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在教師和父母眼里,是一個連文字表達都很成問題的學生。作文從來都寫不長,而且總是干巴巴的。在老師和父母的管教下,他背了若干范文,還被送到作文輔導班去訓練過,可是長進仍然不大。
不久,母親在收拾兒子的房間時,意外地發現兒子的被褥下藏著好幾本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這是近半年來兒子對足球賽事的記錄和評論,母親這才發現,兒子在寫作上的潛力有多大!母親被感動了,她發現兒子對足球賽事的記錄以及評價是那么生動,既幽默又傳神,而且動不動就是洋洋萬言。這種自覺性和堅持精神是從哪里來的?母親開始明白了,兒子的寫作潛能源于對足球的熱愛和興趣!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無限的潛力,好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因為我們所謂正規的學習任務占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和大腦,也剝奪了我們創造的機會和熱情。
我國的某教育代表團訪問美國的一個大學城時,當地一個小學校長送給代表團的成員每人一本畫冊。打開一看,全是這個城市最著名的建筑物,有古老的教堂,有歷史悠久的圖書館,有別具風格的藝術博物館,也有最新的科技實驗樓群……每一幅圖下,都用文字標明這座建筑物坐落的位置、修建的時間、建筑設計人的姓名及該建筑物的設計風格。這位校長告訴他們:這是一幅很好的導游圖,有了它,你們就能知道我們城市的歷史、主要建筑和城市規模。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在感激的同時不解地問道:
“你們學校有城市建設、規劃和導游的任務?”
校長說: “沒有哇,這是我們學生的作品,是他們的作業?!?
中國代表團的成員這才細細地看這本畫冊,許多建筑物的標記方式的確是孩子的手法,很稚氣,也不夠專業。代表團的成員興趣更大了:
“圖畫下的文字是誰幫助完成的?”
“也是他們自己?!?
“孩子們怎么知道某個建筑物的歷史和設計過程的?”
校長答道:“他們可以去圖書館、建筑博物館和建筑設計院查找?!?
中國代表團的成員感慨萬千,原來孩子們有這么大的創造潛力,同樣是10歲左右的小學生,我們的學生對自己的城市、社區知道多少?對自己生活其中的環境了解多少?我們的學生去圖書館、博物館和設計院的機會有多少?這本畫冊也證明了一點:只要孩子們有發自內心的興趣和愛好,有自由的時間和機會,他們的創造力是驚人的!
作為家長,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試試孩子的創造潛力,鼓勵孩子試著做以下幾件事:
做一件自己從來沒有想要做的事情
讓孩子利用星期天在家的時候,弄清家里的管線系統:哪些是煤氣管道?哪些是供暖氣的?哪些是排污水的?它們從哪里進來,又從哪里出去?家里的管線系統有沒有危險?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進?
提前自學一些課程
可以讓孩子自選一個科目,比老師講課的進度提前一個星期自己學習,看看能不能行。如果可以,他會獲得八分喜悅、十分的自信。還可以鼓勵孩子翻閱他從來不敢問津的書籍,例如《康熙字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或者柏拉圖的《理想國》等等。
做一件自己想做而一直沒有動手的事情
例如,鼓勵他為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或者歌星寫一個傳記;提出一個學校附近交通堵塞問題的解決方案;鼓勵孩子通過市場或者其他方式,把他自己不用的書籍和玩具拿來換取他所需要的東西。
問幾個自己不敢問的問題
孩子的許多問題可能是一直想問又怕人笑話的,也可能是自認為別人也說不清楚的問題。例如:猴子來不來月經?為什么廣告永遠不說自己產品的缺點?為什么市場價格便宜,就反映出經濟不景氣等等。
搞清幾個自己長時間鬧不明白的問題
例如:讓孩子搞清迷信和宗教是什么關系?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為什么要打南聯盟?
當然,你還可以鼓勵孩子寫一篇偵探或者破案的小說;鼓勵孩子試著去找一找他特別想在一起玩的同學和朋友;鼓勵孩子去化解一個比較緊張的人際關系,和同學的,和鄰居的或者和家里人的。
……
可以告訴孩子有許多事情是可以試一試的,敢于嘗試就是敢于創新,創新要從我們身邊點點滴滴的事情做起。家長朋友,讓我們對孩子的創造潛力抱有百倍的信心和萬倍的鼓勵吧!
創造的能力在鼓勵創造的環境中才能萌生。那么,讓我們自己先對照一下這些原則吧。知道了自己是怎樣做的,就知道了孩子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