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亮黃色的晚禮服,層層疊疊、立體式剪裁,穿在模特身上更顯雍容華貴、美侖美奐、時尚逼人,遠看以為是華貴的晚禮服,近前一看卻不由得發出驚呼,發覺被眼睛出賣,原來這華美的晚禮服竟是由廢棄的化肥口袋所制成,粗糙的質地在設計師手下卻熨帖聽話柔順,竟有很好的立體造型效果。同理,黑色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制成的依然美麗的晚禮服,一次次驚艷著人們的視線,人們的表情起初為不可思議的驚訝,繼而轉為恍然大悟,再轉為欣賞的驚嘆。
是的,這里是慶祝國慶60周年的云南省職工才藝博覽會現場,環保服飾的展示成為才藝博監會上的一道靚麗景觀。正如云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盧正國所言,“我們正是要通過這次才藝博覽會在職工中倡導傳播科技、創新、節能、環保、健康的生活理念”。
“這確實是出自我們的女職工之手,我們的職工不愧為生活的藝術家”,帶著環保晚禮服參展的云錫公司工會主席沈洪忠欣喜地說。
生活無處不T臺,走在時尚的T臺上,環保理念才是最時尚。也許,時尚本就是一種理念,外化為服飾裝扮的呈現。在這個工業化濃烈的時代,工業所制造的廢物和垃圾,經由工業的人們之手對它進行再利用、改造,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以環保的姿態呈現并回饋給曾經索取的自然。人們逐漸意識到。索取應該有度,回饋永無止境。
生活無處不T臺,行進在工業化的森林里,也可以找到置身T臺的感覺,展示演示隨處上演,生活永遠繼續,環保從不間斷。
我所知道的小四,堅持以單車代步,每當她騎著那輛咿呀作響的公主車,悠游行進在奔馳與奧拓雜陳的街道上時,怎么看怎么覺得她像一顆古老的化石,散發著久遠的光澤,她拒絕改造的決心如??菔癄€般堅如磐石。她好像把街道當作了她的T臺,自己像模特一樣行進其間,只不過她所展示的是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和一個慢速時代的從容。
在這和慢速背道而馳的時代里,我們無法“對鏡貼花環”,因為花朵已經窒息,人們的品味已從崇尚自然不知不覺轉化為迷戀金屬的、化學的、散發著乙醚氣息的物質。幸好,看到了工業化肥口袋也可以變為綻放的花朵,與肌膚親密接觸,于是我們看到了一道橋梁,架設于自然與工業之間,工業有待馴化,野性有待于馴服為順從,就像云南省農科院可以將野生的細碎小花“馴化”為大朵的、花色更美的觀賞花卉。工業是一頭有待馴化的野馬,必將在認同或叛逆間選擇。
只是這馴化的時日尚不可知,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生生世世,自然永遠比人類活得更久,久到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但在骨子里,人們相信人定勝天,并且以實踐踐行之。蒸汽機的發明使人們從久遠的牧歌時代一縱躍入工業時代,人們獲得了高效,失去了從容,一切生活隨之改變。
化纖比布帛更親切,一次性水杯比景德瓷器更普遍,塑料袋比籃子更方便,紡織袋比絲綢更常見,生活比以前更方便,只是缺少了點什么?一點從容,一點精致、繁復、精雕細刻的美感,一點不隨時間褪色的經典,一點可以經得起咀嚼回味的稱之為傳統的東西。
于是,我們抬眼看到了唐卡。一門存在了幾百年,而且還將繼續存在下去的傳統藝術, “香格里拉是千百年來無數人魂牽夢繞的福美之地。雪山,牧場,美麗的喇嘛廟。這就是我生生世世不離不棄的故鄉。傾我所能,傾我所有,守護它。與之痛苦,與之快樂……”致力于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與保護的扎巴格丹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著他的事業。在他所描繪的唐卡里,永遠供奉著藏旗人心目中的神靈,但世俗的生活景觀環繞四周,久遠年代的牧歌場景歷歷在目,滿目綠意,羚羊在風中騰躍,花在幽谷中獨自沉魚落雁著,而牧民的勞作與作息透著從容和自在,人們聚集在精神和信仰的旗幟下,以拈花一笑對抗艱辛與勞苦。
于是,我們迎面看到了文山州的苗繡。一曲農業時代的指尖牧歌,從指尖里流淌而出的淙淙心語,千針萬線里密密縫著女人的心事。月光下、斜陽里、靜夜中,針針線線穿透出打破寂寥的針腳鈍晌,均勻、細密像喃喃細語。像雨打芭蕉,一個女子憂怨的滿腹心事,寫滿繡板,寫滿夜的簾幕,凌亂的針線泄漏了滿腹心事,卻也創出一種獨有的“亂針繡”,與水族的馬尾繡、土族的盤繡并列齊名。
于是,我們學會了用軟的筆寫硬的字,并把它稱作書法,在一張宣紙上道出變化萬千,但是這并不足夠,我們并且描摹自然,爭取可以足不出戶,而欣賞奇山異水、花鳥蟲魚,而且像莊周一樣希望自己變成一只蝶。這就是一個中國人的非典型生活。我們刺繡,我們書法,我們宗教,因為我們屬于自然。
拒絕改造的小四每日騎著她的公主車悠游于大街小巷,總是單腳或雙腳落地緊急剎車,下坡時風兜滿她的衣襟,像一輛全速行駛當中的風帆。她喜歡探究城市里那些滿腹心事的小巷,周末有空就去踏訪每一個陌生或不陌生的小巷,享受赤足踏在青石板上的清涼,作為這個城市里尚存不多的化石,他們難得地組合在一起,成為“小巷搜索隊”,紀錄小巷的故事、變遷及悲歡。
生活是一種態度,活著也是。于是他們決定義無反顧好好活著,像曾經的先人一樣,愛書畫,愛山水,愛湮沒的歷史羽毛。
時光的沙漏又回到皮影戲的年代,皮影木偶在簾幕后面模糊不定地動作,人們跟著心情起伏不定。在云南的旮旮旯旯里總會隱藏著一些歷史的遺跡。中原的皮影戲在明代傳入云南,很快攻掠人們不設防的心靈,從此落地開花,騰沖成為保留這一歷史遺跡的地方。仿天津泥人張的捏面人更令人回歸童年時代的簡單快樂,面人打傘,面人做活,面人甚至有一望而知的滄?;蛳矏?,但他們似乎一碰就碎,瞬間變回為一團面團。
于是我們內心渴望回歸如童年般清潔、無污染的環境。廢氣回排,煙塵回收,廢水回流,耕牛牧歌,滿目翠綠,一聲呼喚全都回來。安全、環保的清潔能源在這次才藝博覽會上大放異彩,盡管享有專利的各類技術創新名稱專業而拗口,但它們均不約而同密集指向清潔能源等環保理念,這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新能源,盡管圍繞在廠區及生活區的一片蔥蘢綠意只是在模盤上,還是喚起了人們心頭的期望,正于紅河坦甸試運行中的新能源進行著處女秀。它聚焦著人們焦灼與期盼的目光。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可以用科技和創新來馴化工業這匹野馬,讓它俯首貼耳,真誠地為人類造福,而不是用廢氣廢水污染我們的視聽,期盼那么一天,并相信它終將到來,那樣,傳統仍可延續,自然得到永生,而人們有望大面積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