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漸推廣, 在高中教學中如何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率, 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成為每一位教學工作者追求的目標。 我們所說的高效教學是指教師在依照教學活動的教學規律下,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換取最大的教學效果,它是以追求教學實效的最大化為宗旨。 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實際效果和高中生學習的成效。 特別是在高中的化學教學中,更強調高中生的高效學習,要求高中生在教師的高效引導下,積極建構知識框架,提高自我的能力,構建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高中生全面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的高效性,促進高中生學習的效果最大化,我們有必要對高效教學展開研究和探討,并將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師的教學實際和高中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相聯系, 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達到我們所追求的教學效果。 下面就我這幾年來關于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學的高效性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深入研究高中化學教學理論,為聯系實際打基礎
高效教學主張把教學當成一門藝術,主張通過教師教學之后, 高中生能夠獲得更多進步和發展。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實施,我們對教學高效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一)以高中生為本是高效教學的宗旨和根本
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否高效, 關鍵取決于高中生的學習效果, 要從高中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后的實際收獲來體現。 可以說高效教學的理論與新課程理論的基礎都是一樣的,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 我們必須樹立高中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 具有服務高中生的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促進高中生全面健康發展。 不以高中生為主的教學觀和教學行為不是高效教學的行為,必須要摒棄。
(二 )良好的教學實際效果是高效教學追求的目標
高效教學要求教師要把教學的實際效率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慮, 我們要有時間觀和效益觀。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教學實效的問題,形式可以多樣化。 高效教學追求教學實效,不注重教學的形式。
(三)高效教學重視教師自身的發展
高效教學認為教師是影響教學高效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的方式方法,直接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所以,要追求教學的高效性必須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要重視教師的自身發展和業務水平的提高, 主張教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實施新的教學策略,只有高效教師發展,教學才能實現提升。
(四 )教學高效性重視高中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的高效性理論認為教學的實際效果的變化是通過高中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來實現的,高中生采用怎樣的學習方式方法,直接影響我們的教學和高中生學習的實際效果,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必須要改變高中生的學習方式, 使高中生的學習方式變得高效才能促進高中生高效學習。 所以,高效教學的理論重視發揮高中生的自主性學習的作用,主張通過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 促進高中生的自主學習,使他們高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實效的目標。
(五 )教師教學策略的優化是保證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條件
在保證教學高效性的條件中, 教師的教學策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教學策略是否高效直接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和高中生的學習效果,我們的教學策略要有利于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不利于高效教學的因素
(一)教學目標有待豐富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師生互動的過程,高中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多方面因素參與的結果,所以,教學的目標不僅要包括高中生的認知、學習的過程,還要包括高中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內容。 這幾個方面共同影響著教學的實際效果和高中生的學習效率。 而反觀我們的教學會發現,教師的教學目標的設定過于簡單,只是單一地關注學生的認知方面,而忽略了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教師的主觀忽視,還有應試教育的制約。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只重視高中生知識和方法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其結果就是他們厭學,我們厭教;我們教得辛苦,他們學得更辛苦。 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激發,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低下,甚至是無效的。
(二)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高中生的作用
長期以來, 教師習慣了自己在課堂上講、高中生在下面被動地聽的教學模式,不能發揮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高中生的自主發展。 我們的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教學的中心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我們組織教學的首要觀念。 以往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課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不是自主學習,往往是在我們“強制”下的學習,高中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這種學習壓抑了高中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被動學習的結果造成高中生學習的兩極分化,使高中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缺少學習的主動性,這直接影響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導致教學的低效,高中生發展的停滯。
總之,高中化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的高效性,促進高中生學習的效果最大化, 我們必須對高效展開教學研究和探討,并將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際和高中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相聯系,實現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