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 “城中村”社區治理困境與善治研究
【引言】善治語境下“城中村”治理探究引言
【第一章】 “城中村”社區治理的內涵及理論基礎
【第二章】 “城中村”小區治理的問題透視
【第三章】善治語境下“城中村”社區治理模式的選擇與構建
【第四章】 “城中村”社區治理對于我國基層政治發展的影響
【結論/參考文獻】 “城中村”社區善治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引 言
(一) 選題緣由與研究目的及意義
1. 選題緣由
上個世紀,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孟德拉斯曾說過:“20 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這就是 20 世紀下半葉當今世界向社會科學提出的主要問題?!盵1]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在城鄉二元管理體制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導致大量“城中村”在短時間內形成??焖傩纬傻摹俺侵写濉痹诠芾眢w制上,往往都是直接將村民委員會的牌子換成了居民委員會。村民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身份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市民。
這部分村民雖然身份上變成了社區居民,但他們卻似乎無法完全適應這種改變,其中相當的一部分人仍然站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門口徘徊。不可否認,城市化進程打破了原有延續多年的村落結構,用一個個擁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社區取代了村落,徹底改變了以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這些社區雖然形式上具備了城市社區的模樣,實現了部分城市社區的功能,但它又不能完全稱之為城市社區,而更像一種村落到城市社區的過渡?!坝布脑臁笨梢栽谡叩囊龑露虝r間內完成,但是,與之相適應的“軟件改造”卻無法緊跟“硬件改造”的步伐。這種具有過渡性質的社區具有自身明顯的特性,村民雖然已身在城市,但是,原有的小農意識仍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缺乏公民意識,渴望完成向市民轉變,但是在原有的農村社區治理模式影響下,他們又很茫然,無所適從。所以,如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民意識,加速引導村民向市民轉變,提高村民政治參與水平,探索“城中村”社區治理新模式,已成為當前理論創新和政治實踐迫切要求,也是本論文研究的根本出發點。
2. 研究目的及意義
由于長期受小農思想的影響,“城中村”居民市民意識淡薄,他們雖已經在形式上成為市民,但是,其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尚不具備市民的素質。另外,由于管理體制不暢等因素的存在導致“城中村”社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已經阻礙了城市化的發展。如何合理規劃與建設“城中村”社區,進行“城中村”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居民政治參與意識和治理主體意識,使其滿足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讓“村民”真正參與到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市民,這既是城市社區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已成為在建設和諧社會背景下政府促進城市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治理和善治理論指導下對“城中村”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究,無論從理論發展上,還是從實踐探索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通過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方式多元化的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區治理理論,改變了原有“管理”模式,用治理取代管理,使“城中村”的發展更符合城市現代化的要求。而在這個過程中,“村民”政治參與熱情的提高和參與方式的轉變促進了其市民化進程,有助于公民社會的形成。另一方面,在管理向治理轉變過程中,對于作為治理主體之一的政府部門找準定位,積極轉變職能和管理觀念、制定相關的政策和具體措施具有啟發和引導作用。此外,加強“城中村”社區管理對于促進社會組織發育,實現城鄉一體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推動政治發展,加快國家政治的民主化進程,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1. 國外研究綜述
伴隨著西方工業化進程,在社區復興、社區重建理念基礎上,西方發達國家社區建設同樣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城市社區治理理論研究相對成熟。治理理論引入社區發展的實踐活動中,對社區管理體制及公民參與社區治理過程進行調節與規范,成為面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狀況下推動社區發展的重要手段。治理和善治理念引入社區建設,推動了管理向治理的轉變,突破了傳統行政管理體制的束縛,是公共事務管理的創新和發展。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現行的社區公共管理體制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利益需求,產生了很多現實問題?,F實發展要求社區公關管理進行制度創新,以實現社區治理結構的轉變,促進和諧社區的發展。在國外社區治理領域,以理查德·博克斯等為代表的學者和社區治理實踐者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實踐推動了社區治理理論的發展。
目前,在國外有關社區治理文獻中并沒有“城中村”概念,“都市村莊”和“城鄉邊緣帶”是與“城中村”較為接近的兩個概念。人文地理學家約翰斯頓等均在其研究中對“都市村莊”作出闡釋。約翰斯頓從人文地理角度出發,認為“都市村莊”是圍繞在大城市周邊的城市邊緣帶。在 20 世紀末期興起的可持續發展社區活動中,活動設計者也使用了“都市村莊”概念?!俺青l邊緣帶”概念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 Louis 提出,他在研究柏林地域結構時,定義了這些逐漸被城市侵吞的邊緣地區。其后,英國地理學家Whitehand 等將此研究進一步深化。
2. 國內研究綜述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城市在積累大量財富的同時,人口也在急劇增加,城市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張。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和快速城市化使得我國出現了大量農村被城市包圍的局面?!俺侵写濉钡男纬?、發展過程是我國改革開放逐漸深入的過程,體現了社會發展變革的基本規律。因此,國內學者對“城中村”的研究也經歷了由宏觀到微觀,由點到面的過程。目前的研究雖然在不斷推進,卻尚未形成體系,可操作性較弱。
