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蒙城縣玉米生產發展很快,面積和總產均占糧食作物的50%左右,但品種多、亂、雜,全縣種植的品種有30多個,很難判斷某個品種的好與壞。為篩選出適合我縣種植的高產穩產玉米新品種,2013年開展了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為:蠡玉86、美豫 5 號、隆平206、鄭單958、偉科702、安農9號、農華101、中單909、登海6702、登海605、隆平211、圣瑞999、蠡玉81、登海3622、隆平 208、登海 662、金丹 3 號、蘇玉 29、濉玉 1001、秦龍14、蠡玉88、奧玉3765,共22個,以鄭單958作對照。
1.2 田間設計
每品種面積300m2,隨機排列,一次重復。等行距種植,行距 60cm。株距 24.5cm,留苗密度4500株/667m2,四周設保護行。
1.3 試驗方法和田間管理
試驗地點在蒙城縣農業科技示范場。試驗地前茬小麥,單產550kg/667m2。6月10日采用單粒播種機板茬直播,每667m2基施三元復合肥(15-15-15)50kg、尿素10kg,種肥同播。7月16日追施尿素20kg/667m2。6月17日出苗,7月2日定苗。7月24日苗后化學除草。7月10日、8月14日噴灌。7月14日用毒死蜱+高氯阿維防治玉米螟。田間記載生育期、抗病性,收獲前調查株數、成穗數、株高、綠葉數等。10月4日收獲,每品種選擇有代表性的樣點3個,每樣點連續收30穗,每品種收90穗,脫粒、曬干后計產。
1.4 生育期間氣象條件
播種至7月15日無有效降雨,7月15~22日持續陰雨,解決了旱情,但7月19日大風暴雨,玉米17~19片可見葉時,部分品種倒伏。7月24日~8月3日各品種陸續進入抽雄授粉期,土壤墑情適宜,7月24日~8月23日,持續晴熱高溫天氣,特別是8月3~20日每天最高氣溫均在 35℃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達 37~39℃,對玉米授粉、籽粒形成和灌漿造成不良影響,少數品種空桿、凸頂、缺粒、缺行。8 月 23 日后氣候趨于正常。9月23~24日、9月27~28日兩次降雨,玉米收獲期推遲,收獲后天氣晴好,利于晾曬。
2、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參試品種單產超過鄭單958的有14個,其中600kg/667m2以上的有4個,最高的是偉科702,為640.7kg/667m2;安農9號次之,633.1kg/667m2;奧玉3765為620kg/667m2,居第三位;登海605為610.4kg/667m2,居第四位。產量最低的是蠡玉81,只有400.7kg/667m2(表1)?!颈?】
2.2 穗部性狀
從表2可知,穗粒數最高的是蠡玉88,為581粒,其次是安農9號,為572粒,濉玉1001為515.1粒,中單909為508.1粒,金丹3號為500.8粒,其余品種在500粒以下,其中農華101最低,361.2粒。百粒重最高是奧玉3765,為40.1g,其次是奧玉3765、秦龍14,分別為39.3g、37.7g。蠡玉86穗子最長,為19.8cm,農華101穗子最短,為13.1cm。穗子最粗的是蠡玉88,為5.3cm,最細的是農華101、登海3622,均為4.3cm。凸尖嚴重的品種是登海3622,凸尖率75%,長度2.1cm。出籽率高的是中單909、安農9號、隆平206、蠡玉81,分別為88.8g、88.8g、88.7g、88.7g,最低的是蘇玉29,為59.3g。
2.3 植株特征
得知,生育期最長的是美豫5號,全生育期104d,其次是秦龍14、圣瑞999,均為103d。全生育期最短的是隆平 208、奧玉 3765、鄭單 958,均為98d。植株最高的是農華101,287cm,其次是奧玉3765,284.7cm,最低的是美豫5號,236.7cm。穗位最高的是登海3622,132.3cm,其后依次為安農9號,117cm,偉科702,114.3cm。穗位最低的是農華101,為88.7cm??斩捖首罡叩氖求挥?1,為17.1%,其次是秦龍14,為10%,登海605,為 9.6%,蘇玉 29,為 9%??斩捖首畹偷氖菉W玉3765、安農9號、圣瑞999、偉科702、農華101、登海3622、金丹3號、美豫5號、隆平206、濉玉1001,均在5%以下。蠡玉86、秦龍14倒伏面積5%~3%,其它品種沒有發生倒伏。
3、品種綜合評述
偉科702。單產640.7kg/667m2,比ck增產22.2%,全生育期101d,株型緊湊,株高256.3cm,穗位高114.3cm,中技人員的工作熱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聚焦、聚集項目資金集成技術政策資源信息載體,明晰以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為主導,以各級行政機構、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為引導,以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科技示范戶,核心示范區為輻射補充的“一主多元”農業技術推廣機制,著力構建以區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核心紐帶的聚集與推廣體系功能,把各級項目資金技術集成應用推廣,充分發揮綜合效能,提高農業科技的普及率和貢獻率。
3.1 加強體系建設,理順關系
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強力推進以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為主導的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整合技術資源,給農技推廣機構歸建、人員歸編,用活專業技術人員,切實加強農技人員與農民生產的聯系,形成農技推廣合力。建立健全東莞市、街(鎮)、村三級服務農業技術體系,重視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禁止其他部門借調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同時,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提高社會地位,使農技人員有歸宿感和榮譽感,無后顧之憂。
3.2 加強知識更新培訓
第一,選派農技人員到相關大專院校進行素質提升培訓,時間可以在3~6個月,重點提升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第二,聘請農業方面的專家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進行培訓,重點介紹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和最新技術。第三,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有意識的選派一批大學生深入到基層農技推廣第一線,補充新鮮血液,使其年齡結構優化,確?;鶎愚r技推廣隊伍后繼有人。
3.3 提高農技人員待遇水平
要切實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規定,落實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一個銜接、兩個覆蓋”政策,強化投入保障,改善基層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東莞市農技推廣部門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具體措施,落實基層農技人員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切實提高待遇水平。要實施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按服務規模和績效測算地方財政的工作經費,并爭取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建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保障長效機制。
3.4 優化農技推廣專業和職稱結構
完善人才優惠政策,不斷拓寬渠道引進專業人才。一是通過公開招考,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花卉栽培、農業經濟等人才,改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結構。二是在事業單位公選、公考中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專業結構需要,拿出專項指標,有計劃的招錄一批專業院校畢業生,充實到農技部門,要保證選拔入口暢通,專業平衡,結構均等。三是產業引進。四是為農技人員創造條件,在晉升職稱方面給予優先考慮,改善農技部門職稱結構。(圖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