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演進和宏觀經濟運行關系緊密。宏觀經濟運行受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具體表現。同時,宏觀經濟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對產業結構演進的方向、速度和頻率構成制約。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業大國逐步轉變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大國,并實現了年均9.8%的經濟增長。已經有學者對我國產業結構的演進與宏觀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主要偏重于研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關于我國產業結構演進與宏觀經濟穩定性的關系,目前還鮮有研究。本文依據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的主要特征,揭示了產業間結構變動對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性的影響。
1、我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
1.1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特征
自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取得了持續穩定的高速增長。期間,在發展中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運行之間的良性循環。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實現了工業和服務業穩步升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鞏固第一產業的同時,我國積極鼓勵和引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1978-2012年間,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7%,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2.1%,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1.6%。從產值構成看\\(圖1\\),第一產業占比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2年的10.1%,下降了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由1978年的47.9%下降為45.3%,下降了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則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2年的44.6%,上升了20.7個百分點。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產業結構初步具備了現代經濟的特征,已經不再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經濟主導的國家。我國產業結構的演進從整體上看基本符合工業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第一產業占比持續下降。自2007年起連續6年低于11%,2012年為10.1%。
第二,第二產業占比長期在小范圍內浮動。最高為1980年的48.2%,最低為1990年的41.3%。
近年來,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發展的持續深化,第二產業占比趨于穩定,2012年最新的數字為45.3%。
第三,第三產業占比持續穩步上升。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愈發明顯。2012年第三產業占比達到1978年以來的最高值44.6%并保持繼續增長的勢頭。長期來看,第三產業未來將持續增長,成為占比最大的產業。
1.2我國產業結構演進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產業層次低。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經過三十多年的演進,雖然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經濟的特征,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理想的產業結構應該是“三、二、一”,我國目前正處于由“一、二、三”向“三、二、一”過渡的階段,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以制造業為例,在22個國際標準分類中,雖然我國有7個大類占比位居全球第一,但我國制造業附加值低下,長期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下游。
第二,內部工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工業結構向重化工業傾斜的趨向明顯,雖然帶動了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行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結構內部的持續改進,但弊端明顯。2011年我國重工業產值比重為71.9%,輕工業占比僅為28.1%,鋼鐵、電解鋁、汽車、焦炭、電石等行業企業的產能嚴重過剩。2012年一季度我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四大行業增幅較上年同期均出現下降,水泥產量增速下降10.8%,鐵合金產量增速下降11%,凸顯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經濟運行波動。
第三,第三產業發展仍舊滯后。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三產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面臨內部結構不合理和總量占比偏小等問題。2012年第三產業產值產比為44.6%,比第二產業產值占比低0.7%。
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產值占比一般在70%左右,而我國雖然經過30多年的發展但第三產業產值仍然未能超過第二產業,足以說明未來我國第三產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路漫漫其修遠兮。此外,目前我國第三產業主要以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生活性服務業為主,代表第三產業水平的咨詢、認證、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在我國的發展仍屬于初級階段。
2、我國產業結構演進與宏觀經濟穩定性關聯分析
產業結構演進是宏觀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不同產業的波動,共同構成了宏觀經濟的運行,也帶來了經濟運行的不穩定。由于不同產業的波動對于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不同,所以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宏觀經濟運行也將表現出不同的波動水平和特點。下面將從產業產值、產業就業人口和產業增長率等方面去剖析產業結構變動與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關系。
2.1產業產值。我國自1978年起,國內生產總值持續穩步增長,2012年已經達到51.89萬億元。
同期三次產業增加值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緩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迅速。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產業增加值近年來增長迅速,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23.14萬億元\\)幾乎與第二產業增加值\\(23.52萬億元\\)持平,是歷史上最接近的一次。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三十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與三次產業增加值擁有一致的波動趨勢。
2.2產業就業人數。我國自1978年起國內總就業人口持續穩步增長,2012年已經達到7.67億。
同期三次產業就業人口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口自1992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以來持續下降,至2012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僅為2.58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自1978年期保持平穩增長。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口首次同時超越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就業人口。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三十年間我國就業人口持續增長,但產業間就業人口變化差異明顯。
2.3產業增長率。圖2是我國1978-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變動趨勢。由圖可知,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關聯性較大,但不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又不盡相同。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在改革開放初期波動明顯,進入90年代后趨于穩定,且在絕大多數年份都要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以及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這表明第一產業的波動不是影響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主要因素。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的波動劇烈。最低點出現在1981年為1.87%,最高點出現在1992年為21.15%。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在絕大部分年份均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表明第二產業是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在改革開放初期變動劇烈,進入90年代后趨于穩定,并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趨于一致,這說明第三產業對于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起到了減震器的作用。
