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供職于一家以工業企業為服務對象的報紙,按說作為我們的媒體應以多上工業報道題材的文章為己任,是分內事,但我們畢竟又工作和生活在現代社會里,市場經濟的“大熔爐”錘煉著我們的意志,“燒烤”著我們的靈魂,高尚與庸俗把我們浸淫得復雜和現實,復雜得讓我們失去方向,現實得我們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最高目標或理想??杀氖沁B我們這個號稱端工業飯碗、吃企業飯的媒體,在其版面上都“難覓”工業報道方面的文章時,還能責怪其他媒體是否“本分”?筆者到基層走得多,下企業采訪得多,知道企業管理者和廣大職工的想法,懂得工業報道的重要性。但筆者畢竟人微言輕,沒有資格“擲”重話,就是“擲”了,也沒人聽,在所謂的“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筆者最多只能提出矛盾,進而作一些膚淺的分析。但是工業題材報道的弱化、失寵以及在眾多媒體中失去陣地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在高速發展,中國工業依舊占據了國家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我們的媒體和新聞從業者,應該嚴肅對待這個問題,以創新工業報道形式,提升工業報道質量,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大局服務。
所謂工業報道,其報道對象主要是制造業、礦產業、建筑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而社會的變革和企業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恰恰就在以上這些產業里“風起云涌”,整個工業的“陣痛”和彷徨,也讓媒體和跑工業的記者無所適從,以至于到后來對工業的“漠不關心”和“輕描淡寫”。
社會變革中的工業報道“大騰挪”與媒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集體浮躁和責任缺失。工業報道的“唱衰”起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導致工業報道逐漸弱化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社會變革使媒體的報道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多次的“糅合”、細分和重新“洗牌”。這是一個隨著形勢的變化而導致媒體報道主題隨機變化的時期。二是新型工業企業“重實輕虛”的社會表現,“壓縮”了工業報道的空間和“切窄”了工業報道的路徑。重視宣傳報道的國有和集體企業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與他們一同“消亡”的還有占很大成分的形式主義的工業新聞報道;而新興企業大都以經濟效益為優先,就是要搞新聞報道,首先要考慮的是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它們大都追求的是“現實主義”。三是媒體自身的原因。與新興企業一樣,媒體行業的發展也從過去的偏重社會效益“轉移”到偏重經濟效益,或者說讓社會效益為經濟效益服務。一些媒體為掩人耳目,臺面上的話叫兩個效益一同抓,兩個效益雙豐收,或美其名曰叫雙贏。工業報道是“硬”東西,沒有可讀性,媒體認為你能在我這里做廣告,給我帶來經濟效益,我就愿意為你作宣傳,或者充其量是為拉來廣告做點鋪墊,否則,咱們誰也別理誰。
媒體的行為也許應該理解,因為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競爭為其重要的表現形式的,愈演愈烈的媒體競爭,傳媒大戰,讓媒體業整體處于“驚恐”和“浮躁”狀態,優勝劣汰,媒體發展的公式是生存――經濟效益――社會責任。我們非常理解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沒有經濟效益,沒有生存能力,你還如何盡其社會責任。因此,新聞大戰,打的是可讀性和受眾的認可度、知名度,最后歸結到媒體的社會地位。一時間,占據媒體重要位置和重要時段的是法律案件、奇聞趣事,甚至不乏有暴露陰暗、男盜女娼之類的文章屢屢見諸報端和電視屏幕,至于工業報道,有些媒體早已把其“排除”在報道計劃之外了。
媒體的作為雖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理由,但中國的媒體畢竟是黨的喉舌,肩負著輿論導向的重大責任,那么媒體若對占著國民經濟“半壁江山”的工業熟視無睹或躲而遠之,那么就是無作為,就是社會責任的缺失。
從受眾“左右”媒體到媒體引導受眾檢驗媒體的社會良知?,F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視受眾需求而定報道內容,也就是說受眾的主流“口感”“觀感”決定了媒體報道內容的主題或主線,乍一聽,似乎沒有毛病,但細一品味,問題不小,按以上邏輯推演,受眾喜歡看色情報道,媒體就加大色情報道量;受眾喜歡看殺人放火的報道,媒體也隨之應和,甚或受眾想了解博彩技巧,媒體就介紹這方面的“知識”,照這樣下去,媒體與“流氓”的“雇傭”和“黑道”的“幫兇”還有什么不同呢?廣大受眾知識水平不等,道德品行各異,我們不能也無權責怪廣大受眾的純自然的、“原生態”的需求,我們要矯正或鞭撻的正好是我們自己,媒體的存在不僅僅是適者生存,而是要有價值地生存。
媒體的最大使命是黨的宣傳喉舌和正確輿論導向的“牽引者”,偏離了這一大方向,那么一個媒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媒體不能只讓受眾牽著“鼻子”走,而是要總結、提煉、升華受眾中有價值的理念、觀點,形成媒體自己的東西,然后圍繞黨的大政方針和現階段的中心工作,研擬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和報道主線,只是在開展報道的具體細節中,采取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盡量滿足受眾的需求,這里要強調的是媒體的中心主題不能變,那就是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這不是口號,這是原則。那么回過頭來再談及工業報道的問題,不是群眾不喜歡看,不是社會不需要,而是媒體的工作沒做好,一是沒有探討出新的工業報道的好路子,二是社會良知在新機遇、新挑戰面前以及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中受到了不應有的“磨損”。
不求量的突破,但求質的提升,以創新內容和拓寬渠道為突破口,“奪回”工業報道的“失地”。不可否認,以往的工業報道有“死”、“硬”、“教條”等方面的缺點,這些缺點在與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活躍的感知思維碰撞之后,工業報道的生存能力就在不斷地削弱和降低,以至于被徹底地邊緣化。那么,振興和強化工業報道,除了有個適宜的大的社會環境之外,新聞媒體自身也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從媒體的決策層,從媒體的定位,從新聞的策劃到編輯記者的素質,還有對工業新聞的熱愛和對工業企業的深入了解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創舉,才可能恢復工業報道的“元氣”。
做好新時期的工業報道,必須從現實出發全盤考慮,筆者認為不能只追求量的增加,還要追求質的飛躍,過去那種鋪天蓋地、不求質量的工業報道方法已經不適用于我們今天的工業報道,我們必須從創新工業報道內容與拓寬工業報道的渠道方面下工夫,以期扭轉工業報道的弱勢地位。
作好工業報道,我們要力戒以下幾個方面:1.數字的堆砌;2.把文章寫成企業的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3.成為宣傳企業成績和好人好事的“黑板報”;4.政府部門的統計報表。
那么,要創新和拓寬工業新聞的報道形式和渠道,我們就要適應新的時代,掌握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學習新政策、新規制;在挖掘工業新聞題材方面,我們首先要增強記者自身的素質,要掌握宏觀的、微觀的以及單個企業的經濟知識和變革的深層次原因,選擇新角度,突出人的作用和活動。另外,工業企業報道避免不開數字,但要巧用數字,把數字具體化、形象化、人性化,使數字有生命力。只要我們用心“耕作”,精心“培育”,工業報道會重新煥發“青春”的。
(作者單位:河南工人日報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