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設計發展的歷史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演進,綜合地體現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特征。了解工業設計史,對于我們汲取歷史文化的精華,借鑒過去的經驗教訓,正確把握工業設計的未來都有一定的意義。工業設計是以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為條件發展起來的,但是許多工業設計的準則早在工業社會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來了。工業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關鍵詞:工業設計;歷史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6-0173-02
工業設計起源于包豪斯,德國魏瑪市“公立包豪斯學?!钡暮喎Q,后改稱“設計學院”,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在兩德統一后位于魏瑪的設計學院更名為魏瑪包豪斯大學。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鞍浪埂币辉~是格羅披烏斯生造出來的,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筑)一詞倒置而成。
包豪斯的設計注重滿足實用要求,注重發揮新材料和新結構的技術性能和美學性能,強調各門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和,提倡工藝美術和建筑設計向抽象派繪畫和雕刻藝術學習。同時將手工藝同機器生產結合起來強調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他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觀念基礎,把以觀念為中心的設計體系、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設計體系,完整的奠立起來。將工業產品設計用現代材料進行批量生產,奠定了現代主義工業產品設計的基本面貌。同時也開創了現代設計與工業生產的緊密結合
一、工業設計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筑師的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制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并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制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筑系主任漢內斯·梅耶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筑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辭職離任,由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于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后,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臺的納粹政府,密斯終于回天無力,于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一)設計的萌芽階段
設計是人類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一項創造性活動,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活動,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人類有意識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裝飾品開始,人類的設計文明便開始萌發了。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其特征是用石、木、骨等自然材料來加工制作成各種工具。由于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并受到材料的限制,人類的設計意識和技能是十分原始的。
(二)手工藝設計階段
隨著新材料的出現,各種生活用品和工具也不斷被創造出來,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些都為人類設計開辟了新的廣闊領域,使人類的設計活動日益豐富并走向手工藝設計的新階段。隨著新材料的出現,各種生活用品和工具也不斷被創造出來,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些都為人類設計開辟了新的廣闊領域,使人類的設計活動日益豐富并走向手工藝設計的新階段。
手工藝設計階段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一般是以個人或封閉式的小作坊作為生產單位,生產者和設計者往往就是一個人,生產者可以有自由發揮的余地,因而生產出的產品具有豐富的個性和特征,裝飾成了體現設計風格和提高產品身價的重要手段。二是由于設計、生產、銷售一體化,使設計者與消費者彼此非常了解,這就在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建立了一種信任感,使設計者有一種對產品和使用者負責的責任心,努力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要,因而產生了眾多優秀的設計作品。
設計反映著時代的思想,它既體現了人民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的演變,又體現了社會生產水平和人在自然界所處地位的變遷。
(三)現代設計的萌芽與工藝美術運動
現代主義設計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二戰以后美國的發展,最后影響到世界各國。它是20世紀設計的核心,不但深刻影響到20世紀的人類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同時對整個世紀的各種藝術、設計活動都有決定性的沖擊作用。對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設計運動,包括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的了解都應建立在對現代主義充分認識的基礎上?,F代主義設計的思想特點: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特點:民主主義主張設計為廣大勞苦大眾服務,希望通過設計來改變社會的狀況。精英主義不是為精英服務的,但卻是強調精英領導的新精英主義。理想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現代主義在共產主義運動和資本主義國家、法西斯大起大落的動蕩時期,希望通過設計建立良好社會,改變大眾生活,所以他們的設計探索具有強烈的知識分子理想主義成分和烏托邦主義成分。
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特點:(1)功能主義特征。(2)形式上提倡非裝飾的簡單幾何造型。(3)設計上重視空間的考慮,強調整體設計考慮,強調以模型為中心的設計規劃。(4)注重設計的實用、經濟性目的。
