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柳州工業博物項目的設計理念和特色創新點的分析,對工業景觀改造作一次思考與探討。
關鍵詞:工業景觀;改造;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工業遺產是歷史留給城市的寶貴財富,如紅點設計博物館、杜伊斯堡內港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岐江公園等。工業遺產成為城市的新形象映射到全世界人們的腦海中。
我們有幸參與了柳州工業博物館項目的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及駐場。此類改造項目的參與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發和思考。以下結合該項目總結在工業遺址景觀改造項目中的獲得的體會。
項目概況、背景
為了更全面、更環保、更真實的展示柳州工業城市的特點,我們多次實地考察,大量的收集相關資料、案例并結合甲方的需求,整理出較完整的項目概況、背景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前期的規劃與方案設計,保證了后期設計的順利進行。
該項目位于柳州第三棉紡織廠和苧麻廠的舊址。西南面為窯埠古鎮,商業較為發達。北面為文昌橋引橋及柳州市政府,是柳州新城區重點規劃地段。地塊東西向最長430米,南北向最長397米,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9.58公頃。東面地塊有一條待規劃路,使該項目四面環路。
基于這些,在景觀設計上如何利用好現有資源,如何重現柳州工業歷史,如何展示悠久的工業文化成為我們設計考慮的出發點。
設計理念
對原有建筑和柳州工業歷史的解讀后,我們認識到,紅色是柳州工業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印跡深刻的顏色,火紅的鋼鐵,火紅的天,象征著柳州人激情澎湃,敢為人先的工業精神。設計以紅色作為主線,串聯起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勾起那段火紅的年代的回憶。
2.1空間環境的繼承
大空間廠房、鋸齒形的天窗、吊車梁等。具有工業特征的廠區空間是老一輩人對工廠生活的直觀印象,是記憶的載體,也是現代都市人陌生的空間體驗。
建筑外墻的紅磚墻、鑄鐵排水管、銹蝕的鋼質門窗等等。依然透露著歷史的痕跡。將原有建筑拆除的紅磚,銹蝕鋼板等重新組合用在博物館的景觀節點中,既節省了工程造價,也突出了設計的主題。
所以我們保留了原有的廠區空間形態,利用了原有的建筑材料,使其為博物館景區的景觀設計提供一種深刻的環境體驗。
2.2生態系統的延續
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對重要的樹木進行保護或者移植、對原有的綠化進行修整,并進行保護。新建的綠化場地以撒草種作為設計方式,盡量保持野草自由生長的一種模式,呼應了設計的理念。
2.3景觀空間的發展
將原有廠區空間與特定的空間性質結合,形成特有的空間環境,如與商業結合,形成工業主題商業空間,與展覽空間結合形成工業主題展覽空間等新的城市空間概念。
2.4城市公園的創新
對原有廠區規劃按博物館要求進行整合,結合場地內環境與周邊的環境進行重新合理布局,設置各個出入口;組織好內外的人流車流的同時提出開放式博物館景區的概念,開敞式的博物館景區已經超出了普通封閉式博物館的局限,接近城市公園,也成為具有工業文化內涵的旅游景區,既是教育基地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2.5注重環保、可持續性
設計上升到從資源利用到資源尊重的態度轉變。場地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尊重和展現場地的歷史層次、可持續性設計理念被運用到設計中,展現了設計的環保理念。如鋪裝采用紅磚、預制混泥土板、木板、礫石、工業產品,大都來源于舊廠房拆除和舊設備的廢棄物,展現環保持續的理念。
設計內容
為實現我們提出的設計理念,使場地成為一個積極的交通與交流空間,成為室內展館空間的有利補充。根據我們的博物館景區的景觀設計重點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設計。
