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綠油油的莊稼、黃澄澄的杏子。進入6月,新疆大地一派生機盎然,與往年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直插云霄的大煙囪散發著滾滾濃煙,這些代表工業化的工廠也讓環境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早卡子灘鄉,瑪納斯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4年前,這個鄉還曾是全縣有名的貧困鄉,4年后,這個鄉依靠引進工業迅速走在全縣前列。引進東部工業企業讓這個鄉的年生產總值三年翻了三番,讓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三年增長了一倍多。
據當地政府部門統計,自2005年鄉里工業園區正式起步后,旱卡子灘鄉的年生產總值已經從三年前的4200余萬元飛速增長至1.587億元,村民的人均收入也由三年前的3000余元增長到8000元錢,旱卡子灘鄉迅速從縣里最貧困的鄉躍居為數一數二的富裕鄉。
這樣的奇跡在其他地區也在同樣的演繹著。2007年,瑪納斯縣僅澳洋科技一家公司納稅過億元,占全縣稅收的半壁江山,而沙灣縣銀鷹工貿也如出一轍,阿克蘇地區同樣如此。招商引資成為各地政府使用最頻繁的詞匯,企業來疆設立,最終促使農民游離土地進入工廠,成為名副其實的工人。
如今,新疆豐富的棉花、煤炭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阿克蘇地區棉花資源利用率空前提高,石河子已經成為新疆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煤制甲醇化工基地,毗鄰的沙灣縣和瑪納斯縣已經成為西北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棉短絨化纖基地。
在新疆再生或者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當中,旱卡子灘鄉只是一個縮影,淋漓盡致地體現發展與環境之間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影響的矛盾關系。
喜:發展工業才能致富
曾經是瑪納斯縣11個鄉鎮中最偏遠最貧困的鄉村,從4年前這里建起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后,村民的生活開始遠離貧困。
記者在旱卡子灘哈薩克鄉頭渠村采訪時遇到在工業園區上班的徐安國\\(化名\\)。36歲的徐安國原本是旱卡子灘鄉頭渠村的村民,2006年秋天,村領導鼓勵大家去園區就業時,徐安國報名成了園區的工人。
現在,徐安國把家里的5畝地交給妻子打理,他去附近的工廠上班。按照徐安國的計劃,家里五畝玉米地的收入一年也就2000余元,只能勉強維持夫妻倆的生活,他每月在工廠拉料掙的1200元錢,用來償還兩人結婚時欠下的一萬多元債務。
“這樣不但有能力償還家里的債務,還能積攢一些家底兒?!毙彀矅f。
在頭渠村和其他村子,更多的年輕人、中年人都和徐安國一樣規劃著自己的致富夢想。旱卡子灘鄉人均只有3.9畝地,鄉里沒有引進工業前,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棉花,番茄,葡萄和玉米,每家每戶年收入也只有幾千元至一萬元不等,多數村民的日子一直緊緊巴巴。
這幾年減免農業稅,負擔是輕了點,但農藥、化肥、地膜等農資的價格一個勁地漲,生活改善不大。如今包地是能掙錢了,但村里的土地是有限的,村民們想多種地致富卻成為一種奢望。
自從引進工業后,部分村民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村民劉偉\\(化名\\)甚至成了村里致富的模范,39歲的劉偉兩年前報名進入工業園區的蘭炭廠,開始只是一名鉗工,每月工資900元,靠吃苦能干和在外地闖蕩過的經驗,他迅速從一名鉗工升為副廠長,如今,劉偉每月有3000余元的收入。
工業園區不僅僅帶來的是部分村民的收入變化,這個鄉的運輸業也在飛速發展,看到被工廠帶動起來的貨運,劉偉又和其他兩介村民合伙買了兩輛貨車,“如果不是這里建工廠,我可能沒有這樣的機會掙錢?!?
