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國內各大攝影節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工業相關題材的優秀攝影作品或交流活動,但如同“中國?沈陽(鐵西)國際工業攝影大展”(以下簡稱“中國工業攝影
大展”)這樣大規模、集中化地對工業攝影發展脈絡進行梳理與展示的卻少有。作為國內最年輕的攝影節之一,中國工業攝影大展不僅帶領我們回顧了中國老工業的時代面貌與發展變革,也在梳理工業攝影史與中西方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關注工業攝影
19世紀早期,源起于英國的工業革命使生產方式與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械化時代真正到來,為剛誕生不久的攝影提供了新鮮的題材與血液。在我們所熟知的早期攝影大師中,有很多都拍攝過工業或工人相關題材的作品。如劉易斯?海因早期拍攝的童工與后期創作的有關工人的肖像攝影作品,為我們展示了工業化進程中暴露出的新的社會問題;尤金?史密斯曾投入全部心血與激情拍攝美國東部工業城市匹茲堡,讓我們看到在工業變革時代中一個工業城市的眾生相;漢弗萊?斯彭德用鏡頭客觀地記錄了英國北方工業城鎮的生活;德國攝影家貝歇夫婦(伯恩?貝歇和希拉?貝歇)在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拍攝的類型學工業建筑照片,具有著極其珍貴的文獻參考價值。中國的工業變革遠遠晚于西方國家,這也影響中國工業攝影的發展。但數十年來,中國的工業改革進程以驚人的速度前進,這其中所帶來的一系列成就、問題甚至矛盾,也為中國攝影師拍攝工業題材作品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素材。
在諸多攝影題材中,與工業有關的主題不但可呈現力量和技術之美,也大多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感受和社會熱點話題有密切關系,能夠直接表現社會的進步,也能直接暴露社會的矛盾,并大多具有史料文獻價值。
中國工業攝影大展的誕生與成長,為我們提供了縱觀國內外工業攝影體系及工業結構發展變化的平臺。2016年4月23日,第二屆中國?沈陽(鐵西)國際工業攝影大展在遼寧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拉開帷幕,以“文化?價值?創新”為主題,通過展覽、研討會等形式,從多個維度展示了世界工業發展面貌與當代工業文化和工業精神。
工業題材愈加多元,視角趨向現代化
與第一屆相比,本次參展作品的數量有所提升,大展共收到來自國內外參展作品1.5萬余幅,經過評選,最終190名國內攝影師的2400余幅作品、15名國外攝影師的216幅作品入展。同時,參展作品的整體水平有很大提高,不僅拍攝角度獨特,視野開闊,景物的立體感、縱深感也有所加強,呈現出與以往觀念不同的工業形象與工業發展的現代化特性。
據中國攝影出版社社長趙迎新女士介紹,本次參展作品在創作題材上更具時代性,除了關注老工業形象外,還增加了許多新型工業題材,例如對能源、航母、造船以及高新科技等許多新興工業項目的表現。而攝影師們也逐漸打破工業攝影的傳統表現形式,將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工業變革中新型企業的生產瞬間、工人的生活狀態、工業周邊的生態環境等。
在美國攝影師吉米?斯蒂林斯的作品中,我們通過對新興能源產業的影像記錄看到了自然與技術之間的沖突?!栋呐撂柲茈娬镜淖冞w》是斯蒂林斯長期項目《視角的變遷》的組成部分。2010年到2014年間,他記錄了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集中發電廠―艾文帕太陽能電站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莫哈維沙漠的建造過程。斯蒂林斯說,未來十年,他將繼續拍攝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重要項目。
阿根廷攝影師亞歷山德羅?切絲基博格以浪漫主義的視角拍攝了南美洲東北部國家蘇里南日漸衰落的蔗糖產業。他通過夜間長時曝光的手法賦予了作品獨特的個性,使得他鏡頭中曾經的加工廠和機器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與光影效果。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宋靖,憑借《海上文明的使者―2015年馬尾造船廠紀實》再次獲得中國工業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獎。宋靖從歷史出發,從遺址保護的角度出
發,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遺產保護影像志。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國內的攝影作品令觀者印象深刻:攝影師高文秀運用對比的方式,闡釋了40多年間輸油管道翻天覆地的巨變及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攝影師李春龍所拍攝的《農民工》,通過黑白影像集中描繪了工棚生活的點滴甘苦;青年攝影師王文杰的作品《瓶中奢望》則通過多重曝光的拍攝手法表達出工業發展背景下人與環境的和諧與矛盾。
表現形式逐漸豐富 紀實與創意融合
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在本次大展中,參展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更加豐富與多元,攝影師不斷嘗試運用更具創新性的影像語言表達對工業發展的態度。如謝新的作品《墨跡礦山》,將遼寧撫順西露天礦拍攝得極具水墨畫意,用抽象的、極具藝術性的表達手法,呈現出工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攝影師馬曉東的參展作品《沃霍爾的工
廠》,則運用了波普藝術的手法將工業題材表現得極具時代感。國外策展人帶來的作品在藝術表達形式方面更是給予我們很多啟發。據本次大展的策展人之一張國田先生介紹,本次大展邀請了來自澳大利亞、法國和德國的三位國外策展人,通過16位國外攝影師的作品“再觀工業”,采用紀實、藝術、浪漫抒情等攝影手法與方式,對工業題材進行多元化的演繹。
來自德國的攝影師、策展人托馬斯?凱爾納的作品《城市之標》表現了德國和俄羅斯兩個有相似發展歷史的工業地區(德國錫根與俄羅斯最大的兩座城市―葉卡捷琳堡和彼爾姆)的工業文化。凱爾納在創作這個項目時采用了“立體主義”(“Cubism”,立體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于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通過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成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多種角度來描寫對象,再將其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事物最完整的形象―編者注)的表現形式,直觀地展現出工業環境中的每一個元素;攝影師勞倫斯?帕蒂考林斯則運用電影的表現手法展現機械的震撼與力量;特倫特?庫亞斯和盧卡?扎尼爾的作品很好地表現出工業所特有的空間感。
科技的進步造就了工業的新發展、新形態,更多超大或超微的結構正等待我們去探索。正如托馬斯?凱爾納所說,我們期待的是可以創造一個新世界,在這里藝術與攝影不僅是技術的單調重復,而是受人尊敬的視覺藝術再創造,是我們構建美好未來的基礎。
本屆展覽于5月22日結束后,組委會將挑選部分優秀作品在國內巡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工業攝影,感受中國工業的變遷與發展,感受中國精神和力量。我們也希望“中國?沈陽(鐵西)國際工業攝影大展”能夠成為一個延續性、可持續的攝影盛事,推進工業攝影發展,并反哺產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