3.1對出入口廣場部分進行重點改造
原三棉廠入口位于廠區的南側,地理位置不醒目、交通不便利。在通過整體考慮后,我們保留原有的入口的同時,在東、北、西側各增加了一個出人口,并針對主要的兩個入口廣場進行了設計。
東入口作為博物館的主要出入口,大門的設計不僅僅要能夠合理組織博物館周邊人流入園、集散等交通關系,還要滿足易識別、突出工業特色主題的特點。入口處設計了42米高的紅色LOGO塔,解決了北側高架橋遮擋的問題,使博物館更易識別。從功能上,也滿足了門衛用房的需求。進入大門,就能看到一輛“迎面駛來的火車頭”雕塑,給人動態的錯視。后方,是用舊紅磚和銹鋼板組合而成的LOGO景墻,使東入口廣場空間層次豐富,并更巧妙的引導人流。
北入口廣場主要滿足周邊的人流出入。利用鋪地的豎向紋理引導參觀者進入一號展廳,
選用舊紅磚與彩色壓膜混泥土的材質交替鋪設的設計手法,保證了地面的透水性,更具環??沙掷m性。在鋪裝的紋理的基礎上,增加了以“循跡”為主題的地面燈帶。寓意踏著歷史的足跡追憶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成為進入展廳前的完美序篇。
3.2強調設計特色空間
在景觀設計中,我們重點營造了幾個特色空間形態:室外展場空間,商業街空間,后勤休閑空間。
3.2.1工業室外展場――力圖營造一個快樂交流、體驗互動的公共空間。室外展場的設計重點是展品與布置。展品主要為柳州工業最具代表性的器械,位于整個展區的西北側。由于工業器械的體快感較強,最適合布置在北側。利用樹木作為背景,與工業器械相互映襯,空間協調統一。其中最大型的器械雕塑定位在東、南兩面道路的延長交點上,成為室外展場的視覺中心點,使展品的布置自由但不顯凌亂。為了體現環保再利用的設計主題,局部增設了通過對舊工業廢棄物藝術加工的工業雕塑和銹鋼板組建的景墻節點。滿足了室外展示、游人的休閑活動及人流疏散等空間功能需求,又以新的方式加入了工業元素。
3.2.2工業主題商業街――位于場區的西面。主要是提供服務區的人流疏散,并烘托商業街的氛圍。沿街多組序列變化的條狀樹池、綠地,以及座椅等小品營造出富于變化、以小見大的空間且滿足人們駐足停留。還增設了舊紅磚錯拼跌水景墻,以簡潔的方式將工業元素融入到商業之中,形成富有特色商業形態。
3.2.3后勤休閑區――位于館區正中心,如同整個館區的內庭院。中心水體串連各個展區,達到濱水空間與建筑、綠化的碰撞融合。采用對景、借景、移步換景等園林設計手法,增加了景觀的層次與體驗性。木棧道結合異邊的無邊際水池給游人和后期人員提供休息、放松的區域。
3.3統籌處理綠化系統
3.3.1保留原始樹種
位于場區中辦公樓東西山墻上的爬藤植物算是原有綠化亮點之一,賦予建筑生命力,且在功能上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舊廠區榕樹類數量較多,樹齡較長。根據新的規劃情況對其進行保留或移植。所以場區東南、東邊及東北基本保留原始的植物,減少了對原有樹木的傷害。
3.3.2新增移植樹種
體現以植物造景為主體,因地制宜、植物多樣性、“以綠為主”的原則。維護、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時,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案例中選用了樹體挺拔、樹冠開闊、具有觀賞性的香樟、桂花孤植。搭配雞冠刺桐、秋風、針葵等中、小型喬木,增添了景觀的層次感。再點綴了杜鵑、非洲茉莉、小葉龍船花等這些具有美麗花朵、葉色鮮艷的灌木,增加景觀造型的豐富性。地被植物則采用了播種野花野草的方式。
3.4構筑富于工業特色的景觀小品及標識系統
我們對廠區內的原有構筑物進行評估,根據其位置,代表性,現狀等具體情況采用拆除、保護、翻新改造等手法進行整合加工。使其為整個景觀環境的營造增添樂趣和內涵。其次是如何設計富有特色的景觀配套設施。收集工業零件,經二次加工設計成景觀小品,座椅、燈飾、垃圾桶等室外功能配套設施,突出工業元素。
4.結語
柳州工業博物館景觀設計充分尊重和利用了原有廠區的建筑風貌,將博物館景區的功能和工業文化的特質融合在一起。而“追憶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設計的理念貫穿了整個設計。在新舊建筑的對比和碰撞中,在景區營造的工業特色的空間中,加深了參觀者對工業文化的體驗和理解。最終,我們希望在悠久工業文化精神內涵與景觀設計語言的結合下,它能成為百里柳江城市風貌中的重要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