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和平解放以來,全疆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下,艱苦創業,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經濟在逐步建立、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解放以來,工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建國初期,新疆工業以輕型結構為主,輕工業在工業結構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工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重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向有資源優勢的重工業傾斜。1978年全區輕重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為41.62:58.38,而到2000年則為26.41:73.59。
所有制結構趨于合理,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工業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純國有企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91.4%降為2000年的24.4%。
工業地區布局日趨合理。五六十年代,新疆工業布局采取重點開發戰略,主要行業項目及資金投放均集中在烏魯木齊市至克拉瑪依市的核心區。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在不斷鞏固和加強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老工業基地建設的同時,繼續加強了庫爾勒、哈密、吐魯番、昌吉、石河子、奎屯、伊寧、喀什等重點地區現代化工業的建設,地區工業布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已逐步形成以烏魯木齊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支點,鐵路和公路沿線為骨干,向南北疆依次展開的合理工業布局,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資源優勢,滿足了當地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新疆的工業結構還是暴露出眾多不合理,制約著新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低
新疆地區與其他地區比較,無論是第二產業占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還是勞動力就業分布來看,第二產業的比重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東部發達地區。
二、輕、重工業結構搭配不均衡
1.重工業偏重、輕工業偏輕的發展格局并未改變。在工業結構中,輕工業具有投資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1978-1998年我國輕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6.2%,重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5% 。
2.重工業發展多數還處于低層次的粗放發展階段。在新疆地區重工業中主要依賴自然資源的生產性比例過重,而深加工工業產值比重卻相當低。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是重工業的主要構成部分。
三、企業組織結構仍較單一
公有制企業仍占主導地位,非公有制企業比重小,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向東傾斜,東部沿海地區率先迎來了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的商機,外資企業紛紛落戶東部地區,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也迅速發展,并已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使沿海地區的所有制結構較早發生了重大變化。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疆地區市場改革的進程比較緩慢,國有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盡管經過這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新疆地區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有了較大提高,但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還是很大。
四、中小企業發展滯后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市場反應靈敏,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對于吸納就業、繁榮經濟、擴大出口和拓展服務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與東部地區比較,新疆地區的中小企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差距很大。
1.生產單位數量少,我國中小企業尤其是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地區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地區這些企業的比重非常低。
2.經營狀況普遍較差,由于新疆地區中小企業深度加工能力弱,技術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生產的產品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和附加值低的產品;管理水平低,產品質量較差,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企業虧損面大,財務狀況較差,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償債能力,東新疆之間中小工業企業都存在著很大差距。
五、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
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轉換的根本動力,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不僅是新疆地區而且是全國普
遍存在的問題,成為阻礙我國企業尤其我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1.技術創新能力低的表現。目前我國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偏低,尤其是新疆地區較集中的有色金屬、電力、機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鋼鐵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多數大中型企業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能力相對不足,國際先進技術裝備僅占1/10,機械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5% 。技術創新能力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我國目前還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多數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上依賴國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強,缺乏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綜合創新。從全國范圍來看,成長性中小企業在全部企業中的比重都是偏低的,新疆地區更是少之又少,而且 相當多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落后,有許多是大企業淘汰下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仍處于較原始的手工操作階段;生產的產品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和附加值低的產品;大量中小企業的成長性缺乏潛力,使新疆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受到較大制約。
2.工業企業多數還停留在對資源的淺層開發上。工業化進程的演變規律體現為:工業發展的重心由輕工業向重工業的轉移,在重工業化階段中又經歷了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裝配工業再向高加工度化轉移的演變,最后進人技術集約化階段。這種規律體現了工業對資源的開發由淺層開發到深層發展的進步過程,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的演變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巨大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更大的回波效應\\(極化效應\\),發達地區對資金和勞動力更具吸引力,使這些要素加速向發達地區流動。新疆地區大部分屬于民族地區,工業基礎很薄弱,企業少,從事高新技術的企業就更少,已有企業普遍缺乏人才、技術、經費以及缺乏創新和求異思維,國企改革中許多深層次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因而產品技術含量低,大多屬于農產品加工或礦產資源的淺層開發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