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工業工程的發展過程進行分析比較后,針對我國企業發展現狀提出并闡述了我國工業工程在企業中本土化應用的必然性。
關鍵詞:工業工程 發展過程 本土化 必然性
工業工程是對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工程技術,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結合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對該系統所取的成果進行確定、預測和評價。它是一門技術與管理結合的交叉學科,對于不同時期、不同的學者對其定義不盡相同,并且隨著工業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內涵和外延也將不斷發展變化。
1.國外工業工程的發展
工業工程是十九世紀末泰勒在1799年美國的惠特尼\\(E.Whitney\\)提出的“互換性”概念和1832年英國的巴比奇在發表的《論機器和制造業的經濟》一書的基礎之上所創立的。在湯恩\\(Henry R?Towne\\)的“作為經濟學家的工程師”的思想影響,泰勒提出了制造業中的方法設計、時間測定、生產計劃安排與控制等概念并將其在實踐中驗證。1913年美國福特首創標準化、專業化的移動裝配生產線,使制造業的生產率顯著提高,從而為工業工程的推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隨著1917年美國的“工業工程協會”和“泰勒協會”的成立,數學分析和統計學、運籌學等在工業工程中加以應用,更好的解決管理中所遇到的質量、庫存控制問題以及對復雜情況下的資源優化配置等問題。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自動化、電子化的進一步發展,工業工程充分應用系統工程和計算機技術解決了1966年阿波羅登月空間系統計算和安排等問題。隨后工業工程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更加完善,這也預示著現代工業工程的形成。
由此可見工業工程的探索與發展是伴隨著美國工業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美國是工業工程的發源地也是其實踐基地,所以從本質上講工業工程是美國式的、帶有美國文化并適合美國國情的,所以才會對美國的工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2.我國工業工程的發展
2.1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工業工程的起步比較晚,在20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工業工程從沿海地帶的外資、合資企業向內陸各大中小企業逐漸展開應用。但從1990年工業工程研究會成立后,國內工業工程才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且在制造領域應用的比較廣泛,比如一汽大眾、上海大眾等外資、合資企業在80年代后期使用工業工程并且他們在開始建廠的時候就設有IE部門或者IE崗;廣東科龍等東部沿海地區企業他們在90年代初就意識到了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并于天津大學等高校合作,在工業工程發展規劃、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方面獲得了顯著效果等等。
然而經過調查發現國內企業在應用工業工程過程中出現了局部應用和整體應用兩大特點。形成這些特點的主要原因是,國內企業急于提高競爭優勢,而對工業工程的引進并未形成一種全面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并未將工業工程與企業自身情況和我國的國情緊密融合。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工業工程的應用只是一種模仿式的引進。
2.2我國工業工程本土化發展的必然性
工業工程起源于美國,所以從根本上說工業工程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美國本土化氣息。這也是19世紀40年代豐田公司沒有照搬美國福特生產模式的原因所在。福特之所以當時居于全球汽車行業首位,是因為處于本土化的工業工程與美國社會文化結合所致。為了振興日本的汽車工業,豐田前往美國福特公司學習,他們并沒有照搬“福特模式”,而是將美國的工業工程技術與日本本土文化結合,最終產生了令人關注的豐田生產方式、全面質量管理、零庫存等。由此可見要想實現工業工程在我國的全面發展,使工業工程推動我國企業快速穩定的發展,工業工程的本土化應用是必然趨勢。
然而我國很多企業對工業工程的使用是一種在外力作用下產生的企業需求,是一種無知識性的行為,所以即便企業使用了工業工程也不能得到持續快速的發展甚至有些企業仍舊會倒閉。要想消除這種無知識性、盲目性及企業局部應用工業工程特點的現象、突破國內企業壽命只有1-3年的瓶頸,企業不僅需要全面掌握系統工業工程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與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密切結合,使工業工程徹底的本土化才能增強企業的基礎管理能力、穩固企業的根基,從而探索出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技術,最終才能強有力的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持續快速的發展。
3.結語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已經意識到工業工程的重要性并將其技術應用于企業生產當中,而要想企業在應用過程中達到一定的效果,必須時刻緊盯工業工程的發展前沿,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改造,實現工業工程在企業中的全面應用,從而推動我國企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易樹平,郭伏 基礎工業工程[M] 機械工業出版社 張敬柱2007.3
[2] 趙 濤 齊二石工業工程發展歷程與趨勢淺析[J] 機械設計 1999.\\(9\\)
[3] 齊二石 現代工業工程發展概況[J] 工業工程 1998.1
[4] 賈 順 工業工程的發展歷程及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 科技和產業 2008.9
[5] 齊二石 霍艷芳 劉 亮 21世紀我國工業工程發展及其應用的戰略思考[J] 管理學報2004.7
[6] 齊二石 劉洪偉 我國工業工程本土化研究與應用實踐分析[J] 管理學報 2010.11
[7] 吳煥加 本土化:沖突不斷的理想情結[J] 新材料新裝飾 2005.\\(03\\)
作者簡介:
蔡曉華(1985-),女,漢族,陜西岐山人,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