工藝美術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起源于英國的一場設計運動,其起因是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工業化的興起,設計產品的工業化批量生產,造成了設計水準的下降,設計上藝術與技術分離的局面。這場運動的契機是1851年在倫敦水晶宮中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這場運動的理論指導是約翰·拉斯金(JohnRuskin),運動的主要奠基人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這場運動的風格影響到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在20世紀開始失去勢頭,但是對于精致、合理的設計,對于手工藝的完好保存迄今還有相當強的作用?!肮に嚸佬g”運動風格:(一)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二)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提倡哥特式風格和其他的中世紀風格,講究簡單、樸實無華和良好功能。(三)裝飾上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特點。(四)主張誠實的、誠懇的設計,反對設計上的嘩眾取寵、華而不實趨向。 工藝美術運動的意義及其影響:(一)工藝美術運動從英國開始,范圍擴展到美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瑞典、芬蘭、丹麥、挪威、冰島),其設計風格涉及到平面設計、家具設計、陶瓷設計、建筑設計、紡織品設計等方方面面。(二)工藝美術運動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反對精英主義設計,體現了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情感,強調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情調協作精神,都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工藝美術運動對于工業化的反對,對于機械的否定,對于大批量生產的否定,使它不可能成領導潮流的主流風格。同時,它又過分注重裝飾,增加了生產費用,使它的設計不可能真正為平民大眾所享有。因此,它只是知識分子一廂情愿的理想主義結晶。(三)工藝美術運動畢竟是現代設計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設計改良運動,成為西方現代設計藝術蓬勃發展的良好開端。在“工藝美術運動”感召下,歐洲大陸終于掀起了一個規模更加宏大、影響范圍更加廣泛的設計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
威廉·莫里斯(WillianMorris)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奠基人,著名的設計改革家、詩人和社會主義者。他希望重新振興工藝美術的民族傳統,反對矯飾的維多利亞風格,提倡中世紀的、哥特式的、自然主義風格。同時他進一步提出設計的民主思想,主張設計為大眾服務,提倡中世紀行會的協作精神。他還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否定工業化和機械化生產,希望回到中世紀設計講究手工藝精湛的局面。并且威廉莫里斯還開設了世界第一家設計事務所,通過自己的設計實踐,促進了英國和世界的設計發展。
雖然“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在各國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從追求裝飾,探索新風格這點上,所有卷入這個設計運動的國家都是相同的,它的裝飾性的、手工藝的方法依然是陳舊的。它所采用的方式,比如裝飾、自然主義的風格等等,使這場運動依然是為豪華、奢侈的設計服務的,是為少數權貴服務的。對于曲線的重視和強調,使這場運動具有強烈的平面特征,也具有非常明顯的東方藝術影響痕跡,特別是日本的浮世繪風格的痕跡。這場運動風格細膩,裝飾性強,因此常常被成為女性風格?!靶滤囆g”運動是世紀之交的一次承上啟下的設計運動,它承繼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思想和設計探索,希望在設計矯揉造作風氣泛濫的時期、在工業化風格浮現的時期,重新以自然主義的風格,復興設計的優秀傳統。這場運動處在兩個時代的交叉時期,舊的、手工藝時代接近尾聲,新的時代、工業化的、現代化的時代即將出現,因此從意識形態上看,它的興起預示了舊時代的接近結束和一個新的時代——現代主義時代的即將來臨。它是一個新舊交替時期的過渡階段。
二、結語
工業設計的演變反映了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隨著人類由以機械化為特征的工業社會走向以信息化為特色的“后工業社會”,工業設計的范疇也大大擴展了,由先前主要是為工業企業服務擴大到為金融、商業、旅游、保險、娛樂等第三產業服務;由產品設計等硬件擴展到公共關系、企業形象等軟件?!肮I設計”的概念開始為內涵更加豐富的“設計”概念所取代。
當代工業設計越來越注重產品的環境及社會效益。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三個重大問題之一,作為人類物質環境的生活質量規劃者的工業設計師,對于保護和改善人類生活環境負有重要責任。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我們的視覺環境是由工業化的產品所支配的,它們構成了人類日常生活的視覺文化景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設計已由產品設計發展成為現代生活環境設計。這就要求工業設計更加注重環境因素,樹立設計中的環境意識,包括在設計中盡量減少環境污染,努力使人造環境更好地與自然環境協調起來,以及使產品與產品之間在功能和形式上相互呼應,形成和諧的人造環境。環境效益也已成為評價設計的一項重要標尺。
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目的是為物品、過程、服務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構成的系統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質。因此,設計既是創新技術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關鍵因素。
強調了設計的終極目標是提高生命的價值。這與20世紀設計所最求的時尚和商業價值相比,有了極大的變化。與此相適應,國際藝術、設計與媒體院校聯盟《京都設計宣言》表達了設計教育對于創建一個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創新型社會所應承擔的全球性義務與責任。強調設計教育應充分認識到設計所具有的新價值以及新的設計思維方式,實現由關注物質和外觀到關注文化、思想內涵和非物質的轉變,加強設計師在解決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方面的合作,從而為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何人可.工業設計史.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