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摘要
引言
1.壟斷和國有壟斷性企業
2.深化改革要對壟斷行業具體分析
3.物理網絡和自然壟斷行業
從國企我們可以看到
1.壟斷行業改革成效顯著,改革目標大部分已得到實現
2.保持國有經濟的支配地位,是壟斷企業深化改革的前提
3.思想認識的一些傾向需要澄清
4.對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原則意見
參考文獻
摘要
本文從客觀的角度上講述國企在我國的 地位,作用和社會的它的看法,讓我們從更深層次上加深對國企的認識.
關鍵詞:國企,壟斷,政府, 改革
國有企業,或稱國營事業或國營企業。國際慣例中,國有企業僅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而在中國,國有企業還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資參與控制的企業。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說白了,國企以國家機器為后臺,只要政府不倒臺,國企在市場上就占有極大的優勢。在我國,國企的營業模式一般為壟斷型。
1.壟斷和國有壟斷性企業
壟斷是經濟領域中的獨占或排斥、限制競爭者的狀態或行為,企業通過獲得市場中的支配地位獲取超過一般水平的收益。一般認為壟斷有三種形態:
自然壟斷:對關系公眾利益的有限資源(設施)的獨占與經營。
經濟壟斷:在競爭性領域中,企業以競爭優勢形成壟斷地位或寡頭合謀狀態。
行政性壟斷:政府機構利用行政權力在某一經濟領域形成壟斷狀態。這里應該注意的是:具有行政背景的經濟實體活動于某些行業的情況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只要不排斥競爭,就不是壟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競爭、淘汰和兼并,趨向于形成經濟壟斷。在這一領域有《反壟斷法》給以制約。但在被稱為"壟斷行業"的領域--電力、電信、鐵道、民航、郵政、公用、石油、軍工等行業,由于種種原因,難以實現一般意義的市場競爭。
上舉各壟斷行業,是一國經濟的基礎和支柱,有很強的外部性,或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在我國,這些行業的主體均為國有企業,且多數是中央企業。 即使在市場經濟的西方,壟斷行業也一直被置于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下,或由國有企業占支配或壟斷地位。近30年來,世界各國在壟斷行業興起改革浪潮。改革的目的大體是為了轉變官商習氣,提高效率,或是出于自由經濟的信仰。改革主要在兩條途徑進行:一是私有化(或產權多元化);二是自由化,放開市場引入競爭,同時對法律與監管框架相應進行調整。
2.深化改革要對壟斷行業具體分析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0年歷程,今天如果還停留在一般討論的層面是不夠的。需要對每個特定行業進行具體分析:一是要對各領域改革和開放準入的情況有客觀的評價;二是應該對各行業的技術經濟特點進行分析,一些行業為什么不容易進引入競爭;三是要根據我國當前國情弄清楚在不同領域和行業應該開放到什么程度;四是要研究在各重要行業國有經濟的控制程度應該怎樣,是否要保持行政的控制,保持到什么程度,等等。
3.物理網絡和自然壟斷行業
上舉自然壟斷各行業具有共同的"網絡型"特征,即由覆蓋廣大地域、聯系千家萬戶的物理網作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主體設備,提供各類公共必需品與服務。 擁有高度發達的網絡型產業是現代工業科技進步的產物,是當代經濟區別于亞當·斯密時代的突出標志。網絡型產業共同的特點是: 第一,地域布局的單一性。網絡要求合理布局,保持完整統一,行業組織往往要求全網全程聯合作業和統一兼容。這是此類產業"自然壟斷"的客觀依據。 第二,網絡系統內各環節配合緊密,一體化運行便于協同,節省交易費用,實現整體效率。 第三,規模經濟。作為生產設施的網絡不可任意分割,企業須有足夠大的規模方能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網絡的擴張通常具有"邊際效益遞增"效應。 自然壟斷行業是"市場失靈"的領域。資本主義工業化早期,城市公用事業、電力電信、鐵路等均為私有私營。經反復碰壁和探索,形成了"公共行業需要政府統管、國企壟斷"的社會共識。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述行業的"公有公營"體制才在西歐廣泛實行,并支持了五六十年代經濟增長和基礎設施擴張的需求。但"公有公營"又難免效益遞減,于是近30年西方又興起此類行業的"自由化、私有化"潮流。新的改革方向促進微觀效率提高,但又帶來縱向交易成本增大、私人壟斷經濟命脈行業、擴大社會不公平等問題。
總之,在自然壟斷領域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兩難中,至今尚未有絕對最優的解決方案。政策選擇要在滿足社會大眾對公共物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和保證生產者的有效投資經營這兩個目標之間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進行權衡。對國際經驗,對自己的改革,都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國的壟斷行業可以分為電力,鐵路,電信,網絡型公用事業,郵政,石油,民航,軍工等。都是些利潤很大的行業,想電力,電信,網絡,汽油的收費模式和價格不斷的攀升,引起廣大公民不滿,但是由于是壟斷型,再不滿也要生活。有傳言,中石化1天的利潤是用億來做單位的,給我一種在槍錢的感覺。這就是壟斷給廣大公民帶來的第一感覺。
