。在老齡化過程中,中國需要有專門的職能部門負責向老年人提供最基本公共服務。
第四,對移民要有針對性更強的政策。目前,在英國,移民的結構正在生變化,由原來的以正式遷移取得國者為主轉變為以越來越多的非正式遷不者為主?,F在形勢發生了變化,客觀_需要決策者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對政策子出調整。中國的老齡化程度遠低于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并不等于各地區之間是平衡發展的。在各個地域間通過勞動力的流動實現人力資源的化配置,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其中可以從英國對移民的管理和服務驗中吸取成功的經驗。
第五,英國養老制度改革比較成功。英國的國家補充養老金,即現行的國家第二養老金(相當于中國的個人帳戶養老金),也實行現收現付制,但經過調整這種與眾不同的制度設計比較有彈性。政府通過適度降低其待遇水平,以及稅收優惠等手段,促進了國家制度的私有化。結果國家第二養老金覆蓋的人群主要為中低收入雇員,而中高收入雇員則選擇合約退出國家制度并參加了待遇水平更高的私營養老金計劃,而且從原先的 DB 型計劃為主向以 DC 型計劃為主轉變。目前私營養老金覆蓋率近 60%,國家補充養老金覆蓋率近 30%.這種政府公平責任和市場效率功能的有機結合,也對中國極有借鑒意義。
第六,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根據德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成功經驗,我國在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同時,應盡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我國在建立這一制度時,應以社會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輔,針對地區差異實行多種模式,費用共擔。英國醫療衛生保健的公平性和效率都比較高,比較成功地解決了老齡化時一代的看病問題。首先,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HS)具有覆蓋全民,普及而廣的特點,比較公平。其次,NHS費用也較低,經濟效益比較高。主要是由于英國實行政府主導的模式,政府從稅收里拿錢搞衛生事業。英國廣覆蓋、低費用、以社區衛生為主的醫療衛生模式是我國建立全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重要參考第七,探索新型養老服務方式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人口現狀。因此,我們必須要借鑒德國經驗,探索新型養老方式,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養老服務需求,例如居家養老服務。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采取以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通過社區提供養老服務,家庭、社會共同承擔養老費用的養老方式,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