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底,西方媒體上涌現一大批描寫印度工業興起的文章,稱印度經濟將來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將不再僅僅是呼叫中心與電腦編程,而是有可能涌現―大批基礎工業巨頭。
就在兩個月前,印度出身的米塔爾將歐洲最大的鋼鐵公司阿塞洛收歸旗下,成為新的鋼鐵之王。雖然米塔爾已定居 英國,其鋼鐵公司總部也設在荷蘭與盧森堡,但他的出奇成功讓發達國家對印度人刮目相看,捎帶著也就要仔細看一看印度的基礎工業。
也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西方記者發現,原來印度早已不再只有茅草屋與駱駝隊,或者只有班加洛爾才有跨國公司,很多工業公司已經取得不錯的戰績。比如,JohnDeere已經開始利用這里的勞動力生產拖拉機,LG也已經在印度建廠生產彩電。
通用汽車、摩托羅拉也都準備采取類似的行動。鋼鐵巨頭米塔爾更是準備回到家鄉投資90億美元。同時,記者們還發現,印度另一家鋼鐵公司Essar集團已經為很多美國公司生產基礎鋼材與汽車發動機底座。
過去幾十年,印度采用了與日本、韓國及中國都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率先發展IT業、生物業、服務等非基礎行業,而且以國內市場為主,所以工業發展速度緩慢,成為被世人遺忘的工業角落。
但現在這種狀況在改變。2005年,印度制造業產值增長9%,與IT及服務業的增長水平接近。同時,印度工業品對美國市場的出口增長速度也超過中國。2005年印度吸引的外資也有70%投向工業。
印度工商業部部長卡默爾\\(Kamal Nath\\)說:“過去有個說法,印度是世界的后臺辦公室,中國是世界的工廠,聽起來像是表揚,但事實上,這句話正變得不正確?!?
《印度時報》:因為中國提倡計劃生育,而印度不限制人口,所以從長遠來看,印度更具有人力資源優勢,到2013年,印度20―24歲的人口數就將超過中國。到2020年,印度的勞動力將比中國多2000萬??鐕疽呀浺庾R到這一點,所以印度未來的工業機會更多。
《競爭力》:隨著印度經濟高速發展,印度工業起飛的機會越來越大,但這種機會的增多并不是簡單地用中國的減少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