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波:和老一代攝影家不同的是,你的作品里,人成了主角。
王玉文:這跟我個人經歷有關。我對自己在創作上的把握就是要關注人,除場景以外,一定要有人。
……
陳小波:看得出來,你很愛你鏡頭中的工人,他們在鏡頭里都很有尊嚴。
王玉文:在工廠礦山拍照,我走哪兒,都能聽到叫我“老王、老王”熟悉的聲音。我拍的每一幅照片里都有工人,我的相機會不知不覺地瞄準他們。我承認自己關心他們,勝于那些冰冷的機器和安靜的場面。因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我的親人,在我心里他們每一個人都值得尊敬。
……
陳小波:工業攝影的難度在哪里?
王玉文:工業攝影比較枯燥,比較嚴肅,不像風光攝影那么美,富有詩意。你到工廠去,尤其老工業,環境不會好,而且還有危險。2003年我拍本鋼,腿就折了。五一勞動節放假,在本鋼煉鋼廠煉鋼車間,拍攝中接到大連降振慶電話,說他也要來,問我路怎么走。我想拍完最后一個鏡頭,頭頂有很多燒紅的鋼錠,很高很長,轉來轉去的。這時候它和地下人距離還很遠,但拍著拍著我下意識抬頭一看,這鋼錠就過來了。不巧,我右腳一下插到鋼板里拔不出來,往后一仰,抱著相機就摔倒了,右腿被兩個鋼板的夾縫給別折了。別折以后,大家陪我去本鋼中心醫院就醫,照完相當時就把石膏給我打上了。吃飯時,4個人給我抬到一家涮羊肉的小飯店,把我的腳架在凳子上。這邊大家喝著二鍋頭,那邊疼得我直淌汗。
……
陳小波:年輕攝影師拍大工業,和你拍的大工業區別在哪里?
王玉文:我對工業太熟悉啦,像在拍自己的家。他們像站在遠處觀看。我們的主要區別可能還是在情感、角度和攝影觀念上。
……
陳小波:攝影家還是應該在影像上千錘百煉,要有這個能力,把平淡無奇的東西拍到令人回味無窮。
王玉文:攝影師的造型能力和基本功沒有止境。工業攝影上我是不太強調那種刻意的形式感,比如說找個大的近景夸張,用低角度或用高角度夸張,我都不喜歡,太表面化了。這種純形式的東西,說明你對工業和工業攝影理解得還不夠。
……
陳小波:你覺得自己的拍攝跟薩爾加多的拍攝,有沒有關聯?
王玉文:這也許是一種巧合,就是說注重表現場景當中的人物,人物的情感、狀態。我覺得他非常注重這種東西,這也正是我攝影注重的東西。他追求在自然、隨意下的人的狀態,這也是我長期追求的。他的工業攝影把人物放在工作場景中,越輕松越自然,越隨意越好。我在拍攝過程中也一直在遵循這個原則。
王玉文:“一句話,要想拍好工業攝影題材的作品,一定要和工人交朋友,把他們當自己兄弟。和他們真正融合在一起時,好照片就出來了。否則你就架在空中,只剩下技術、技巧、形式感,要想達到較高境界,還是很難的?!?
王玉文
王玉文(1948— )的爺爺和父親都曾在中國東北老工業區工作,從小他就熟悉那里的一切。而遼寧這個為中國建設奉獻了鋼鐵、煤炭、石油、機床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的輝煌伴隨著國家發展變革正從人們的記憶里消失。出于對故鄉的愛和一個攝影人的責任,王玉文長期關注工業題材,三十余年忠實記錄。他的攝影集《影像背后》存留了許多充滿力量的影像,為經濟轉型期的遼寧產業工人和老工業基地留下了記錄,并提供了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