從國企我們可以看到
1.壟斷行業改革成效顯著,改革目標大部分已得到實現
經過30年改革,我國各傳統的壟斷行業(除鐵道部外)已經扭轉了政企不分的局面,各部屬企業已轉為國有企業集團;各網絡型產業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可競爭領域初步引進了競爭,部分領域已形成了規范的監管機制。各非網絡型產業部門通過行業分拆和準許新企業進入,競爭狀態已初步形成。但是,運行機制的轉變,"三公"式的競爭局面的形成,需要作持久的努力。郵政部門已經是競爭過度的問題。 上述各行業鑒于其戰略地位,目前以國有大企業為主體的競爭格局是基本合理且符合我國國情的,不能因為競爭的參與者以國企占優勢,就認定"壟斷尚未打破",似乎只有私企占優勢或壟斷地位才算改革到位。這是很大的認識誤區。
2.保持國有經濟的支配地位,是壟斷企業深化改革的前提
以上行業均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黨的十五大和十七大報告分別指出,"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要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在這些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引進競爭,推進投資多元化,目的是推進企業轉變經營機制,打掉官商習氣,增強活力,做強做大,從而增進人民福利,增強國家競爭力,而不是要國有經濟退出這些領域。國有經濟在壟斷性行業占支配地位,是貫徹國家戰略所必須,維護社會公平所必須,這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決定的,這也是符合中央的一貫精神的。
3.思想認識的一些傾向需要澄清
近年來關于破除壟斷的討論,存在過分偏愛私有化的傾向。有人認為壟斷行業改革"遇到了阻力",產權改革不徹底,壟斷型企業仍然是"國有股一股獨大";打破壟斷必須改變"產權缺位"狀態,"還權于民",等等。"還權于民"就是極少數私人壟斷經濟命脈,這樣的見識還不如孫中山。
更偏激的意見認為,國企壟斷是腐敗的根源,是當前分配差距擴大的主要體制原因。壟斷性國企內確實有分配差距問題,需大力糾正;但將當前社會分配的弊病都歸結于" 國企壟斷"或"壟斷腐敗",不及其余,這不是科學態度。其目的無非是要借反壟斷之名,否定國有經濟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支配地位,以便推行徹底的"私有化取向"。 從經濟的角度看,私有化也不是壟斷行業改革的方向。
在自然壟斷領域,企業的壟斷地位來自網絡設施的區域唯一性,與制度無關。像電力這樣的基礎性工業,其效率主要取決于技術、裝備與管理水平,產權并不重要。如果國企退出,得到的結果不是競爭,而是私人壟斷,效率不一定提高,公共服務性質反而受損,且政府監管成本與難度增加。 在可競爭領域,上舉仍由國有經濟占支配地位的行業,一種是具有公共品性質,外部性強(電信、民航),競爭和公有制應該而且可以相容;另一種是國家的支柱產業或戰略產業(石油、軍工),面臨西方高技術跨國壟斷公司的強勢競爭。在這一領域保持國有經濟的優勢地位,是國家發展與安全戰略的需要。當然,國家不能一味保護這些行業,在確保國有經濟的支配地位同時,更要通過引進競爭,激勵企業進步。 任何主權國家,在事關國計民生的行業與關鍵領域,均保持政府的強勢控制,或以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某些發展中國家推行激進自由化政策,曾將國有銀行、礦山、基礎設施出售,結果被外資壟斷而喪失經濟主權,教訓深刻。 關于行政壟斷,在一般競爭性領域搞行政壟斷,只能窒息經濟活力。但政府對某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領域實行強力控制不是壞事,而且十分必要。如政府管理央行和壟斷貨幣發行,對稀缺的土地使用的管理,對戰略資源的控制,對城建、電力、運輸的規劃,對部分基礎價格的控制,等等。
4.對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原則意見
堅持壟斷行業改革方針,放寬準入,引入競爭;政企分開,有條件的企業投資多元化;對自然壟斷有效監管。推進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增強活力,做強做大。 要處理好微觀活力和整體效率的關系,形成兼顧競爭和規模(網絡)經濟效益的產業格局。對于特定的行業來說,深化改革要兼顧網絡基礎設施規模擴張的發展需求;要有利于發揮普遍服務功能以增進全民福利。要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國有經濟的支配地位。 說到底,壟斷行業改革同樣要貫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國力增強,有利于人民生活提高。做不到的話,就算是政府做后臺,用納稅人的錢去補窟窿,不怕倒閉,也會被廣大群眾所看不起。
參考文獻:《國企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