目前,這個鄉的村民已經相繼購買了38輛貨運車。據鄉領導介紹,僅貨運一項,每年就有400多萬元的收入。
憂: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工業引來了好是好,就是煙塵太大了?!睎|岸村村民黨國強\\(化名\\)說起附近的工業區時,興奮中帶著憂慮。
43歲的黨國強家里有6畝多地,身體和年齡的原因,附近工廠連續兩年招工,黨國強都沒能進廠,工廠開工,黨國強和更多村民收入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黨國強感受最大的變化就是:自家廢棄的葡萄藤可以賣錢了,但村里的空氣明顯不如以前了。
“每天早晨都可以聞到刺鼻的煙味,有時候還有臭雞蛋的味道?!秉h國強給記者描述著,這個村距離工業園區7公里,工業園區沒有建成時,村莊附近因為有山有水,早晨的空氣特別清新。工業園區開建后,村民們早晨再也沒有見過湛藍的天空,“尤其是冬天,天空經常霧蒙蒙的?!?
而讓附近村民最擔憂的是飲用水。旱卡子灘鄉因為地處瑪納斯河上游,村民一直喝河水供給的自來水,自從工業園區開建在距離瑪納斯河一公里的地方后,村民的飲用水開始發生變化。
“以前接的自來水很清澈,現在要澄一兩天才能喝?!痹陬^渠村村民楊玉蘭家,她從缸里舀出一瓢水,水質如村民描述,有點泛黃,里面還漂有顆粒狀粉塵。
記者隨后來到這個名為幸福園區的工業園區,坐落在距離鄉政府7公里的荒山地帶,規劃面積達5萬平方米,遠遠就能看見園區上空飄起的白煙和黃煙,這里有三家蘭碳廠和一家硅鐵廠。
據這里的工人反映,三家蘭碳廠的規模都不大,日產量都在5至10噸。據規模最大的一家蘭碳負責人介紹,他們是3年前政府招商引資進來的內地企業,當初企業投資800多萬元,由于蘭碳企業的主要原料就是煤炭,所以企業看中的就是這里的水電資源和煤炭資源,用水不要錢,電每度也才兩毛多錢,煤炭可以就地取材。
在這家企業看到,加工場地揚起的粉塵到處飄散,幾分鐘的時間,記者臉上落了一層黑色的煤灰。
難:發展規劃取舍兩難
旱卡子灘鄉書記閻玉良在談到鄉里4年前的境遇時介紹,按照縣里的規劃和這個鄉的區位,工業成了這里村民尋求致富的唯一出路。
“農業種植面積太小,效益低,由于天山北坡一帶環境很脆弱,環保部門要求這一帶牧場限載限量,所以發展前景不大。這個鄉地處瑪河上游,煤礦資源和水資源都很豐富,區位優勢非常顯著,因此我們最終決定把這里規劃成工業園區?!痹谡劦疆敵醯囊巹潟r,閻玉良這樣分析了政府的規劃意圖。
據他介紹,這個鄉自2005年確立發展工業園區后,提出“從農業經濟主導向工業經濟主導轉變”的號召。自此,鄉領導紛紛外出招商,截至2008年,該鄉已經引進8個工業項目,引進的工業中絕大多數都是硅鐵、焦炭、蘭炭和玻璃等高污染企業。
這些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7年,瑪納斯縣在西部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居第55位,比2002年提升了19位:在新疆進入西部百強縣\\(市\\)中排名第9位,在縣中排名第3位。
5年來,全瑪納斯縣共爭取國家及自治區投資項目336個,共計利用國家及自治區投資7.2億元。徹底取消農業稅,“一免四補”政策全面落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7280元增加到2007年的964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5318元增加到8277元,在自治區連續18年排名第一。
而在談到這些高污染企業是否會對鄉里的環境造成影響時,蘭碳企業的負責人稱,“我們的水是循環使用的,不排放,我們的煙塵也都是達標排放的?!倍l領導稱,企業進駐時,都已經通過了環評測試。
據記者了解,蘭碳和煤焦等工廠要達到廢料回收,必須達到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規模,否則工廠根本無力做到廢料回收利用和循環利用。旱卡子灘鄉的蘭碳廠規模均較小,煤焦油產量更是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無法綜合利用。
旱卡子灘鄉領導談了發展藍圖,鄉里實行以商招商的政策,會讓企業和企業間的三廢\\(廢氣,廢渣,廢水\\)進行循環利用,“我們這里蘭碳企業的粉塵,以后就可以給石墨電機企業使用,煤焦油排放的廢料也可以給石墨電機企業作為原料?!?
那么究竟如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有效減少環境的破壞,這里面起關鍵作用的力量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