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大都會博物館、華爾街等游覽紐約的“必到行程單”上,如今又添一站――“高架鐵路公園”。
公園主角高架鐵路,屬于曼哈頓西區鐵路一部分,廢棄多年,是美國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的眾多工業遺產之一。
這條高架鐵路1934年通車,但到了1950?1960年代,公路運輸業急速發展,鐵路運輸量不斷下滑,當1980年最后一趟列車載著冰凍火雞駛過后,這條鐵路也劃上句號。
1980年代中后期,鐵路南側部分建筑在居民的呼吁中逐漸拆除,剩余鐵路設施在1990年代也徹底閑置,野草叢生。直至1999年,在當地居民成立的非營利組織“高架鐵路之友”呼吁下,“高架鐵路公園”創意開始出現。2006年,時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親自主持“高架鐵路公園”動工儀式,這片工業遺址再次重生。
如今,這座公園歸屬紐約市政府,具體維護及運營工作由“高架鐵路之友”負責?!案呒荑F路公園”成為美國對工業遺產保護及再利用的成功案例,也是近年來美國工業遺址保護由民間推動的新嘗試。
從19世紀對費城獨立宮、總統華盛頓故居弗農山莊的保護起,美國社會便萌發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1916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宣告成立,之后陸續推出《歷史古跡法案》等一系列立法和計劃,從聯邦立法及行政層面開啟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之路。特別是1966年通過并簽署生效的《國家歷史保護法案》,為美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奠定了立法基礎。
在此過程中,美國人逐漸意識到,這個國家豐富而獨特的工業遺產也亟須保護。1969年“歷史工程記錄”計劃(HAER)啟動,對橋梁、水壩、鐵路、工廠等歷史工程和工業遺址進行測繪、記錄、存檔。這項計劃與1933年的“歷史建筑測繪”計劃(HABS)聯系緊密,形成一整套HABS/HARE標準,便于對歷史遺跡測量和統一管理。
多項計劃的協助,讓廢棄的高架鐵路變身城市“空中紐帶”。無論城中“土著”還是外地過客,都可找個閑暇時間漫步于鐵軌邊綠草茵茵、鮮花盛開的公共步道上。當年高喊“拆除”的人們或許未能料到,這條重生的景觀也“盤活”了周邊社區。
在2009年6月“高架鐵路”公園一期開放之際,布隆伯格說,公園為周邊社區吸引了20億美元私人投資,兩側擁有“園景”的樓宇也吸引不少畫廊、餐廳、精品店,整體商業回報超出紐約市對為公園所投入的1.15億美元開支,同時創造了上萬個就業崗位。
“此前恐怕沒人料到這項計劃能產生如此規模的經濟影響力?!辈悸〔裾f。
一年440萬人次訪客(2012年數據),喚醒了這處被幾近遺棄的角落。文化則是喚醒的催化劑。打開“高架鐵路之友”的網頁,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將看似毫無生命的鐵軌與紐約人以及各方游客聯系在一起。
這一切,正契合HAER計劃宣傳手冊上的闡述:歷史工程遺跡和工業遺址反映出“美國從過去走到現在的途徑,也為美國從今天走向未來提供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