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性文化標識
一、辦學宗旨
服務園區,服務企業,服務學生。
1.服務園區――學校要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服務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
2.服務企業――通過校企合作,使學校成為與企業結合最緊密的學校,使學生的職業素養達到企業標準,為企業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服務;
3.服務學生――學校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鼓勵支持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長,為學生尋找一條適合的發展道路。
二、辦學策略
校企合作,國際交流,市場導向,特色立校。
1.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作為學校培養創新人才的落腳點。通過不斷創新確校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方法和程序,健全校企合作工作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構建多樣化的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積極探索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校企合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三對接一貫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互利共贏的多元化校企深度融合合作。
2.國際交流――利用園區國際化的教育視野、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和區內世界知名企業及跨國公司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探索與國外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區內跨國公司的合作,不斷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教師互訪、學生互派、項目合作、專業開發、聯合辦學等方面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促進辦學品位的提升。
3.市場導向――以園區產業發展方向為導向,加強與區內人力資源公司、行業協會等機構的合作,滾動設置專業,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對實際,培養并提供對口的人力資源。同時,發揮學校優勢,通過東西合作、南北合作,與其他地區的職業學校進行辦學資源的良性互動,實現生源和畢業生的多元化。
4.特色立校――學校把特色建設放在重中之重,初步形成了以下特色。
特色之一:機制特色。學?!笆聵I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體制機制,將促進學校辦學的靈活性,更大程度上發揮管理模式、招聘機制和業績評價的作用。
特色之二:文化特色。學校以弘揚“善水文化”為立校之本,促進全體師生的認同感和向心力的形成。
特色之三:課改特色。通過兩輪的課程改革實驗,提出了“IPQ”模式――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職業教育模式,逐步構建一個涵蓋德育工作、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和文化建設諸方面的職業教育模式,真正提升教科研水平,促進學??沙掷m發展。
特色之四:三創特色。學校把“創優、創新、創業”的江蘇精神引入教育教學中,開發和開設《贏在“三創”》通用技能課程,形成以德育新評價、科技小發明小創造和學生社團為平臺的創業教育實踐的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