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甚至遠低于有的發展中國家。根據世界銀行劃定的界限,入學率達到15%以上才是大眾化的高等教育。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1.制度及非制度因素。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非常明顯,但這種分割除有與其他國家相同的原因外,更具有制度性特征,即表現為一種制度性分割。體現出轉型階段勞動力市場分割的特征,即由原來的城市勞動力市場和農村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演變而成今天的體制內勞動力市場和體制外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過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和過高的工作轉換成本,使大學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城市作為工作的地方,但城里的用人單位卻因過高的解聘成本和戶口成本而不能吸收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要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
2.就業市場因素。第一,就業市場不完善。以前的大學畢業生每年僅數十萬人,而且基本由國家“統、包、管”,由各級政府下達分配方案來解決其就業問題?,F在把畢業生推向了市場,然而畢業生就業市場總體上還存在著信息不暢、供需溝通渠道不暢、社會用人制度相對滯后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第二,就業市場容量不足。從國際上看,中小企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一般有65%~80%勞動力在其中就業\\(包括社區與中介\\)。有些國家的中小企業占其企業總數的99.5%,如日本有1.25億人口,卻有660萬個中小企業,我國有13億人口,中小企業卻只有700萬個,這種現狀造成了市場容量的嚴重不足。
3.高校專業結構因素。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大學生就業既有總量矛盾也有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是主要矛盾,是造成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結構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后,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高校教學內容、專業設置與社會的實際需求脫節,培養的學生不是社會迫切需要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缺乏適應社會的廣博知識和實踐能力。二是因為高校仍沿襲計劃經濟的辦學思想,重視招生,不重視就業。
二、改善大學生就業狀況的思路與對策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經濟和社會問題,更是事關全局的政治問題,對于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提高國
民素質和生活水平意義重大。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學校和學生個人等各個方面,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部署,高度重視,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
1.政府是創造環境,促進就業繼續增長的主體。其主要職責是宏觀調控,制定和實施促進就業的宏觀經濟和社會政策,改善市場就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應著重采取以下措施:\\(1\\) 消除政策壁壘,破除政策性障礙。\\(2\\) 拓寬渠道,創造寬松的就業環境,千方百計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3\\) 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4\\) 建立培訓機制,增強畢業生的擇業競爭力。\\(5\\) 制定政策,解除特殊群體的后顧之憂。
2.高校既是生產大學生的工廠,又是推銷產品的主體。高校的質量評估、地方和高校招生計劃的確定、高校和學位點的設置都必須與就業率掛鉤,促進各級各類高校逐步轉到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上來。
3.大學生要更新觀念,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關鍵。這就要求大學生本身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形勢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定位;樹立創業觀念、競爭就業觀念、靈活就業觀念或先就業后擇業等新的擇業觀、就業觀;把個人理想和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走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開始走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就業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處于“買方市場”,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皇帝女兒”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增加平民意識和憂患意識,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克服不良的擇業心理,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增加就業砝碼,是大學生必須面對的現實。
4.發展經濟,調整結構促進就業。解決就業最終要靠經濟的增長,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經濟繁榮就業易,經濟繁榮靠人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成長階段,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將為就業提供巨大的空間。
當前,全球經濟大調整,需要大批的高級技術工人,即具有高級技能、較高知識水平和較高收入的“藍領”,這是人才全球化的一種趨勢。畢業生就業困難有多方面的主客觀原因,簡單歸咎于某一方有失公允。在用人單位方面,有許多制造就業困難的人為因素也需要革新或廢除。
(本文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教改項目成果之一)
趙光華、郝紀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