按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波峰和波谷,將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劃分為4個經濟周期,分別是第一波動周期\\(1978-1984\\)、第二波動周期\\(1985-1992\\)、第三波動周期\\(1993-2007\\)和第四波動周期\\(2008至今\\)。在第一周期內,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處于波峰15.18%時\\(1984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12.88%、14.48%和19.35%,分別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2.30%、-0.70%和4.17%。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處于波谷5.24%時\\(1981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6.98%、1.87%和10.42%,分別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1.74%、-3.37%和5.18%。表明在第一周期內,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率貢獻不大,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未有體現,在波谷年份對宏觀經濟的運行負面作用明顯,第三產業在波峰年份和波谷年份整體表現都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并有效抑制了經濟衰退,對宏觀經濟穩定運行意義重大。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在第二周期內,波峰年份\\(1992年\\)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9.53%、6.91%和-1.79%,波谷年份\\(1990年\\)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3.48%、-0.67%和-1.50%。
表明在第二周期內,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主要受第二產業的影響,在波峰年份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波谷年份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一產業的運行基本對宏觀經濟的運行不構成重要影響,而第三產業不論在波峰還是波谷年份,其增加值增長率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相差不大,與第一周期類似,第三產業對于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起了緩沖作用。
90年代后,我國經濟運行進入第三周期,這是一個較長的時期,有14年,在波峰年份\\(2007年\\)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10.42%、0.90%和1.82%,波谷年份\\(1999年\\)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4.82%、0.52%和1.71%。說明第一產業有獨立于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勢態,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波動對宏觀經濟的運行造成了重大影響,無論在波峰年份還是波谷年份,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差異都不大,說明兩者的波動對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造成了重要影響。更進一步分析發現,第二產業與宏觀經濟的關聯更大,在波峰和波谷年份,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差異都小于1%,是現階段我國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體現。最近的一個周期起始于2008年,在近四年的運行\\(2008-2011年\\)中保持平穩,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四年間維持在9.30%到10.45%之間,還沒有完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但逐步顯現出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態勢。
綜上所述,自改革開放起的三十多年間,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逐漸趨于穩定。第二產業對于我國經濟整體運行有重要影響,是我國經濟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第一產業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其發展有獨立于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且波動變化較小。第三產業的發展則有利于宏觀經濟運行保持穩定,是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緩沖器。這一點從第三產業產值占比提高后宏觀經濟波動減小中可見一斑。
3、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產業結構調整對策及建議
3.1引導和鼓勵產業有序發展。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產業構成和產業本身的運行對宏觀經濟穩定運行有著重要影響。鑒于此,未來應鼓勵和引導產業合理發展,以增強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以免出現大的經濟波動。政策引導應根據產業自身的特點,對不同波動特征的產業予以分別對待,打破產業間的壁壘,讓資源要素能在產業間自由流動,保證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進而保證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具體來看,在經濟周期向上的時期,應防微杜漸,注重淘汰落后產能,同時避免產業的非理性擴張和非常規增長;在經濟周期向下的時期,要合理引導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加大引導,避免產業增長出現大幅波動。
3.2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與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關系密切。由于我國產業結構還在不斷持續的調整中,在經濟運行中仍然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在經濟上升周期,產業的粗放型增長受到資源價格上升的影響變得不可持續,在經濟下降周期,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會導致產品的不合理調配,最主要的體現就是產能過剩。為了保證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合理調整產業勢在必行。第一,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歷來也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及發展。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資金投入,同時實施技術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農業生產穩定運行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注重農業的規?;洜I,避免出現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保證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第二,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目前第二產業仍是我國經濟最重要的產業門類,直接關系到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因此未來在保持第二產業穩定運行的同時,要積極調整優化第二產業結構:一是要盡快轉變粗放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促使資源向有競爭力的子行業流動;二是下定決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讓信息化為工業化服務,利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升級;三是要發展以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為代表的七大新興產業,不斷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第三,注重第三產業的平穩增長。第三產業是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緩沖器,且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帶頭示范作用。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已經位居第一,產值也有積極趕超第一、第二產業的勢頭。因此,繼續穩步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我國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也有利于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3.3運用市場化手段積極擴大內需。消費是與投資、出口并列的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在國內產能過剩、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大力開拓內需,是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因此,為了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必須改變我國出口旺盛,內需無力的狀況,確保內外需求平衡。一方面,應通過不斷升級消費需求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保證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另一方面,應主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去積極引導和促進國內消費的發展,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降息、減少流通環節稅收、完善分配制度等手段,拉動消費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李鑫,朱龍飛,鄧淇中.我國三次產業結構演進與宏觀經濟波動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5-69.
[2]李京文.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發展趨勢[J].當代財經,1998,\\(5\\):12-21.
[3]郭克莎.總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偏差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及調整思路[J].經濟研究,1999,\\(9\\):15-21.
[4]紀玉山,吳勇民.我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之協整模型的建立與實現[J].當代經濟研究,2006,\\(6\\):47-51.
[5]劉濤.基于節能減排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研究[J].學術交流,2013,\\(增\\):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