我國關于“城中村”社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 20 世紀末到 21 世紀初。這一階段,全國范圍內“城中村”大量形成,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繁瑣復雜的社會問題,這又反過來影響著城市化發展進程?!俺侵写濉鄙鐓^變遷、社區問題成為當時學者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主要觀點包括: 顧朝林等《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研究》,通過對大城市邊緣區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梳理,揭示了“城中村”社區形成的原因;周大鳴調查并分析了廣州市的三個“城中村”的成因,以實證調查的方式進一步總結了 “城中村”形成的歷史和現實基礎;田莉的《“城中村”現象評析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城中村”發展中產生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如果說上述研究都還僅僅停留在某一個方面的話,那么李培林和藍宇蘊的研究則將“城中村” 社區變遷、社區問題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李培林所著《村落的終結》一書,通過對經濟運行體制機制的探討定義了城中村的形成過程,認為“城中村”之所以出現究其原因是現有土地制度、社會管理制度和戶籍制度下出現的土地和房租收益刺激的結果。[2]
而在藍宇蘊的著作中,作者在闡釋“城中村”社區變遷原因時,用“都市村社共同體”這一概念,從“城中村”的社會層面和本土資源領域來說明“城中村”存在、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內在邏輯,并強調在“城中村”發展中必須由政府出臺合理的制度作保障。[3]
“城中村”形成和出現使得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從形式上來看,越來越像城市社區,但是,這卻并不意味著村莊的終結。社區的管理體制延續了農村原有管理體制,同時又面臨了很多新情況。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原有的小農意識影響下也很難快速向公民社會過渡。對于單位化的村莊如何終結,目前尚未有學者給出明確答復。李培林從構成村落的社會網絡連結角度出發,認為非農化和工業化不能解決單位化的村莊,親緣、地緣、宗族、鄉規民約等社會網絡十分堅固。[4]而謝志巋指出深層次的制度方面的因素是村落難以消亡根本原因。[5]
從這些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城中村的終結并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就能完成的,而應該是一個體制、機制逐漸健全和完善,公民社會不斷發育,人民政治參與度逐漸提高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從 21 世紀初到現在,隨著“城中村”的發展越來越阻礙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學者們將研究重點轉移到如何有效開展“城中村”建設上來。代表性觀點有:李雙立《關于城市化進程中的城中村治理研究》,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等觀點,開始用治理觀念對“城中村”建設進行研究;蔣雪菲的《社會資本視閾下城鄉結合部社區治理研究》,強調通過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來進行“城中村”有效治理;沈葉明的《邊緣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問題研究》,通過對原有管理體制的分析,認為體制不暢是阻礙“城中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因素;劉建榮關于‘城中村’村民自治的現狀和發展取向研究,分析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為進一步研究在公共事務管理中如何發揮村民作用,提高自治水平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對于“城中村”社區治理的研究已經悄然興起,并形成了一定成果。但是,學者們對于“城中村”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社區變遷、社區問題、社區管理等方面,研究出發點多而龐雜,而從“城中村”的管理體制、治理模式等角度展開深入研究較少,系統性不夠。例如,如何實現政府、社會、市場多方共同合作參與社區治理,實現社區善治;如何理順“城中村”社區治理中管理體制,深化街道和居委會改革,建立權責明晰、管理高效的管理體制問題;如何培育非營利組織,并充分發揮其在“城中村”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問題;如何通過“城中村”社區善治加強基層民主,擴大居民政治參與,推動政治發展等等問題都需要我們進一步開展研究。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創新
1. 研究思路
本文是以治理理論為基礎,結合市民社會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從善治的視角來分析“城中村”社區治理,通過對“城中村”社區治理中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積極構建社區治理的指導原則,探討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強政府、強社會”的治理方式和實現社區治理的現實路徑,以此進一步深化社區治理對于我國政治發展,尤其是基層政治發展的作用,為各級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治理“城中村”社區、維護基層政治穩定、制定正確的城市化發展戰略與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鑒。
2. 研究方法
以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為指導,從系統論的高度出發,將社區治理看作一個大系統,將“城中村”社區治理看成一個子系統,通過文獻研究法、動態比較法、實地走訪調查法,有針對性地分析“城中村”社區管理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制度架構。
(1) 文獻研究法:通過研讀大量與本選題密切相關的重要文獻,以更好地對論文中的一些觀點進行論證,增強論文的理論性。本文所涉及到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政治學理論方面。
(2) 動態比較法:以系統論為前提,強調“城中村”社區治理的動態發展過程,通過對“城中村”社區治理發展過程中的動態比較,對治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3) 實地走訪調查法: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城中村”社區治理情況進行實地考察,搜集大量資料以進行統計分析,了解民意,總結“城中村”社區治理的現狀,為“城中村”社區治理模式理論構建奠定基礎。
3. 創新之處本文在治理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城中村”社區治理的分析,力爭達到社區治理善治的目標,并注重以系統論為指導,強調“城中村”社區治理的動態發展過程,研究方法有所創新。同時探討了善治語境下“城中村”社區治理的實現路徑及其對于我國基層政治發展的影響,研究內容也有所創新。
(四) 研究重點、難點
本文的研究重點:在善治語境下,如何構建一種科學、合理、高效的“城中村”社區治理模式,并對社會實踐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本文的研究難點:本文作者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對政府政策的把握和“城中村”建設的實際有所了解,但不夠深入;同時由于“城中村”社區治理涉及學科較多,研究資料較少,對本研究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